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之戰,關羽設定了三道防線,卻防不住呂蒙的偷襲

前言

襄樊之戰,關羽大意失荊州,最終竟至敗亡。有不少人說關羽是勇而無謀,最終才會敗死。關羽雖然是先勝後敗,但如果他真的無謀,也就不會先勝了。來看看關羽面對的敵人都是誰?

曹仁,曹操麾下第一信任大將,江陵敵周瑜而不敗,只是最終勢孤才退守襄陽。于禁,曹操麾下第一信任異姓大將,曹操能讓于禁督七軍而來,可見非常信任。當時除了諸曹和夏侯家諸將,其他將領是沒有這種權力的,就算是張遼守合肥也安排了李典和樂進相互監督。龐德,西涼馬騰麾下第一勇將,也戰死於關羽之手。一個人是否厲害,可以先看他戰勝的對手是否厲害。

關羽雖然最終也失敗了,其實他對孫權和呂蒙也是有防備的,還設定了三道防線,可惜卻防不住呂蒙。是哪三道防線呢?

襄樊之戰,關羽設定了三道防線,卻防不住呂蒙的偷襲

第一道防線:多留備兵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蒙上疏曰:“羽討樊而多留備兵,必恐蒙圖其後故也,蒙常有病,乞分士眾還建業,以治疾為名。羽聞之,必撤備兵,盡赴襄陽。大軍浮江,晝夜馳上,襲其空虛,則南郡可下,而羽可禽也。”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關羽率兵圍攻襄樊,雖然當時劉備和孫權還是同盟關係,而且又分了江夏、長沙、桂陽三郡為孫權所有,但關羽還是對孫權多加防備。而呂蒙知道關羽留兵主要是防他偷襲,為了減去關羽對他的防備之心,以生病為藉口回都休養,還故意讓關羽知道,“

權乃露檄召蒙還

”。

關羽知道之後,因為襄樊兵力緊缺,呼上庸劉封和孟達助兵又不至,便從南郡充兵襄樊前線。但也沒有全部將防備之兵都調至前線,“

羽果信之,稍撤兵以赴樊

”。因此,關羽對孫權和呂蒙還是沒有完全信任和放心,仍然留兵以備。所以,不能說關羽無謀,多留備兵就是關羽的第一道防線。但最後呂蒙能襲得南郡,和所留備兵多少也沒有關係。

襄樊之戰,關羽設定了三道防線,卻防不住呂蒙的偷襲

第二道防線:江邊屯候

屯候

”是什麼呢?大家可能都知道,“

斥候

”就是偵察兵。斥候是四處偵察敵情,而屯候是守在一個地方偵察敵情。這裡的江邊屯候就是守在江邊的偵察兵。關羽在江邊設定了屯候,就是為了監視孫權呂蒙的舉動,萬一孫權來襲,屯候會馬上將情報報給關羽。所以,這江邊屯候就是關羽的第二道防線。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蒙至尋陽,盡伏其精兵中,使白衣搖櫓,作商賈人服,晝夜兼行,至羽所置江邊屯候,盡收縛之,是故羽不聞知。

不得不說呂蒙確實聰明,關羽有連環防,呂蒙有連環破。所謂兵不厭詐,也怪不得呂蒙施行陰謀詭計。關羽雖有韜略,卻遠不及呂蒙,即便是周瑜行計,亦不如呂蒙,江陵救甘寧,周瑜也是用了呂蒙之計。

襄樊之戰,關羽設定了三道防線,卻防不住呂蒙的偷襲

第三道防線:留將守城

劉備入益州,留關羽董督荊州,但留給關羽的將領卻不多。我們所瞭解的略有名的也就是關平、廖化、糜芳、傅士仁。如果傅士仁不是因投降失城,估計也難存名於後世。名將本來就少,前線戰事激烈,但為了防備孫吳,關羽還是將糜芳和傅士仁兩位將軍留守江陵和公安。

留守公安的傅士仁投降就算了,最重要的是江陵,因為江陵的投降,吏士家屬皆為孫權所有,最終導致前線吏士投降孫權,關羽才因此敗亡。

《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權已據江陵,盡虜羽士眾妻子,羽軍遂散。

《三國志·呂蒙傳》記載:羽還,在道路,數使人與蒙相聞,蒙則厚遇其使,周遊城中,家家致問,或手書示信。羽人還,私相參訊,鹹知家門無恙,見待過於平時,故羽吏士無鬥心。會權尋至,羽自知孤窮,乃走麥城,西至漳鄉,眾皆委羽而降。

所以,糜芳的投降才是導致關羽敗亡的最終因素,如果糜芳死守江陵,關羽吏士便會全力回救,非但不會敗死,江陵也不會丟。

或者,關羽如果領糜芳攻襄樊,而留潘濬守城,也不會致敗。“

劉備領荊州,以濬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

。”孫權攻克荊州,入江陵,將吏悉皆歸附,只有潘濬稱疾不見。孫權親至潘濬家,以情理說之,潘濬才降。而後潘濬為孫權效力,屢建功勳,頗有才能。以他守城,當不致敗。

糜芳和傅士仁的投降,也讓關羽的第三道防線被突破,至此,關羽敗亡則是必然之事了。

襄樊之戰,關羽設定了三道防線,卻防不住呂蒙的偷襲

總結

經常看到有人說,關羽失荊州是因為大意和無謀,關羽設定了此三道防線,便說明他非但不是無謀,也並沒有大意。只是一切皆有天數,防得再密,也會被人攻破。而曹操幾次用兵,不防於後,卻又都安然無事。如果魯肅不死那麼早,關羽或許都已攻下襄樊,而天下大勢亦不知如何變化呢!

(歡迎大家轉載分享,一起討論交流!)

參考資料《三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