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相當個性的時代,人們追求自由的熱情堪比微博熱搜“爆”的級別。至於娛樂生活,那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彈棋、戲射、藏鉤,熱度高居榜首,

比現代手遊簡直有過之而無不及。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根本無法抗拒這諸多讓人“上頭”的娛樂活動。

一、彈棋

首先介紹一下“彈棋”,讀(dàn qí)。關於“彈棋”的由來,說法有很多,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相傳漢武帝蕩平西域後,

"得胡人善蹴鞠者……帝好而為之,群臣不能諫"

。就是說漢武帝很喜歡蹴鞠,臣子也管不住。

其中東方朔就製造了彈棋,並“以此藝進之”,最後

"帝就舍蹴鞠而上彈棋"

。另一種說法與此大致相似,只不過主角換成了漢成帝。有史書記載:“成帝好蹴鞠,群臣就以蹴鞠勞體,非至尊所宜。”意思是稱帝喜歡蹴鞠,但是大臣害怕皇上總是蹴鞠會太過勞累,所以就獻上了彈棋替代蹴鞠。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和漢武帝一樣,漢成帝也從此愛上彈棋。由此可以推測,彈棋大致起源於漢,最初的受眾很窄,作為取代蹴鞠的一種娛樂方式,是為了滿足帝王的需求,由大臣所發明的。此後,

歷史綿延,朝代更替,彈棋的熱度也忽高忽低

。到了魏晉,由於忠實迷弟曹丕的熱愛,彈棋又盛極一時。

曹丕曾說:

"餘於他戲,之事少,所喜唯彈棋……"

彈棋之盛,可見一斑。那古人到底是怎麼玩彈棋的呢?關於彈棋的規則,並沒有很明確的記述,後人只能在古人的隻言片語中略略推測。

魏文帝有言:

"局則荊山妙聯,發藻揚睬。"

魏丁廙也提到:“文石為局,金碧齊精。”夏侯惇更是明確的說道:“局則崑山之寶,華陽之石”。局是指棋盤,意思是玩彈棋的時候,首先需要有一個石頭材質的棋盤。這個棋盤要“形方隆而應矩”,必須要是正方形。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豐腹高隆……滑若柔夷”,這個正方形要細細打磨,使其中間高、四周低,光滑異常。還要“象籌列植,一據雙螭”,在棋盤上雕刻打磨出一個蛟龍盤成的圓洞。其次,

彈棋的

棋子

也很考究

。“棋則玄木北幹”或“棋則象齒”,棋子需由高階木料或象牙製成,“列數二六”,共十二枚,每方六枚。

後人據此推測,玩彈棋需要雙方對戰。將自己的棋子擺好後,用手將自己的棋子透過棋盤中間凸起的部分射入對方的圓洞。有時為了減小摩擦,棋手還會在棋盤上撒上

滑石粉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對戰時雙方會運用撥、捶、撇等技巧,一面將對方的棋子開啟為自己的棋子掃平道路,一面排兵佈陣,阻止對方棋子不能進入自己的腹地。凡是被擊中的棋子都暫時不能調動。最後先將六枚棋子全部彈入對方洞中者獲勝。

這樣看來,彈棋有些像現代桌遊和檯球的集合。彈棋對棋盤的要求決定了其受眾的有限,畢竟在那個不能批次生產的年代,要製作出一個大棋盤來,

還要打磨光滑,雕刻精緻

,這成本絕不是平民百姓所能承受的。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所以,彈棋主要流行於上層社會,下面的普通民眾並不能一起歡樂。但這也並不妨礙彈棋高手層出不窮。曹操的兒子曹丕就精於此道。相傳曹丕能“低頭以所冠著葛巾角撇棋”,意思是別人都是用手玩,

曹丕偏不,只用頭巾的一角就能秒殺眾人。

喜歡彈棋的皇帝也不只曹丕一個。劉宋時期,宋太宗想把一個叫苑景達的彈棋高手召進宮來陪自己玩,當時苑景達在荊州刺史劉休祐手下任職,宋太宗找劉休祐要人,劉休祐堅決不肯,氣得宋太宗大罵道:“汝剛戾如此,豈為下之義!”

為了爭棋手,君臣反目

,衝冠一怒只為彈棋,也算是讓人“活久見”了。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二、戲射

除了彈棋之外,戲射也是風靡魏晉的一項娛樂活動。君子六藝,射為其五。戲射便起源於先秦時期儒家對於對

"君子六藝"

的推崇。

先秦時期,“射”兼具戰爭與禮儀的雙重作用。在戰爭中,“射”自然是敵我雙方武力的角逐。而作為禮儀,“射”則多用於祭祀和一些慶祝活動。可以說這時的“射”具有強烈的軍事、政治色彩。此後在漫長的歷史時期中,“射”的形式與內容不斷髮展演變,

到了魏晉則出現了具有娛樂性質的"戲射"。

雖說帶有娛樂性質,可畢竟還是一種競技性活動,

有明確的規則與賽制。

魏晉的“戲射”主要分“朋射”與“單射”。朋射就是現在的團體賽,參賽選手分成兩組,每組選手輪流射箭,按所中箭數記籌,最後加在一起,籌數多的組即為獲勝組。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活動還有專門的記籌者,

戲射的流行,可見一斑

。相比朋射,單射要簡單的多。所謂單射,就是個人賽,不存在分明隸屬關係,純比技能不用協作,能一箭射中靶心的就是勝者。

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進入中原,戲射也更為風靡。北朝的皇帝經常主辦並承辦各種大型戲射活動,太武帝就是其中之一。有一次朋射時,一組人比分遙遙領先,太武帝便命臣下南平王拓跋渾出場,

拓跋渾連中三箭,

瞬間“carry”全場。要細數起來,這種星耀級別的大神也不在少數。

《燕書》就曾記載,十六國前燕有個叫賈堅的人,

射藝極高

,前燕主在百步開外放了一頭牛,問賈堅能不能射中,賈堅說:“我年輕時,能令箭射不中,現在我老了,眼睛不如以前了,只能讓箭射中了。”大臣慕容恪聽罷大笑。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賈堅開始射箭,第一箭擦著牛脊背,第二箭擦著牛面板,兩箭都只射下了牛毛,牛身卻未傷分毫。慕容恪問:“能射中牛嗎?”賈堅說:“射箭不以中者為貴,中有何難!”第三箭直中牛身。

賈堅的

"射箭不以中者為貴"

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考高分的是學霸,但能控分的才是學神”,不在一個級別上,不能同日而語。

三、藏鉤

最後介紹一下藏鉤。藏鉤,也叫藏驅、行驅。關於藏鉤的起源主要有兩種說法。一說頗為浪漫:漢武帝出遊巡幸,在一戶人家中發現一名女子,

容貌傾國傾城,只是雙手天生握拳不能舒展。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漢武帝命她走上前來,剛碰到女子的手,女子的雙拳便舒展開了,這個女子隨後被漢武帝收入後宮,

封為鉤弋夫人

。藏鉤之戲也由此而來。

另一種說法並不浪漫,卻有文可考。《風土記》有言:

"進清醇以告臘,竭恭敬於冥祀,乃有藏驅。"

意思是臘日時,家人祭祀,婦女為了表示恭敬,都把手上的戒指等物藏了起來。

那魏晉時的藏鉤都是怎麼玩的呢?簡單來說就是

你藏我猜

。首先的要把參與的人“分為二曹”,就是兩組,一組人藏,另一組人猜。藏有藏的規則,“一鉤藏在數手中”,其範圍不出眾人之手。猜也有猜的講究,要“目炯冷而不暢”,即要仔細觀察著對方藏鉤的動作。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想象一下,玩藏鉤時,藏的一方暗搓搓的將鉤在眾人的手掌間傳來遞去,如

"三仙歸洞"

一般最後無聲無息的落入其中一人手中。而猜的一方則一直緊盯著這一過程,試圖從對方的微表情中以及故佈疑陣中找到“鉤”的真正所在,真是驚險又刺激。

有個叫高映的舉人,其藏鉤段位讓人驚歎不已。“每曹五十餘人,十中其九”,在每組五十人對戰的情況下,猜藏鉤的正確率能達到百分之九十,

"同曹鉤亦知其處"

,連自己組藏鉤的時候都能知道在哪兒。

因為神乎其技,就有人懷疑他有法術,他卻回答:“但意舉止辭色,若察囚視盜也”,就是說察言觀色是重點,和官吏審賊道理是一樣的。這要放到現代,是不是也能去參見“最強大腦”呢?當然,

藏鉤也不是你想玩,想玩就能玩的。

魏晉南北朝的娛樂活動讓人“上頭”,不少歷史名人也“深陷”其中

《異苑·卷四》曾記載:“晉海西公時,有貴人會因藏彄,倏有一手間在眾臂之中,修骨巨指,毛色粗黑,舉坐鹹驚。尋為桓大司馬所誅。舊傳藏彄令人生離,斯驗深矣。”由此可見,

藏鉤有風險

,參與需謹慎。

除了彈棋、戲射、藏鉤外,摴蒱、射覆、投壺、圍棋、象戲等也深受魏晉時期人們的喜愛。這些娛樂活動

既有對歷史的傳承,也有當時人們自己的創造

。這些娛樂雖勝似手遊,但卻比手遊要讓人“上頭”多的。

圍繞著這些娛樂的血槽與段子也層出不窮的被記錄在歷史的長河中,讓後世的吃瓜群眾們每每翻閱到,都感嘆當時時代裡那諸多有趣的靈以及自由、開放、包容的精神。

參考文獻:

《太平御覽》

《西京雜記》

《彈棋經》

《典論〈自序〉》

《燕書》

《異苑·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