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歷朝各代,成都樓宇甚多,而只有張儀樓、散花樓、得賢樓、西樓被稱為古代成都四大名樓。特別是其中的張儀樓,可稱道之處有很多。

張儀樓是秦滅蜀後修建的一座城樓,與成都先秦時期的大城、少城為同一時期的產物。從史料來看,它的動工要早於城池建設,即建樓在先,築城在後。

張儀樓名列榜首絕非偶然,並不是因為修建時間早於其它三座樓的緣故,因在此之前的開明蜀國中,還有建於更早時期的七寶樓和望妃樓,它之所以列為四大名樓之首,是因為它象徵著成都科學築城的結果。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大秦帝國之縱橫》中,喻恩泰飾張儀

據史料載,公元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都尉墨受命率兵伐蜀。滅蜀後,即開始修築成都城池。張儀在當時身為秦國丞相,位極人臣,倡連橫以佐秦王完成統一大業。雖與司馬錯、都尉墨、張若等同時受命征伐,但每攻克一軍事戰略要地,出於戰略上的考慮,張儀則必親自主持城池的修建。在秦國的統一戰爭中,張儀的名字與許多城池的修建連為一體。

成都城的建立,最早見於西漢揚雄著的最早方誌《蜀王本紀》:“秦惠王遣張儀、司馬錯定蜀,因築成都而縣之”。在東晉常璩的《華陽國志》中,其記載還要詳細一些:“

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11年),儀與若城成都,週迴十二里,高七丈……,造作下倉,上皆有屋,而置觀樓射蘭。

”兩志均明確指出成都城池,是在張儀的親自主持下進行的,其時間是在公元前311年,這個時間點,也成為成都築城有確切時間點之始。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秦代創築大城少城圖

當初張儀築城,並未完全照搬中原北方城池的修建模式,未按正南北、正東西的走向,將成都城修為一座規正的方城。鑑於成都平原江河眾多,沼澤密佈,他本著科學的態度,首先勘測地形。即選擇一個點築高臺,其上建樓,以確定方位和觀測地勢的高低走向。這在北宋時期趙抃修纂的《成都古今集記》志書中就有生動的記載:“

張儀樓,高百尺。初,張儀築城,雖因神龜、然亦順江山之形。以城勢稍偏,故作樓以定南北。

經張儀的觀測,成都平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河流亦隨地勢走向,從高處流往低處。為有利於城市排水和城市防洪,因而將成都城池設計成西北偏向東南傾斜走向的不規正方城。這種“順江山之形”的築城格局,奠定了成都城池修建的基礎,無論後世歷朝各代如何拓展、擴築或重修,其的走向和城內街道的佈局均遵循了這一基本形制。

至今我們發現,在今天成都老城區內,不少的街道仍呈西北偏向東南的走向,這都源自張儀順應自然規律築城的結果。在古代,城市內的排水系統是沿著街道明溝,水流因重力的原因,必然從高處流向低處。為便於自然排水,城內街道必須按照城垣的形制,順勢排列。這個原理看似簡單,但卻反映了張儀順應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築城的科學法則。成都城池的選址和城垣的創築,從根本上說是科學規劃的結果。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桓溫伐秦路線圖

成都城池修建好之後這座用作測量和標定方位的樓被保留了下來,成為少城西南面宣明門上的城樓。人們為了紀念張儀創築成都城,將這座樓稱為“張儀樓”。因其樓高尺,後世又稱為“百尺樓”,或誤寫為“白菟樓”。在東晉桓溫夷少城後,其樓孤立於成都大城西邊,因而後世稱為“西樓”。

作為科學築城的象徵,張儀樓從戰國時期,歷經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至北宋,巍然屹立於成都上千年,最終毀於北宋年間的一場大火。因其樓因名人效應和科學築城的結果,影響之深遠,非其他樓宇所能及。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與周益州帖》

就在東晉時期遠在都城建康(今南京市)的我國著名書法家王羲之在聽說後,也專門寫信給他在成都當刺史的朋友周撫詢問此事。這在現今保存於天津博物院中王羲之十七帖中的《與周益州帖》即可見到。其書雲:

“往在都(建康,今南京),見諸葛禺,曾具問蜀中事,雲:‘成都城池門屋樓觀,皆是秦時司馬錯所修’,令人所想慨然。為爾不信?具示,為欲廣異聞。”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這裡所說先秦時成都門屋樓觀為司馬錯所修,其實為張儀、司馬錯在平蜀後共同主持修築。而其中的“樓觀”即為“張儀樓”。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蒙默:《益州記輯注及校勘》書影

在王羲之之後百餘年任豫的《益州記》中也說:“諸樓年代既久,榱棟非昔。惟西門一樓,雖有補葺,張儀時舊跡猶存。”可見在東晉末到宋初,張儀樓在700多年後,特別是經歷了桓溫夷少城的浩劫,仍能完整地保留下來,足見其樓在成都歷史上的地位。這當中不乏名人效應,蜀人愛護有加,經年維護的結果。

傳是秦時樓,巍巍至今在。

樓南兩江水,千古長不改。

曾聞昔時人,歲月不相待。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岑參寫作《張儀樓》,是唐時人對它的觀察。從秦而來的古樓,毀於一場大火,但卻未就此完全從歷史中消失。在書法家的聯帖中,在時人的作品中,它依舊存在著,告訴我們古樓曾經的模樣。

圖片來源:網路

圖文編輯:阿山

圖文校對:KK

技術支援:forever

成 都 地 方 志

修志問道,直筆著史

“天府第一樓”今已不在,但它曾經是成都建城的象徵

與我們一起

覽成都丨志成都丨品成都

成都方誌原創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