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明清以來,直隸均為京畿重地,受到皇帝的特別重視。清朝滅亡後,直隸省設定未變,直至1928年被改為河北省。我們透過一組老照片,認識清朝滅亡第二年——1913年直隸省的生活百態。攝影師:Frank Nicholas Meyer。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昌黎三屯營街景。

自從袁世凱當上(臨時)大總統,他就想盡辦法牢牢地控制直隸省,任命自己的心腹擔任都督和民政長。1912年9月,馮國璋出任直隸省都督兼民政長,對此很多人表示反對,袁世凱則強硬地表示,這個任命決不更改。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過街樓,樓宇已坍塌。

馮國璋上任伊始,直隸社會仍是“直民凋敝,大局未平”,他推行了一些改善民生的政策,比如推廣銀圓、提倡開礦、禁絕鴉片、保護森林、考核地方官員等等。到他1913年12月離任,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最為袁世凱看重的是,馮國璋打擊了直隸的革命勢力,鞏固了北洋派對直隸的控制。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農民自制肥料。

在化學肥料尚未普及的時代,農民種莊稼所需要的肥料,主要靠自己製作。他們把雜草、糞便、泥土、草木灰等混合,攪拌後堆起來發酵一定的時間,就成了富含氮、磷、鉀等元素的土雜肥了。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柴草市場。

人們日常生活取暖、做飯都需要燃料,煤炭買不起,只好用柴草,由此形成了專門的市場。農民們砍了樹枝打成捆,挑到城鎮的柴草市場上售賣。照片中這條街道兩邊擺滿了成捆的樹枝,成交活躍。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晾曬麵條。

麵條以綠豆麵為原料,剛剛用機器加工而成。我以為那個年代的麵條都是手擀麵,沒想到也有了加工機器。當然,這種機器應是人力驅動的、木製的簡陋裝置,與現在的電動機器不是一個概念。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賣粉條的攤位。

北方人喜歡吃粉條,豬肉燉粉條更是一道流傳甚廣的家常名菜。粉條加工在我國有千餘年的歷史,以紅薯、馬鈴薯等為原料製成,烹飪過後口感爽滑,極富彈性。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農民打麥。

一對夫妻正在打麥,兩個孩子在一旁玩耍。他們打麥使用的工具叫鏈枷,由長柄和敲杆組成,有點像雙節棍,揮動長柄,敲杆繞軸轉動,敲打莊稼進行脫粒。這種脫粒方式曾流行於大江南北。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蔚縣小五臺山出產的櫻桃。

小五臺山是太行山的主峰,海拔最高2882米,山上生長著1350種植物,野生櫻桃是其中常見的品種之一。這種櫻桃個頭較小,可以食用。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寧靜的小山村。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村民們世世代代從山上獲取資源繁衍生息,房屋用石塊壘成,小路由石塊鋪成,都是就地取材。這條小路通往景忠山主峰和寺廟。

老照片:1913年的河北生活百態,京畿重地淪為袁世凱爭奪的肥肉

寧靜的村莊。

有人在小路上拾糞,有婦女在小溪邊洗衣服,位於中景的房屋還算完整。人們的生活節奏緩慢,但也延續著傳統的方式,沒有匯入現代化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