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還是另有隱情?

提起太監,大家可能會想到趙高,魏忠賢等禍國殃民,臭名昭著的賊子。總之對太監就是沒啥好印象,但有這麼一個太監,不僅入選了中學歷史課本還推動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他就是三寶太監鄭和。對於鄭和七下西洋,後人談起都不禁豎起大拇指讚歎道:這哥們真是個牛人。從明朝至今也有不少人研究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傳統認為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但結合歷史背景和鄭和下西洋的時間行程及結果,這個結論就有待商榷了。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還是另有隱情?

尋找建文帝因何而起?

說起明朝皇帝,大家對明太祖朱元璋應該不陌生,這兄弟可真是個奇人,從草根一路逆襲,不僅推翻了元朝還建立了自己的帝國,這任誰都得說一句牛逼啊。更絕的是,他不按套路出牌傳皇位是越過了自己的兒子老二十幾個兒子就跟不存在似的,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朱元璋想選一個能治理天下而非打天下的人繼承皇位,於是性格溫和的朱允炆成了首選。話說,朱元璋的算盤打得是沒錯,只是沒料到自己的一項決定,竟成了靖難之役的導火線。作為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朱棣,從小就隨著自己的老爹征戰四方,頗有威望,當得知皇位傳給了自己的侄子時,那內心叫一個窩火啊。但也沒做啥出格的事,朱允炆上位後開始對各位叔叔下手,想到自己的處境不妙,又有姚廣孝的教唆。於是在建文元年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帝缺乏謀略,又沒有什麼作戰經驗,致使主力不斷被殲,建文四年朱棣攻下帝都應天,建文帝自此下落不明。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還是另有隱情?

朱棣如意登上帝位,但心裡一直有個疙瘩,那就是建文帝活不見人死不見屍,這皇位得的本就不光明,難以服眾,要是哪天朱允炆再跳出來,那自己的名聲和江山都有可能落空,想到這,朱棣就寢食難安啊。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明史》記載:朱允炆早就被誅殺在左順門《實錄》和《明史稿》記載:建文帝攜皇后馬氏跳入火中自焚而死。清代名人女安適的人認為,建文帝削髮為僧,也有人認為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反正關於建文帝的下落眾說紛紜,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正是建文帝下落成謎,才有了朱棣派鄭和下西洋尋找建文帝的說法。

航程遙遠,跨越三代皇帝,只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鄭和七下西洋,走的非常遙遠。往南漂到了印尼,往西漂到了印度古裡,去了阿拉伯半島和麥加,又去了非洲索馬利亞半島,建文帝要是真的想躲,何不找個深山老林悄咪咪地藏起來,何必要跑那麼遠,再說建文帝要是真的想搶回自己的皇位肯定要練兵買馬,建文帝難道會跑到外國聯合爪哇國人,非洲黑人共商國事?簡直是天方夜譚。再說說鄭和七下西洋的時間,第一次是在永樂三年六月,最後一次是在宣德五年12月,宣德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龍椅都做了三代人了。還要找,還怕建文帝會在哪個不知名的小角落崛起,奪回皇位,多少有點牽強了。當年鄭和下西洋,那場面,那規模,簡直是拉了滿級啊,每次都帶兩萬多人,兩百多艘船,咱雖然知道找人需要發揮眾力,但也不至於開啟這麼六的操作啊,何況找的人是要逃走的,這架勢不就相當於告訴對方:你可一定得藏好了,我來找你了。這建文帝好得也是飽讀詩書的人,還不至於傻到笑臉相迎來抓自己的人。總之,費那麼大勁就為了找建文帝,是不太可能的。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還是另有隱情?

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鞏固政治地位

《明史·鄭和傳》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後者應該才是鄭和七下西洋的目的所在,而前者應該是附帶的一個小任務。鄭和七下西洋的規模宏大,帶了不少金銀財寶,而帶回來的往往都是些不值錢的玩意,這波操作無非是去炫富,讓別的國家看看大明的雄厚國力。朱棣非常主動的和海外諸國進行交往,這樣一來不僅可以建立自己是天下共主的一種權威,也可以讓諸國見識一下大明的實力,不敢輕易來犯,從而鞏固自己的帝位,就算哪天建文帝突然出現,帶兵奪位了,朱棣只需要動動嘴皮子,下下指令,聯合諸國一起,分分鐘就能秒掉建文帝,何必興師動眾,於大海中撈一根針呢。

鄭和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還是另有隱情?

當然了,鄭和七下西洋算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促進了中國航海事業的發展,為中國的外交,對外的經濟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