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如果要問煌煌史冊裡,有哪些典故,總有著超越歷史的警醒意義,那麼“先佔便宜再吃虧”的歷史事件,就是其中重要一類。

比如下面這幾樁,一開始往往被認為“佔了大便宜”的“大事件”,留給後人的,卻都是慘痛的損失和沉甸甸的唏噓教訓。

一、楚頃襄王“抱大腿”

戰國時代各路“群雄”裡,楚頃襄王熊橫,堪稱揹負著“國恨家仇”的一位。他的父親楚懷王當年輕信秦國忽悠,被騙到秦國做了階下囚,直到公元前296年客死他鄉。而這一年,也恰是“東進”的秦國,壓力山大的一年,與韓趙魏等宿敵的戰爭打成一鍋粥,東方更有與之爭鋒的齊國。只要楚國能夠抓住這機會勵精圖治,再造輝煌乃至“復仇秦國”,都不是不可能。但楚頃襄王,顯然不這麼想。

此時楚頃襄王的心態,可“借用”相聲裡的一句話來形容:只要“秦大爺”不打我,怎麼著都行啊。

在楚頃襄王看來,秦楚差距太大,一味硬扛太不明智。再說秦國“打”的又不是我一家,太較真幹嘛?抱“秦大爺”粗腿過好日子不香嗎?本著這樣的心態,這之後的好些年裡,楚頃襄王都是乖乖聽秦國話,哪怕秦王咳一聲都嚇得不行。兩家不但舉行了高調“好會”,彼此還熱鬧通婚。秦國打三晉懟齊國等“大事”上,楚國也一言不發,乖乖在旁做乖寶寶。這“友好關係”,正如宋代史學家司馬光怒斥:“忍其父而婚其仇”。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當然,這乖寶寶也不白當,便宜也不少佔。比如楚懷王去世後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95年,秦國就“大方”給楚國送來了五萬石糧食。秦國糾集五國聯軍討伐齊國時,楚國更是趁機出兵,收復了曾被齊國佔領的淮北失地。可問題是,齊國被“拍”下去了,秦國一家獨大。在虎狼之國秦國眼裡,楚國再乖,不也是“獵物”之一?

果然,“佔便宜”沒幾年,秦國就轉過頭來,朝著“抱自己大腿”的楚國露出了獠牙:公元前279年,秦王朝以名將白起領軍,大舉進攻楚國。缺乏戰備的楚國門戶洞開,連國都郢都都被秦國攻佔,半壁江山成了秦國的囊中物。昔日比肩秦齊列強的“強楚”,錯失了最好的發展機會,這下被徹底大放血,昔日“佔的便宜”全被秦國拿回去,國力也被打得一蹶不振。一切,都是楚頃襄王“抱大腿”“佔便宜”惹的禍:越抱大腿,捱打越快,古今亦然。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二、呂文德“發大財”

說起宋朝“先佔便宜後吃虧”的囧事,後人常嘆息“北宋聯金滅遼”,但“南宋呂文德發大財”的事兒,同樣當得後世一聲嘆息。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在南宋題材的各類武俠小說裡,襄陽是個上演過多少保家衛國奇蹟的“英雄之地”。而在真實歷史上,作為南宋的門戶要塞,襄陽比武俠小說裡“降龍十八掌”“九陰真經”還強大的,是襄陽特殊的地貌:襄陽兩面臨江,有漢江和檀溪保護,另外兩面是萬山楚山等山巒,等於是一組天然的屏障。把橫掃天下的蒙古大軍,一次次牢牢懟在外面。於是1263年,沒脾氣的蒙古軍,向鎮守襄陽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提議:咱不打了,建榷場做生意成不?

為了把這筆“生意”做成,蒙古也下了血本,還給呂文德送了玉帶當禮物。外加宋蒙貿易,憑著南宋發達的手工業,向來都是大宋這邊穩賺不賠。誰會和錢過不去呢?深感自己撿了大便宜的呂文德心花怒放,真的不假思索同意了。

但他沒有想到,這個“佔便宜”的生意,卻夾帶著私貨。

雙方“互市”了沒多久,大宋賺了不少錢。可蒙古這邊就開始動作:藉口要給北方商人修商站,開始在襄陽鹿山門等要地建工程。沒想到“工程”建起來,南宋才發現上了當:這哪裡是“商站”,分明就是軍事堡壘。然後還沒緩過來,白河口和萬山上,也都立起了類似堡壘——這些以往叫蒙古大軍頭破血流的要地,這下“看在錢的份上”,不費吹灰之力拿下。

如此一來,襄陽引以為傲的天然屏障,這下丟了個乾乾淨淨。襄陽軍民不但要直面蒙古軍的正面衝擊,甚至那些堡壘就像一把把鐵鎖,把先前銅牆鐵壁的襄陽防線牢牢鎖住。對方完全可以耐心拼消耗,把襄陽戰場變成無底洞,叫南宋大量人力物力陷進去。後來的元朝滅宋戰爭裡,他們就是這樣做的。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只因一筆“佔便宜”的生意,就敲響了亡國的喪鐘。製造這一切的呂文德,雖然沒親眼看到南宋的滅亡,卻也明白自己犯了多麼愚蠢的錯誤,臨終前還在痛悔“誤國家者我也”。但這時後悔,已經晚了。

因為蠅頭小利的誘惑,上演“自毀長城”的悲劇。“呂文德發財”的教訓就是生動模板。大宋為何“積貧積弱”?因為兩宋三百年裡,犯過這錯的,不止呂文德一個。

三、葡萄酒換瓷器

說過了戰爭,再看一樁生意場上的“便宜事”:葡萄酒換瓷器。

自從大航海時代開始,自唐朝起就暢銷世界的中國瓷器,更是迅速在歐洲爆紅:明清年間時,葡萄牙西班牙往來歐亞的商船,幾乎三分之一以上的貨物都是瓷器。僅是十六世紀裡,葡西兩國購買的中國瓷器,總數就在二百萬件以上。明末清初的八十年裡,僅一個荷蘭東印度公司,就從中國買走了六千萬件瓷器。那個時代,中國瓷器在歐洲,就是堪比奇珍異寶般的存在,叫多少歐洲貴族心甘情願一擲千金,就為擁有一件。

而在各式精美的中國瓷器裡,景德鎮瓷器更是其中的硬核產品。作為明代“五大手工業中心”之一,景德鎮的瓷器在明清年間,已是享譽全球。甚至還出現了“定製款”,即按照“歐美客戶”的要求,生產西式餐具等瓷器製品,專用出口賺錢。發展到“康乾盛世”年間,賺足“全世界錢”的景德鎮,產業規模更是空前,從事瓷器產業的工人,總數百萬以上,當地“商販畢集……終歲煙火相望”。說不盡的繁華熱鬧。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如此強大的“吸金”場面,當然也叫那時的歐洲人眼紅。從16世紀起,一批批歐洲人也絞盡腦汁,誓要“山寨”中國瓷器。可瓷器產業的技術門檻太高,以至於費半天力,燒出來的常是陶器或“軟質瓷”。至於那些釉色精美的景德鎮精品瓷器?對於當時歐洲人來說,更一度遙不可及。

而對“吸金”的景德鎮,清王朝也十分重視。從康熙四十四年起,江西巡撫更要兼理景德鎮的“陶事”。但就是這個“人事安排”,叫一個法國人鑽了空子:殷弘緒。

殷弘緒,當然這是他的“中文名”,其法國名為“佩裡·昂特雷科 萊”。康熙年間時,他作為傳教士來到中國,憑著強大的交際活動能力,很快在大清有了“官派傳教士”的身份。這時期,也是全歐洲瞪紅了眼“學燒瓷”的年代。誰能掌握中國的瓷器技術,誰就掌握了無盡財富。可這事兒談何容易?殷弘緒卻有辦法:拿葡萄酒換唄。

於是,手裡不缺葡萄酒的殷弘緒,先用葡萄酒把江西巡撫郎廷極哄得心花怒放,然後透過朗廷極牽線,又給康熙皇帝送去了葡萄酒,也同樣是誰喝了都說好。可這“洋酒”也不能白喝嘛,殷弘緒就提出來,想去景德鎮遊歷一番。這麼名貴的葡萄酒,就換這麼個“小要求”?在康熙君臣看來,這真是個大便宜,當然就爽快同意了。

結果,殷弘緒自己都沒想到,接下來的事情竟這麼順:他不但來到了景德鎮,而且因為有江西巡撫郎廷極的關照,他更可以自由出入景德鎮的大小窯廠,景德鎮瓷器的一整套工藝過程,他全都看了個飽,還獲贈了各種“樣品”。甚至當著清朝官員的面,原原本本記在了筆記上……

然後是1712年,殷弘緒長達數萬字的筆記,外加寶貴的瓷器樣品——歐洲人夢寐以求的中國瓷器技術,就這樣漂洋過海,傳遍了歐洲大陸。德國、法國、英國等國,陸續燒出了精美的中國瓷器,甚至不停技術突破,實現反超。如此“葡萄酒換瓷器”的操作,連18世紀的歐洲學者自己都承認,是一種“工業間諜行為”。

歷史上有哪些開始被認為佔了大便宜,後來卻是吃虧的事情

而這個行為,也改變了景德鎮瓷器的命運。昔日的壟斷地位一步步被打破,到了鴉片戰爭後,歐洲瓷器幾乎已把中國瓷器從歐美市場“擠走”,甚至對中國市場反殺,以至於“出口大減,而洋瓷入口,歲且百萬”。“幾瓶酒”的小便宜,就叫古代史上長期暢銷世界的中國瓷器,在近代史結結實實吃了大虧。

可這樣的“大虧”,何嘗不是整個近代史上,晚清落後捱打的生動寫照。對技術安全的忽視,以及固步自封的發展眼光,才是苦果背後,無比深刻的教訓——只看小便宜,沒有大格局,就算是精美的瓷器,也是保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