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和親與聯姻——打架搞不定的,就嫁個姑娘過去唄!

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著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裡的秘密吧!

這些年宮鬥劇大行其道,《金枝欲孽》、《宮鎖心玉》珠玉在前,《如懿傳》、《延禧攻略》大紅大紫,還有一票《那江煙花那江雨》之類的後浪等著拍在沙灘上。宮鬥,似乎是皇家後宅唯一喜聞樂見的日常消遣。

拜託,真正的大女主沒那個工夫好不好……

特別是正宮,別管是和親過去的,還是聯姻過來的,一個個揹負著家國使命,孃家夫家長盛不衰或者鹹魚翻身的重擔都在她們身上。至於爭寵不爭寵的,真的沒那麼重要。

無論中外,也不分和親聯姻,男人動刀動槍解決不了的問題,最後往往會百鍊鋼化繞指柔——

打架搞不定的,就嫁個姑娘過去唄。

歷史上的和親與聯姻——打架搞不定的,就嫁個姑娘過去唄!

和親和聯姻都是外交手段,但嚴格意義上講,又不是一回事兒。

和親是過去中土政權的習慣性操作,以塞防為國防戰略基石的中原王朝,睡覺時都要睜一隻眼瞅著北邊。有限擴張+積極防禦,你家的大草原我真心看不上,嫁個姑娘過去,安撫住你躁動的心,招個女婿做做生意,比滅了你價效比更高;

聯姻則是古時歐洲的一貫套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就曾說過:“……對於王公本身,結婚是一種政治的行為,是一種借新的聯姻來擴大自己勢力的機會。”

嫁過去的王后不僅負責吹枕邊風,小太子長大後也不大可能對外公動刀。於是,小國求自保,大國圖吞併。至於嫁出去的姑娘會不會胳膊肘往外拐,這種薛定諤式的事情,自有天命……

在歐洲王權時代,聯姻是國家透過非戰爭手段獲取利益的主要途徑。一方面是因為打仗實在太貴,等閒國家承受不起,另一方面是不見得誰都打得過,大家都有短板。

以歐洲最知名的“騙婚族”哈布斯堡王朝為例,這個家族從未以武立國,幾百年來一直致力於透過婚姻的紐帶實現維也納治下的歐洲一統。不管奧地利是叫神聖羅馬帝國還是奧匈帝國,它從來都不是歐洲真正意義上的頂流,但就是憑藉著嫁出去的姑娘們,總有一大幫外孫子外孫女幫姥爺家拼命。

一旦先王駕崩,彼時的王后升級為太后,新君多半是生於深宮,長於她這個婦人之手,和母國同盟自然so easy;退一步講,萬一小國王的叔叔大伯想造反,孃家的援軍也能第一時間上門騎臉;至於先王的情婦和私生子們就更不夠看了。宮斗的前提是,你要先能進宮有個起碼的名分好嗎……

那麼聯姻對於夫家來說,就純粹是風險嗎?

不見得。

如果老丈人家內亂或者絕嗣,那麼姑爺(外孫)依託妻子(母親)的關係就可以主張對該國的主權。以婚姻之名搞兼併和擴張,這種事在歐洲史上出現過不止一次。至於誰吞了誰,完全看岳父和女婿誰活得更瓷實。

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情形和當年的歐洲大抵一致。區別在於,我們會多上個保險。

中國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一旦帝王家正宮無出,庶出的皇子是可以有繼承權的。孃家幫王后維護家族血脈傳承就成了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從春秋到戰國,從140多個國家海選到戰國七雄成團出道,和平只是暫時的,因為最後的C位有且只有一個。

我打不過你,你也弄不死我,怎麼辦,談唄……

各類峰會、戰略伙伴關係,雙邊密談,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就是聯姻——把自家妹子或者閨女當做大殺器,精確打擊到敵國或者盟國去。

貢獻美人也分檔次。

已經被人圍了國都,下一秒就要公屏打GG的,你就是大年三十的楊白勞,乖乖把喜兒交出去就好了,女兒當個受寵不得勢的妾就萬事OK,要什麼腳踏車啊;可但凡你還能和未來女婿打個有來有回,那麼送閨女過去做妾就是腦子進水。

為了確保長期獨霸正宮,中國媵妾制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簡單說,嫁王后不是一個人過來,而是“帶著你的妹妹,帶著你的嫁妝,趕著那馬車來”。

歷史上的和親與聯姻——打架搞不定的,就嫁個姑娘過去唄!

上古時有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姐妹倆同嫁舜帝。女英實際上就是媵妾,為的就是萬一姐姐生不出娃,也能確保堯帝的血脈在頂層政治圈傳承下去。到了周朝,古代禮法制度逐漸成型,“禮無二嫡”說的就是捍衛家中一妻神聖地位不動搖。

那麼問題來了,正妻掛了咋整?

小妾最早多為戰俘或者罪臣之女,有資格扶正是很久很久以後才有的事。真正有資格承繼名分,成為男主續絃第一順位人選的,只有當初隨嫁過來的媵妾。

媵妾也分等級。如果你實力一般,只是個大爭之世中的小國君王,當初隨隨便便陪嫁過來兩個遠方侄女就夠了;如果你有點兒實力,算是個潛力股,陪嫁過來的可能就是正室的堂姐妹;如果你已經有了雄霸天下的苗頭,堪稱下一屆VIP中P,那麼親姐妹有多少送多少,為的就是牢牢繫結你這個績優股。

當年,有實力的國家交替把持著他國王后的選送權,中土歐洲概莫如是。但後來歷史分野還是出現了——歐洲繼續在封建分封領域精耕細作,而中國朝著大一統的方向高歌猛進。於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親在東方出現了。

漢朝之前是沒有“和親”這個概念的。遊牧民族來去如風,居無定所,王庭在哪裡都不清楚,這樣的情況下,就算要送公主,該如何包郵,親?

當年的漢朝和匈奴雖然打個沒完,但都沒有吞併對方宅基地的意思。漢朝覺得,河套以外都不是我的菜;匈奴則認為要啥地盤啊,搶些女人、布帛、糧食和鐵器回去貓冬不香嗎?於是,在彼此都沒有領土野心,且誰也幹不掉誰的基礎上,和親就成了第一選擇。

以劉敬為代表的漢朝官員覺得,匈奴應該和春秋列國一樣,按老規矩嫁過去幾個姑娘,幾代下來就會對姥爺家心嚮往之,北地邊患自然就不存在了。

但事實上是,人家的民族習慣是“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取其妻之”,簡單說就是可以父子兄弟夥著用一個漢朝媳婦,完全不拿中原禮儀那一套當回事。那段時間的和親普遍比較憋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漢武帝時期。劉徹兩次遣嫁宗室女入烏孫國,和親才不再只為求和,而成了戰略聯盟的象徵。

歷史上的和親與聯姻——打架搞不定的,就嫁個姑娘過去唄!

有了衛青七徵匈奴和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偉業,和親也從認慫服軟變成了中原王朝對邊疆民族的控制手段。

劉邦拿宮女冒充公主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萬一匈奴單于急了又是一場大戰;漢宣帝、漢元帝遠不如祖上英明神武,但就是敢直接拿宮女糊弄事兒,比如王昭君。

宮女王嬙的身份,漢朝知道匈奴知道但假裝不知道漢朝也假裝不知道匈奴知道,一番繞口令下來,昭君不僅出了塞,連孩子都生完了。

想要公主沒有,宗室女給不給看心情,現貨就是宮女,愛要不要!這不是買家秀與賣家秀之間貨不對版,更不是王昭君命好,而是實實在在的硬實力在後面撐腰。

原本公主遣嫁只是開放邊境貿易和戰爭賠款的添頭,後來逐漸成了邊疆政權最看重的一部分——大漢天子能嫁個女兒給我(真的假的不重要,只要有公主頭銜就行),這就說明我在天朝心中和那些妖豔賤貨是不一樣的!不要嫁妝,彩禮加倍!爸爸,岳父,老泰山!看這裡,看這裡,看這裡……

世界上沒有一桌喜酒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多擺幾桌。

於是莫名其妙的,中原王朝嫁姑娘漸漸成了一樁合算的買賣。

唐朝送出去的公主比漢朝還多,最典型的是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的故事。

初唐時期的吐蕃已經崛起為青藏高原上的霸主,第一次遣使入唐求親多少有威脅的味道。李世民當然不是嚇大的,就差把“滾!”直接寫進國書裡了。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打沒記性。準備搶親的松贊干布在松州(今四川阿壩州境內)被狠狠地削了一頓——唐朝主力部隊還沒到,前鋒營就把吐蕃大軍打崩了。

一仗下來,知道厲害了的松贊干布馬上寫檢討(上表謝罪),繳納罰款(五千金,寶玩數百),並再次請求唐朝公主下嫁。這一次,唐太宗準了。

考慮到吐蕃的國力不差且地處高原,真打過去滅國,軍隊也沒有氧氣瓶這樣的外掛加持,李世民沒有隨便找個宮女打發松贊干布,而是選了遠支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高原。

即便不是正牌的公主,松贊干布也美得跟什麼似的。不僅將大半個國庫投入大婚籌備專案組,更專門建築了一座城池供文成公主居住。

史載,初嫁過來的文成公主沒什麼好脾氣,松贊干布籌備的一切只有兩樣不好:這也不好,那也不好。而不入史冊的則是,公主殿下說了一句:老孃自東土大唐而來!

於是,松贊干布各種遷就各種改,從改變穿衣風格到請漢學家教,姑娘沒有PUA勝似PUA,老公分分鐘拜倒在盛唐的國力和文化之下。

此後入主中原的王朝一直徘徊在海量和親與零和親之間——宋明為零,元清數不清。

大慫,啊不,大宋王朝不和親是因為覺得,能用錢解決的問題為什麼要和親?

從遼到金,還有西夏,大宋朝每年送出的歲幣不少。但遼國使臣替主求親的議案還是會刺激到士大夫們的神經——解決辦法也很簡單,告訴他們公主陪嫁只有十萬貫,不二價。遼國一聽這個,就再也不提娶公主的事兒了。

更豪橫的金國則覺得,能動手搶的為啥要娶?

靖康之恥,金國搶了一大堆公主后妃宗室女子過去。一百多年間的“紹興和議”、“隆興和議”和“嘉定和議”,雙方的關係從君臣到叔侄再到我是你大爺。倫理哏中佔便宜的永遠是金國。這麼不對等的關係,還和個P的親啊!

元清兩代對和親的認知比較正常,使用起來也得心應手。元朝嫁出去的公主、宗室女有38人之多,清朝更是給蒙古各部送去了110位皇家新娘。皇帝女兒不用遠嫁的,整個清朝屈指可數。

至於夾在兩者之間的明朝,他家的邊疆政策就是,打得贏就往死裡打,打不贏大不了你打死我!鋼鐵直男倒是從不送嫁,只是平白少了一種外交手段。

和親到底算不算喪權辱國?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答案。漢朝早期的屈辱經歷可能會讓人不爽,但更多的時候,和親更像是一種籠絡和恩賞,而不是乞和的代價。

對於中原文明來說,西域和北疆不是傳統耕作區,吸引力不夠大;古代的交通通訊條件也決定了,中央政府對遙遠邊境的控制力沒有那麼強。所以說,古代中原王朝更願意與邊疆政權保持戰略上的均勢,而不是一味地打殺。

中原強勢的時候賞個姑娘過去——小朋友聽話要獎勵,給你公主是為了讓你更乖;那些不怎麼聽話的,則是胡蘿蔔和大棒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打一巴掌之後再給甜棗吃,印象才更深刻。

中原不那麼強勢的時候,和親過去的姑娘往往肩負著聯盟的重任,但依舊不是弱勢一方對強者的貢奉。

比如說安史之亂後的唐朝。雖然不能打也不經打,但誰說打架一定要自己動手?嫁個姑娘過去,內亂有人幫,國難有人救,都亡國N久了,西域還有國家因感念上國公主而謹守臣節,這個價效比也是沒誰了。

歷史證明,大多數時候和親與聯姻真的很管用,但很少有人關注高性價比背後的女性犧牲。

西方的宮鬥很少有爭風吃醋,真的沒那個工夫。王后的腦細胞都用在和老公、婆婆、小叔子、勳舊權臣,統兵大將鬥心眼兒上,維護孃家利益比防著老公出軌重要多了。萬一趕上宮廷政變,革命爆發,孃家損失的政治投資還可以透過下一次聯姻彌補,但姑娘年輕美麗的生命有且只有一次。

中原的和親女團更沒有那個閒情逸致,一旦兩邊鬧起來,公主殿下的命運只會在活不過片頭曲和冷宮路人乙之間二選一。

至於宮鬥,還是算了吧——政治婚姻從一開始就決定你走不了狐媚惑主這條劇情線,你的枕邊人從娶你那一天起就防著這手呢……

十一

這些年穿越作品大行其道,各類甜寵爽文比比皆是,寫手小姐姐知道,你動心了。

如果生場大病或者被雷劈一下就能回到過去,各種大叔皇帝、鮮肉太子隨時推倒,禁慾系男神分分鐘過來壁咚,後宮三千佳麗只寵你一人……

醒醒,醒醒。

別管是聯姻還是和親,而且還想當正室,只會貌美如花,主業敗家是沒用的。還有那些妝沒卸、臉沒洗就穿越的。妹子,聽小姐姐一句勸,現在你距離欺君之罪就差一盆洗臉水的距離……

對於女性來說,和親和聯姻之前要做的功課比考大學都難——

目標國家的風俗禮儀,宗教習慣,山川地理,人文歷史統統都要了解;宮廷內外的政治派別,人際關係,外交走向,國庫家底也要略知一二;外語要學,潛臺詞要懂,情商要高,身段要有;各種書畫、音樂、烹飪、藝術鑑賞、服飾搭配,甚至醫藥卜算都要會一些。不是讓你活成帶貨女王和美妝達人,而是這些統統都是母國文化軟實力的象徵。

最後,培植親信傳遞訊息收買策反也是必修課,不是讓你真的當女版007,但至少別忘了孃家送你過來是幹什麼的……

當然了,學了這麼多,嫁過去也不見得有好下場。畢竟,能活成文成公主那樣的只是少數。

十二

這麼麻煩,那老孃誓死不嫁總行了吧?呵呵,由不得你。

別管當時的皇上是妹控還是女兒奴,在家國天下面前你就是交易的籌碼。紫薇和小燕子的故事,真的只是故事。

有清一代,送公主去漠北的馬車來了又回,沒人在意你喊沒喊“皇阿瑪再愛我一次”。若沒有一代又一代公主趟風冒雪來到塞北,乾隆爺又怎會有閒心下江南桃杏爭春?

歷史的殘酷都在歲月的夾縫裡寫著呢,看不到的不代表沒有;

不要只看聯姻和親時的風光大嫁,那一襲紅嫁衣每遠走一步,無定河邊便會少上幾根白骨;

和親者做出的犧牲,不僅是午夜深閨淚水浸透的羅帕,中秋佳節遠眺故國時的神傷,請記住,她們是在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為國家換來和平。

哪怕只是暫時的,脆弱的和平……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著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