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我是蝸牛讀歷史!

“尋根問祖,山西洪洞大槐樹”,這是漢文化中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這句話傳遍大江南北,婦孺皆知。

人們為什麼會說洪洞是老家呢?這咱得從元末說起!

話說這元朝末年,政治腐敗,戰亂頻頻。

官僚貴族肆意圈佔百姓土地,當時的皇帝也是個不管事的主,整天沉溺酒色,對政事不聞不問。連年水旱災害,糧食幾乎顆粒無收,災民大量死亡。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老百姓白天到處討吃要飯,一到夜裡,更是哭聲遍野。

那時候還存在種族歧視,漢人比豬狗還不如,人口販賣猶如賣牲口一樣隨意,還美名其日“驅口”。

這不是官逼民反是什麼,老百姓都活到這份上,造不造反都是個死,造反沒準還能活下來。

荀子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去天下。

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迫於無奈揭竿而起,很快便形成燎原之勢。

朱元璋領導的紅巾軍就是其中最大的一支。

這個朱元璋,就是後來的明太祖,安徽鳳陽人。

此人天生貌醜,但行兵打仗卻是一流。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在他的領導下,紅巾軍聯合眾起義軍推翻了元朝,不久便建立了明朝。

但是,這邊朱元璋剛剛打下了天下,那邊就碰上了棘手的難題。

原來,這長年的戰亂,使中原人口銳減,丁力不足,大面積的良田廢為荒野。

在以前,農業可是整個國家的支柱啊!

作為起義軍的一員,朱元璋清楚地知道,“農不興,國難立”的道理。

但是要怎樣才能開墾腹地,振興國土呢?朱元璋還真是一籌莫展。

俗話說:“打江山難,守住江山更難。”難道真是上天要絕路於此?

朱元璋不禁愁上頭來。

真是應了那句話“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老天爺在給你一條絕路時,通常還會給你指出一條出路。

正當明皇帝吃不下,睡不著時,還真有幾個人獻上一條妙計。

這幾人是誰呢?

鄭州知州蘇琦、戶部郎中劉九皋、國子監宋訥。

這三人早年跟隨朱元璋常年征戰,走遍大江南北,對社會狀況瞭如執掌。

所謂食君之祿,擔君之憂。眼見皇帝為這事兒眉頭髮緊,日日發愁。

這三人便湊在一起合計,這一合計不要緊,還真讓他們想到一條妙計。

這妙計是什麼呢?

三人合計了一下:當今之勢,唯有遷民可行。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這中原地區歷來是國家的重要料食產區,中原不穩,天下難安,而現在中原的根本問題在於丁少地多,靠人口的自然增長是遠遠趕不上。

朱元璋茅塞頓開,是啊!遷民可行,國難可解。

但是還有一個同題就是,這連年的戰亂,到處人丁稀少,哪裡還有民可遷?

那三人顯然是有準備而來的,齊齊指著一個地兒一—山西。

朱元璋暗想,這山西人口稠密,臨近交通要道,的確是理想的遷民場所。

可是,這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山西人天生戀家,又怎麼會輕易離開故土?這萬一處理不好,他日必成災禍。

他眉頭微皺,三人齊齊下跪:陛下勿憂,臣等有一絕妙法子!

話說洪洞縣,這裡有一條熱鬧繁華的大街,叫關帝廟大街,街上有數不清的店鋪門面,大小匾額招牌五顏六色,富麗堂皇。

這裡商賈雲集,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的,水遠都那麼熱鬧紅火。

近幾天卻突然緊張起來,街邊的酒樓里人們三三兩兩坐在一起,神色緊張,好像在談論著什麼,湊近一聽,好像是談論著什麼遷民。

這一天,兩三個衙役來到大街上,一邊敲鑼打鼓,一邊四處張貼告示。百姓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是大眼瞪小眼,三五成群圍著告示觀看。

莊戶人家識字的少,這個問:“貼的是什麼啊?”那個道:“什麼事呀,快給念念吧!”

自有那識文斷字的上前,卻是臉色一變,瞪大眼睛。

旁邊人鬨笑著“這又是哪裡的犯人逃了”,自有人催促著:“你莫發愣,快給大家念念啊!”

那人依舊神色凝重,一字一句念道:

遷民告示

“邊荒待耕,遷民在急,凡屬平陽府管轄之內各州、縣、村鎮居民均在遷民範圍,凡五口之家遷二,六口之家遷三,七口之家遷四,八口之家遷五。有丁無地者全遷。唯廣濟寺三里之內暫歸駐軍管轄,地方無權遷移大槐樹下聚集民眾,佈告到日,即刻照辦,如有抗命不遵者嚴懲不貸。此平陽府大堂。”

有人還不懂:“哎,啥叫做遷民?”

識字的使聲張:”嗨,白丁,連遷民都不懂麼,就是從一個地方遷到另一個地方唄!”

聽說要遷民,人群沸騰了,哀怨一片。

有人叫苦不迭:“哎呦,我的媽呀!我可不想遷!”

眾人連連附和:“誰願意呀!可皇帝老子一聲令下,誰敢不走?”

“識字的,你再說說,上頭寫著地方無權遷哪兒?”

那識字的臉色微微好轉:“地方無權遷移大槐樹下!”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這意思不就是,到了廣濟寺的人就不用遷走丁,不用離開故鄉了嗎?

仍有人不確定,滿臉期待地著衙役:“官爺,這是真的嗎?”

衙役很不耐煩:“當然是真的,這告示上白紙黑字還有知府大人的大印,這能有假?”

不知誰歡呼了一句:“我們不用遷民了,趕快去大槐樹呀!”

人群很快散去,急促的腳步聲中,還有相互的吆喝:“嗨,趕緊去大槐樹,遲了就被遷走了。”

人群逐漸散落各處的民居里。

約一刻鐘,人們又從家門走出來,簡單的帶著傢什。彙集在街上,很快向廣濟寺的方向游去。

連著幾日下來,大槐樹下已經聚滿了人。

一眼望去,烏壓壓全是人頭。人群熙熙攘攘的,間雜不同的方言:“喲!看您不是本地的,您打哪來呀?”

“俄是晉中的,聽說到了大槐樹就不用遷民了,這不先過來了嗎?等這事兒一過,我們即刻回家。”

遠遠地望去,官道上排起了一道人的長龍,不斷朝著大槐樹湧入。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隨處可見的人,裡裡外外的人,還有源源不斷湧進的人,好不熱鬧!

這幾天天氣不太好,連日的陰冷。

有孫女兒凍哭了,爺爺將她摟在懷裡。嬰兒不斷啼哭,母親哆嗦著將乳頭喂進孩子的嘴裡,隨處可見蜷縮一團的人們。

官府一連幾日沒有露面,不免有人疑慮重重,唯恐再生變節

突然間,人們沸騰了,緊接著聽見馬蹄聲慢慢接近,逐漸安靜下來,人們豎起耳朵期待著什麼。

捕快利落地下馬,拿著馬鞭匆匆跑近,邊跑邊喊:“山西督司行文,凡來大槐樹下民眾,一律遷移外省,不得放走一人,有抗命不遵者就地正法。”

只見眾校衛,掛刀持槍前來,旁邊又有許多人拖著傢什行李押解著從古道上走來。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民眾呆住了,意識到受騙了!

隨著有人大哭,粗莽的漢子衝到捕快前,面紅脖子粗,想要殊死反抗。

旁邊有人拉住:“別激動,他們有刀!”漢子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把拉住捕快的衣襟,說:“你們官府說話不算話?”

捕快頭子也不甘示弱:“這告示是平陽府貼的,命令是山西省下的,我們只管奉命聽差。

一時間群情激奮,兩方對時,眼看就是一場衝突。

這時,有一官服男子前來,捕快頭子立馬神色恭敬:“老爺到!”

人群一下子安靜了,卻仍然聽得見啜泣聲,人們的面色複雜,他們在等,在最後的界限上等待著一個合理的解釋。

縣令撥開人群,很快有衙役前去開道,縣令呵斥其退下。

他走到人群深處,神色凝重,深情地呼喚:鄉親們。鄉親們!遷民是件大事,這是洪武帝的一項英明決策,它關係到大明的安危,百姓的疾苦啊。多年來,兵戈四起,天降災禍,黃淮氾濫,使我華夏大地災禍連年,中原大地死於兵禍災荒者十之六七,黃準滁和、山東河北、保定北平等地沃野變荒灘,土地草莽,人員稀少。而我山西人多為患,地少難養啊。移民墾荒,移稠就稀,乃利國利民一舉兩得的好事,因此望我民眾,體恤洪武帝良苦用心哪。”

神色一頓,又厲聲說道:“如有抗旨不遵者,就地懲罰!”

很快有衙役前來催促。

有人嚷著:“不走!不走!我們就是不走!”

只見血光一閃、那人的小腳指甲上一道血痕,眾人很驚恐,但仍是不願離去。

官兵便用刀在每人小腳指甲上切一刀為記。

一時間,刀劍聲、啼哭聲、咒罵聲一片。

人們常說只要鑼兒敲得歡,猴子還要爬竹竿,這移民的事兒也一樣。

官兵強行鎮壓試圖反抗的人們,很快,空地上多了幾具屍體。

官府如此強硬,人們意識到,這不遷是恐怕不行了。

聯想到福禍未知的前途,想到匆匆告別的農家小院,想到來不及餵食的耕牛,想到即將分別的親人。想到即將離開,離開這可愛的故鄉,不知是誰先跪下痛哭的,到最後人們都圍著大槐樹痛哭流涕。

官兵們仍在催促著,那槐樹下的人拜別完大槐樹,他們或捧著熱土,或折下槐枝,或揣一把槐種。還有人分開鐵鍋、銅佛,當作他年相認的憑證。

朱元璋:中原人丁不旺,如何是好?大臣:山西人多,從大槐樹往過遷

那邊還抱在一起的父子兩個,官兵一陣推搡,年輕的兒子被強行拉開。

老父親一個趔趄,終於站不穩撲倒在地上。不知被誰不小心踩了一腳,掙扎著,卻怎麼也起不來,只能抬起頭,看著兒子遠去的方向。

朝廷提供的條件還是比較優厚的。

官府在廣濟寺設立簽發處,為移民們發放川資憑照,並押送人們離開。

有人試圖逃跑,但很快被逮回來,為防止他們逃跑,官兵把他們反綁,然後用一根長繩聯結起來,押解著上路。

人們一步一回頭,一步一回頭,故鄉漸漸遠去,只能遠遠地看見大槐樹。

大槐樹漸漸地看不見了,人們就只能遙遙望著故鄉的方向。

天際有老鸛飛翔著,鳴叫著。

有人指著老鸛說,那是來自家鄉的鳥兒。它們棲息的地方,有我們的故鄉,有我們的根。今移民後裔不論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說古大槐樹處是自己的故鄉。

由於移民的手臂長時間被有,胳膊逐漸麻木,不久也就習慣了以後遷民們大多喜歡揹著手走路,其後代也延續了這種習慣、所以洪洞人習慣將與自己關係密切的朋友叫“聯手”這大概便是紀念移民時手牽著手那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精神。

在押解過程中,由於長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報告:“老爺,請解手,我要小便。”次數多了,這種口頭的請求也趨於簡單化,只要說聲“老爺,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

此後“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詞。

遷民們到了新的居住地點,處處荒野,他們只好用自己辛勤的雙手建屋造房,開荒種地。

這些槐鄉的種子,在中原大地生根發芽,茁壯成長。他們不畏艱難,勇於奉獻,創造了華夏一個又一個的五穀豐登的朝代。

最後想說:其實政府的初衷是好的,但百姓“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也是一種習慣。

同時也驗證了一句話“樹挪死,人挪活”,哪裡有發展就去哪裡。

奮鬥吧!乾飯人!

我是蝸牛讀歷史!慢慢讀才能讀得明白!

跟著“歷史”去讀中國,領悟先人的智慧和生活百態。

【結語】我的讀者裡臥虎藏龍,評論比故事更精彩,歡迎分享您的觀點。

您的點贊、評論、分享、轉發,都是對我們莫大的支援!

期待您的閱讀!

想了解更多歷史,快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