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康熙傳位不考慮八阿哥?

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大戲,早已成了小說家、編劇們最愛的題材之一。無論是在正史還是後來的野史傳聞裡,八阿哥胤禩都是相當悲催的一位,看似佔盡天時地利人和,實際上卻沒有半分勝算。

為什麼康熙傳位不考慮八阿哥?

那為什麼康熙不考慮將他立為繼承人呢?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清朝很看重血統,胤禩的生母出身不高

看了清朝歷史,我們會發現,清朝很看重血統,當父系血統相同的時候,母系血統必然要被拿來比較。

胤禩的生母衛氏家族不顯,是包衣管領,也就是俗稱的辛者庫。雖然辛者庫實際上並沒有那麼低賤,但和滿州貴族們還是沒法比的。康熙怒極時曾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可見在他心裡,辛者庫的地位很低。

清朝的繼承者們,母家的出身基本都很高。只有嘉慶是個例外,他的母親魏佳氏(令妃)也是出身辛者庫,但魏佳氏宮鬥技巧一流,深得乾隆之心,還活著時就封為皇貴妃。

為什麼康熙傳位不考慮八阿哥?

反觀胤禩之母衛氏,進宮時是宮女,偶然被康熙臨幸,很長時間內都沒有名份,後來好不容易被升為嬪,直到胤禩27歲了才被封為良妃,論寵愛和魏佳氏沒得比。

所以康熙選繼承人,皇子的母家是一大影響因素。他中意的太子胤礽,生母是赫舍裡皇后,最後選定的四阿哥胤禛,生母是德妃烏雅氏,還曾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過,這些都是胤禛的加分項。

第二、胤禩從來不懂康熙的帝王心思

但是,和出身比起來,胤禩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從來不懂得康熙的帝王心思。他只站在他自己的角度上去想父親需要什麼樣的繼承人,卻從沒站在康熙的角度去思考。

康熙年老,不再像年輕時那麼聖明,擔心兒子們長大了會奪自己的權,就連此前最為心愛的兒子胤礽都被猜忌,此時最明智的做法,是像胤禛那樣不爭風、不冒頭、不結黨,安安分分的做好本職工作。

為什麼康熙傳位不考慮八阿哥?

但胤禩是怎麼做的呢?結成了“八爺黨”,和朝中大臣密切來往,跟王公貴族相交甚厚,形成一張盤根錯節的關係網,傳頌著他的賢德之名。就連康熙的兄長裕親王福全,都在康熙面前誇獎過胤禩,說他為人謙和,聰明能幹。

不只在朝中,在士林間胤禩的名聲也非常好,江南文人對他交口稱讚。

如果康熙只是一個普通的父親,肯定會為兒子感到高興,但康熙不只是父親,還是帝王,此時他只會想一件事:胤禩想幹什麼?

順著這個思維一發散,胤禩就成了居心叵測之徒。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胤礽第一次被廢之後,皇長子胤禔以為皇太子之位是他的了,蠢蠢欲動,被康熙痛罵一番。胤禔自知繼位無望,就推薦了胤禩,還說很有名氣的相士張明德也看出胤禩是大貴之相。

為什麼康熙傳位不考慮八阿哥?

其實,胤禔是在陷害胤禩,自己不成了,想拖胤禩也下水。但當時康熙不知道啊,勃然大怒,罵胤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胤礽”。從其話語就能看出他對胤禩早就不滿了。

胤禩卻沒看出其中的危機,澄清上面那件事情後我行我素。

當年的十一月十四日,康熙召叢集臣,讓他們推薦太子。其實他此舉是為了看清朝中勢力,根本不是真心選太子。

結果八爺黨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以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為首的朝中重臣聯名保奏胤禩為儲君,向來和胤禩關係好的那幾位皇子皆附議。

這是在以“大勢”逼康熙立胤禩為太子,是對皇權的挑釁。康熙的憤怒可想而知,從這一刻起,胤禩就徹底失去了繼承大統的資格。後面的那些事情,都只是此事的延續而已。

總之,胤禩太急了,如果他慢一點清醒一點,說不定能看清康熙的帝王心思。但是,皇位誘惑太大,他沒能穩住,輸得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