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諸葛亮在歷史上,與其他人相比,他的軍事能力其實並不怎麼樣,他的長處並不是帶兵打仗,而是處理政務,所以他帶領的戰役其實沒有什麼參考性。至少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根本比不過曹操。但是為什麼,在後世人進行評選武廟十哲的時候,卻把諸葛亮選在了裡面?諸葛亮如果軍事能力不好的話,為什麼能進武廟十哲?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武廟是怎麼來的

唐朝時期,唐玄宗為了表彰過去歷史上那些名將,為他們設立了一座廟宇,即武廟。武廟當中,太公姜子牙是主神,西漢張良為副祀,而武廟十哲,就是包含張良在內的歷代名將一共十個人,這十個人分別是左列白起、韓信、諸葛亮、李靖、李勣,右列張良、田穰苴、孫武、吳起、樂毅。而除了他們十個人之外,後來歷朝歷代也都在繼續往裡面加入祭祀的名將。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不過這武廟十哲的名單,後來歷朝都有一些調整,變化不一,比如明朝時期就把武廟的主神給換成了關羽,還被皇帝各種加封,封為“協天大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等等各種稱號,完全取代了姜子牙的地位,並且清朝時期還把以關羽為主祀的關帝廟認為武廟,這樣一來就與孔子文廟比肩。不過這樣的推崇關羽,應該與《三國演義》有很大的關係。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諸葛亮為何能進武廟

諸葛亮的軍事著作

諸葛亮生平有大量的著作,但基本都亡佚了,根據《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當時作者陳壽曾編有《諸葛氏集》行世,共二十四篇,十萬四千一百一十二字。根據其中的名目大致可以推測出,“南征”“北出”“計算”“兵要”“傳運”“軍令”上中下這八篇,是明顯的軍事理論著作;而“權制”“綜核”“雜言”“貴和”“法檢”“科令”等篇,應該對於軍事方面也有所涉及。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今人編輯的《諸葛亮集》(中華書局出版)對所收文章考訂較詳細,其中體現諸葛亮軍事思想的文字僅僅是《兵要》十則,但這只是諸葛亮軍事理論著作中的冰山一角。此外流傳後世的《將苑》《心書》《六軍鏡》《心訣》《兵機法》等兵書,都是後人託名諸葛亮的偽作,只因諸葛亮在民間的名氣太大,後人為了使自己的理論流行於世,因此假託其名。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蓋宋以來兵家之書,多託於亮。”這一現象也從側面反映了,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軍事理論家,以至於他們宣揚自己的學說和見解時,需要藉助於諸葛亮的名氣。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及發明

從《三國志》中的一些隻言片語中,也能看到部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戰略思想方面,諸葛亮認為戰爭的性質具有重要意義,正義的、佔據道德制高點的作戰是可以取得勝利的。劉秀在昆陽能夠憑藉七千人擊破王莽的幾十萬大軍,這是因為“據道討淫(邪偽),不在眾寡”(《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釋)。他認為自己北伐具有正義性,是“恭行天罰,除患寧亂”,“因天順民”(《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註釋引用《諸葛亮集》)。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因此,蜀漢雖然力量弱小,但由於是正義之師,替天行道,最終必將勝利。歷來政治工作對於軍事的輔助作用都不可忽視,諸葛亮的戰略思想為蜀漢北伐提供了理論依據,併成為指導思想,鼓舞軍心民心。治軍思想方面,由於蜀漢地窄人少,為了以有限的力量抗衡曹魏政權,諸葛亮重視軍隊的質量而非數量,強調提高部隊的戰鬥力。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例如精簡士兵,“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裴松之註釋);依法治軍,“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三國志·蜀書·張裔傳》)等等。體現了諸葛亮能依據具體國情,選擇最合適蜀漢的治軍路線以及其先進的法治思想。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此外,諸葛亮還有連弩、木牛流馬、八陣圖等軍事發明:“亮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丘法,作八陣圖,鹹得其要雲。”——《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連弩、木流牛馬當世與後世都有人陸續仿製;而八陣圖實際上是諸葛亮總結前人的經驗,改良的一種軍陣,對於練兵和作戰都有功效,同樣八陣圖也曾被後世的將領運用在實際戰爭中。

諸葛亮長於政治,為何卻能被後世入選“武廟十哲”呢?

綜上,戰績不能代表軍事成就,雖然諸葛亮不是出色的戰術家,但在戰略、軍事理論以及軍事發明方面,絕對是非常出色的軍事家,入選“武廟十哲”完全是實至名歸。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