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三國往事永遠是後人經久不衰的話題,的確,在那樣一個戰亂紛爭的年代,很多人都感慨那是百姓的悲哀,也有很多人感慨那才是自古能人異士的天堂,戰亂紛爭之下才會給更多的將才施展拳腳的地方。的確,對於有著雄心抱負的人才來講,那個時代即便再是兇險也是極度具有吸引力的。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而三國往事中,爾虞我詐在所難免,我們熟知的司馬懿與諸葛亮的對抗真可謂超高段位選手之間的博弈,而在這些先人的事蹟中,更是讓後人深知“攻城為下,攻心為上”的道理。

要知道,在諸葛亮即將離世之時,他心中對於蜀國的期盼早已由曾經的宏圖霸業慢慢沉寂下來,無奈年輕的劉禪無法繼承先祖遺志,也無奈自身無法續命保衛蜀國。所以,就連自己離世後的國家安定,諸葛亮當年都不得不在生前殫精竭慮,這位智者早已看穿自己的身後事,更是不得不為了更多後人的生機多加考量。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很多人都感慨諸葛亮的離世是寂寥無比的,身邊沒有太多真心敬仰他的人陪他走完最後一程,而且,相傳諸葛亮自己的遺言更是交代“四人抬棺往南走,繩斷便下葬”,這樣簡單的葬禮甚至連普通百姓都不如,很多後人只是覺得這或許是諸葛亮戎馬一生的樸素願望,殊不知,這最後的葬禮同樣是諸葛亮留給蜀國的最後保全之計。所以說,一條遺令居然矇騙了世人1800年,足以見得諸葛亮計謀之深遠。

其實,如此簡單的葬禮,諸葛亮首要考慮的便是不能因自己的離世而“生者痛而仇者快”,除此之外,為了使身後事不至於因為自己的離世而攪得天下大亂更是不能讓蜀國強敵們在亂中獲利,其實,看似簡單的“四人抬棺”真的是四兩撥千斤的保全之法。今天,不妨來揭秘諸葛亮如此安排背後的深遠苦心。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避免死後仇敵找到門的萬全之策

諸葛亮有著這一點的考量完全是在情理之中,要知道,當年的他的確為蜀國身先士卒,可對於其他兩個敵國,他就是不折不扣的敵對勢力,誰也無法保證百年之後自己的陵寢不會被仇家找到,自己無法擁有壽終正寢的結局。而且,諸葛亮所在的年代,就算他再是通曉天文地理,也對於報應不爽這件事深信不疑。

所以,為了保證仇敵永遠不會對自己的陵墓形成威脅,乾脆以最個性的方式命令四位抬棺人一路向南,繩斷之處便可將其埋葬,由此,只要四位抬棺人對於下葬地點保密到最後,世人無論如何也無法再對死後的諸葛亮造成打擾。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渴望壽終正寢的障眼法

而如果諸葛亮選擇這樣的方式卻是反其道行之,看起來漫不經心的下葬方式背後卻是他真正渴望的風光厚葬,如此說法也很有道理。要知道,當時諸葛亮離世之際,局面一片混亂,幾個人抬著棺材出去並不顯眼,可“四人抬棺,繩斷便葬”卻可以當作障眼法的存在,讓世人尤其是仇敵在這件事情上徹底放棄對於諸葛亮墓穴的尋找,如此一來,諸葛亮真正要去下葬的陵寢也就徹底安全了。如若真的是這樣,足以見得這位足智多謀的麒麟才子智多近妖的韜略。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最後運用死亡與下葬進一步鬼神化來震懾敵國

當然,這一點也是後人從當年三國戰場上爾虞我詐甚至不惜動用鬼神來震懾強敵的淵源有關。要知道,在三國時期,人們的思想意識尚未開化,單從諸葛亮等人很多時候都要夜觀天象並選擇順從天意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以很容易理解鬼神力量在當年的三國起到的決定性作用。

所以,不難想象,如若諸葛亮想最後透過自己離世一事大搞巫蠱之事從而讓敵國不敢輕易進犯蜀國,也是出於對於自己死後的蜀國命運深深的擔憂。本身,生前的諸葛亮料事如神已然在人們心中就有些被神話的感覺,而選用如此撲朔迷離的下葬方式,或許更是想最後運用敵國人們心中對於自己生前的忌憚與敬畏心理再多多守護蜀國一段時間。

諸葛亮死前留下遺計,為什麼要“繩斷便葬”?

無論如何,諸葛亮的確為了蜀國的國運殫精竭慮,就連在生命彌留之際,他所思所想也都是蜀國的未來,劉備當年能獲此至寶算得上是蜀國的一大幸運。所以,無論諸葛亮做什麼,我們都從他一心一意為了蜀國未來的角度去考量總歸不會有大的偏頗。

如今,這位曠世奇才已然歷史將近2000年的光景,不管他真正葬身於何處,我們身為後人也還是對他表示深深的敬意,或許,死後的諸葛亮才真正得到了一絲的鬆懈與歡愉,也願他能守著自己樸素的墓穴享受死後寧靜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