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舌尖上的節儉

8月11日,武漢餐飲協會發出倡議,提倡“N-1點餐”,比方說十個人吃飯,只點九個菜,不夠再加,免得浪費。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今天讓我們看看宋朝的人們是如何厲行勤儉,餐飲不浪費的。

資料圖片

皇帝飲食儉省,士大夫也不鋪張浪費

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記載,宋寧宗中年節食惜福,每次喝酒不超過三杯,下酒菜不超過五道。為了提醒自己健康飲食,宋寧宗還做了兩塊小屏風,一塊寫著“少飲酒,怕吐”,一塊寫著“少食生冷,怕痛”。宋寧宗在宮裡散步,兩個小太監揹著這兩塊小屏風走在前面,時刻提醒宋寧宗。

宋高宗帶著親信臣子去大將張俊家吃飯,張俊大擺筵席,給宋高宗準備“下酒十五盞”,也就是敬酒十五杯,每敬一杯都要端上兩道新菜。這是張俊的“孝敬”,並非高宗的本意。宋高宗晚年做太上皇,別的地方奢華,飲食上還是很儉省的。南宋筆記《清波雜誌》寫過他晚年的飲食習慣:“早晚食只面飯、炊餅、煎肉而已。”早上和晚上兩頓正餐(宋朝人認為午飯不是正餐),主食是面飯和饅頭(炊餅就是饅頭),菜只有一道煎肉。

宋朝士大夫吃飯,也大多提倡儉省,極少有人鋪張浪費。蘇東坡說過:“早晚飲食不過一爵一肉。有尊客盛饌則三之,可損不可增。”(《蘇軾文集》卷134《節飲食說》)早上和晚上兩頓正餐,只喝一杯酒,只吃一盤肉;如有貴客到訪,最多增加到三杯酒和三盤肉,只能比這少,不能比這多。

王安石變法時期,有個小官叫鄭俠,因為反對變法,給宋神宗獻《流民圖》,在士大夫圈子裡暴得大名,在歷史教科書上也留下了姓名。鄭俠這個人思想守舊,迂腐不化,但是生活作風很好,從不鋪張浪費。陸游在《渭南文集》裡寫過鄭俠怎樣請客:“客至,必與飲,多不過五爵,蔬果之外,一肉而已。”客人來了,必定請酒,但最多隻請五杯,至於下酒菜,就是蔬菜水果,葷菜只有一道。

陸游還寫過一個士大夫,名氣比鄭俠小,名叫謝昌國,不論請誰吃飯,只上一道菜。好在這道菜分量很足:“烹豆腐菜羹一釜,偶有肉,則縷切投其中。”(《渭南文集》卷24《書二公事》)一鍋青菜煮豆腐,豆腐裡偶爾會加點兒肉絲。

蘇東坡正餐只喝一杯酒,只吃一盤肉;貴客到訪,最多三杯酒和三盤肉。

蔡京喜歡豪宴,卻不是主流

當年司馬光在洛陽閒居,經常請富弼、文彥博等退休官員聚餐,每次“菜餚不得過五樣”(葉夢得《避暑錄話》捲上),最多不能超過五個菜。這種聚會被司馬光稱為“真率會”,真率就是率真,不客套,不虛榮,不打腫臉充胖子。參加聚會的人有多少呢?宋代文獻有不同記載,有的說十三人,有的說十一人。十幾個人點五個菜,比N-1還N-1,體現了艱苦樸素的優良傳統。

往前追溯,北宋大臣錢明逸更加儉省。錢明逸是吳越國王錢鏐的後代,當過歐陽修的上司,擔任過開封知府,替皇帝起草過詔書,他請客吃飯,必定先問一句:“是吃酒?是宴席?”(張舜民《畫墁錄》)咱今兒個是喝酒呢,還是吃宴席呢?客人如果說吃宴席,那就倆菜,一葷一素,主食管飽。如果說喝酒,那就沒菜,“酒數鬥,瓷盞一隻,青鹽數粒”。在幾斗酒旁邊放一個瓷杯,瓷杯裡放幾顆大鹽粒子。錢明逸認為,喝酒就是喝酒,用不著吃菜。那為啥要放鹽粒子呢?為的是喝完酒漱口,鹽能清新口氣,免得酒氣熏人。

說到喝酒不吃菜,南宋大將韓世忠跟錢明逸的習慣一模一樣。拙著《食在宋朝:舌尖上的大宋》寫有韓世忠邀請帳下軍官喝酒的軼事:每人發一瓶酒,各喝各的,都不許吃菜。有個軍官覺得幹喝酒沒味兒,偷偷從懷裡摸出一個青蘿蔔,剛啃了一口,就被韓世忠發現,然後被狠狠地教訓一頓。現在西方人喝酒,一般也不要菜,頗有大宋朝錢明逸、韓世忠這一文一武兩位先賢的遺風。

難道宋朝就沒有鋪張浪費亂點菜的現象嗎?當然有。北宋詞人宋祁,還有北宋末年的奸相蔡京,都喜歡舉辦比較奢華的宴會,請很多很多人,上很多很多菜,明燭高燒,通宵達旦,喝到酩酊大醉,吃到杯盤狼藉。宋祁這樣做,是要報復做官以前貧窮的日子;而蔡京這樣做,則是為了收買人心,讓與宴官員都認為他蔡相爺熱情好客,沒有架子。

在宋朝士大夫圈子裡,像蔡京那樣的人畢竟不佔主流,大方向還是以儉省為主,以惜福為尚。所以在南宋滅亡以後,有一個名叫羅太無的太監,晚年住在北京,熱情好客而不浪費,完全繼承了宋朝士大夫的好傳統。元人筆記《至正集記》第一卷用大段文字敘述羅太無的高風亮節:“遇故人至,則啟關納之,必問膳否。”老朋友到訪,熱烈歡迎,問是否用過飯。“酒不過三行,果脯惟見在易辦者。”請人喝酒,不過三杯,下酒菜都是普普通通的時令小菜。其侄子在元朝當大官,他對侄子說:“我不可靠你,你亦不可靠勢。”我不靠你養活,你也不能仗著你的權力做壞事。

時至今日,請客時仍然七碟子八碗堆滿餐桌,用奢華飲食拉關係走後門的朋友,應該稍稍反思一下,否則,您就連羅太無也不如了。

據《北京青年報》

司馬光請客,叫作“真率會”,十幾個人點五個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