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天下一統,是歷代雄主孜孜以求的夢想。

可是,要想真正地推進統一大業,需要務實的謀劃,稍不留神,就可能遭到挫折,甚至遭遇反轉。

晉武帝滅吳與苻堅伐晉,是兩次結局迥異的嘗試。

之所以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局,主要還在於統一戰爭發起方(司馬炎與苻堅)對時機及戰役指導上的差異。

如何選擇爭取的時機?對時機的認識,分為三個部分:現狀、趨勢、風險。也就是打不打得過?要不要等等?一拳打空了自己會不會摔在地上?

1、西晉君臣對時機的把握。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滅吳前,司馬炎君臣對時機的分析,牢牢把握住了這三點,選準了統一戰爭發起的時間。

(1)現狀:晉有滅吳條件。而且,發起統一戰爭比維持現狀更划算!

今江淮之險,不過劍閣;山川之險,不過岷漢;孫皓之暴,侈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眾,多於前世;資儲器械,盛於往時。今不於此平吳,而更阻兵相守,征夫苦役,日尋千戈,經歷盛衰,不可長久,宜當時定,以一四海。——羊祜(2)趨勢:不明朗。有可能朝著不利於晉的方向發展。

若孫皓不幸而沒,吳人自立令主,雖百萬之眾,長江未可而越也,將為後患乎?——羊祜。若今不伐,天變難測。令皓卒死,更立賢主,文武各得其所,則強敵也。臣坐船七年,日有朽敗,又臣年已七十,死亡無日。三者一乖,則難圖也。——王濬。現在不討伐,對手可能立明君、晉良將可能逝去、準備的船隻可能朽爛。當然要立刻討伐!

(3)風險:晉能承擔失敗風險。

凡事當以利害相較,今此舉十有八九利,其一二止於無功耳。——杜預。西晉君臣對各方面進行充分的論證、討論後,果斷髮起了滅吳戰爭。

2、前秦君臣對時機的分析。

(1)、現狀:表面現象與本質現象。

苻堅看到了表面:前秦“有眾百萬,資杖如山”,伐晉是“以累捷之威,擊垂亡之寇”。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但是,王猛卻看到了本質現象:晉雖僻陋吳越,乃正朔相承。

所謂“正朔相承”,可絕非一句空話。

儘管苻堅堪稱“仁義之君”,但此時距十六國早期的血雨腥風想去不久,民族矛盾非常激烈。

此時,不但南方漢人不願接受前秦的征服,即或是北方漢人,也都視晉軍為王師。這一點,早年桓溫北伐時拜會過桓溫的王猛有清醒的認識。

因此,前秦表面力量強大,政治尚算賢明,但要滅晉卻不得人心。

而以軍力而言,前秦兵馬雖多,“數戰,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

而東晉謝玄組建的“北府兵”戰力強大,曾在淮南戰場以五萬大破前秦十萬大軍!

(2)、趨勢:未遇良機。

東晉是由大士族扶持立國的。因此,整個東晉時期,強臣不斷、內亂不休、民變不止。

但是,淝水之戰前後,謝安為相,採取“鎮以和靖”的政策,調和內部矛盾,使東晉出現了難得的團結局面!

(3)、風險:前秦無法承受失敗。

陛下寵育鮮卑、羌、羯,布諸畿甸···臣恐非但徒返而已,亦未必萬全也。——符融。苻堅將有亡國之狠的各被征服民族遷徙到了京城附近,一旦失敗,前秦將很可能萬劫不復!

但苻堅依然力排眾議,自以為投鞭斷流,盲目發起南下作戰。

分兵的奧妙:協同面對漫長的戰線,強勢一方利用兵力優勢發起多點進攻,使對手首尾不能相顧,這是統一戰爭的標準姿勢。

不過,兵分多路,最考驗統帥協調各路的能力。

1、西晉:各處協調統一的分兵作戰。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西晉滅吳,兵分六路。各路動作十分協調:東面兩路直接威脅建康,牽制吳軍主力;中路各軍控制沿江;西路水師順流而下。

尤其是在最關鍵的一步:益州水軍出三峽時,杜預果斷從東面襲擊吳軍,為西路軍打開出三峽之路!

由於晉軍組織有序,吳軍主力不敢利用水師之利先進行水上決戰,舍舟就步,北上與東路晉軍決戰。正所謂勝兵先勝而後求戰!

最終,晉軍一路橫掃,幾乎沒有太大阻力!

2、前秦:協調失誤,浪費優勢。

前秦攻晉,也是兵分三路。

戰前,苻堅花了很大力氣,打下了益州和襄陽,使前秦取得了沿長江、漢水運動自由。這本是正確的步驟。

可是,他急於求成,僅過一年就發起全面戰爭!

一年半的時間,前秦怎麼能組建出一支成型的水軍呢?

沒有強大的水軍,益州方向的秦軍如何在戰爭中發揮實際作用呢?

結果,實際上參戰的,只有前秦的中路軍。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可是,僅就中路軍而言,由於苻堅未等到各路齊集就抵達前線,因此,能依靠的只有苻融25萬前鋒軍!這25萬大軍,再分兵慕容垂5萬多支援襄陽戰場後,實際作戰的,不足20萬!

最終,儘管前秦軍總體兵力優勢明顯,但在決戰戰場,兵力對比只有2:1!

早年在淮南戰場,以北府軍為精銳的晉軍就曾以5萬擊敗前秦10萬大軍,此時,再以8萬擊敗20萬,有什麼不可能?

決戰姿勢:防守反擊與“半渡而擊”決戰時,指揮官是否“在戰術上重視敵人”,決定了整個戰役的勝負。

1、西晉:嚴陣以待、防守反擊。

吳國集中3萬精銳,北上與王渾作戰。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晉軍分析了吳軍的作戰特點:丹陽兵果銳,不能持久。

於是,晉軍採取了防守反擊的策略。

前部張喬遇到吳軍時,閉門死守,吳軍不加理會,繼續北上。

決戰時,王渾軍嚴陣不動,吳軍組織精銳發起猛攻。吳軍連續衝擊不利,開始退卻時,晉軍組織反擊,背後的張喬也出營來攻。

兩相夾擊下,吳軍精銳全軍覆沒!

2、前秦:“半渡而擊”。

決戰前,雙方沿淝水對峙。

這一局面對前秦是有利的。

《中國軍事史》認為:兵力佔優的前秦軍可以分兵上下游,側擊晉軍。

我認為:以前秦軍與北府軍此前對戰結果看,秦軍分兵未必得利。

但即或如此,前秦後方大軍陸續抵達,前秦的軍力優勢將愈發明顯,這是毫無疑問的。

可是,苻堅卻試圖敵前退軍,製造“半渡而擊”的戰機。

為什麼西晉滅吳成功了,前秦滅東晉卻失敗了?

這是把謝玄看成宋襄公了!

難以想象:謝玄此前已經讓前秦吃了那麼多虧,苻堅卻依然還是如此看輕自己的對手!

最終,習慣了在平原馳騁的前秦軍,在河網縱橫的淮南地區,機動力遠遠不如晉軍。

晉軍過河後迅速發起進攻,前秦組織混亂,一片大敗!

最終,趁著前秦失敗,原本的鮮卑、羌等“仇敵”迅速崛起,前秦迅速走向覆沒!

一統天下,是歷代雄主的夙願。

儘管我們大多數人,尚“配不上”這樣的夙願,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孜孜以求的夢想。

認真分析態勢,才能在正確的時間去作正確的事情;只有認真、客觀地分析困難,才能迎刃而解、取得勝利!

祝君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