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人生如寄,歲月滄桑,很多擦肩而過的人,都毫無印象;一些未曾謀面之人,卻記憶猶新。或許是紅塵中的世人都太平凡,無法引人注目;而故紙堆裡的故事卻依然生動,足以流傳久遠。

讀一首好詩,就是在聽作者講一個故事。詩人在詩行裡融入了深情,也寄寓了感慨,更能啟迪讀者的心扉,讓人們藉助那些美好的詞句,靜享歲月靜好和安閒時光。下面分享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澶淵

清代:袁枚

路出澶河水最清,當年照 影見東征。

滿朝白麵三遷議,一角黃旗萬歲聲。

金幣無多民 已困,燕雲不取禍終生。

行人立馬秋風裡,懊惱孱王早罷兵。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宋真宗年間,契丹族日益強盛,蕭太后母子率兵攻城略 地,長驅直入地抵達澶州。後來宋真宗御駕親征,宋軍士氣大振、大敗敵騎。蕭太后便派遣使者請求議和,大宋皇帝也不敢戀戰,於是接受和議,卻答應了很多屈辱條件,令人嘆息不已。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學識淵博,見多識廣,一生筆耕不輟,為後世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文。袁枚年輕時有一次赴京應試,在北去的途中順便訪古覽勝。當他來到澶河時,有感而發,創作了這首七律。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羈旅疲憊,已讓人煩躁不安;沿途單調的風景,更令人感到乏味。所以當詩人忽然看見清澈的河水,覺得自己彷彿來到了風景秀麗的江南水鄉;明淨的河水也好像倒映著滄桑的歷史,頓時激發起他對過往的追憶。

詩的開篇先交代其行蹤,也順便切入主題。“當年照影見東征”,這是描寫皇帝和將士們英勇出征的場景,詩人緊扣澶河的歷史陳跡和風景特徵,立刻就挖掘出蘊含深刻的詩意。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接下來就具體描寫和議論,契丹大軍南下後,勢如破竹。大宋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交頭接耳,很多人畏戰,大家紛紛主張遷都,只有宰相寇準力排眾議,並請求皇帝親征。

“三遷議”,表達了爭論的激烈,那些“白麵”計程車大夫們更是舉棋不定、惶恐不安;“萬歲聲”,是前線將士看見皇帝的“一角黃旗”,都深受鼓舞,大家都山呼萬歲,人人披肝瀝膽、個個奮勇爭先。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大宋軍隊雖然取得了勝利,昏庸的皇帝卻毫無遠見,不僅沒有一鼓作氣地繼續前進,反而退縮忍讓,答應了遼國的無理要求。詩人感到非常憤怒,於是惆悵地說,“金幣無多民 已困,燕雲不取禍終生。”

從此以後,大宋王朝就形成了積弱之勢,燕雲十六州未能收復,本來就已養虎遺患;而此次戰役本可一舉收復失地,最後卻錯過了一次絕好時機,而且還簽訂了澶淵之盟,真是令人心碎。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詩人最後感慨前功盡棄,又葬送了抗遼的大好形勢,並稱呼這位軟弱的皇帝為“孱王”,他只知道早點罷兵回朝,享受安逸生活,卻苦了廣大的平民百姓。

詩人“立馬秋風裡”,深情地憑弔遺蹟,發出了極為深沉的感慨。“懊惱”二字,表達了無數仁人志士的憤恨,並含蓄地指出大明王朝的覆滅,也正是沒有吸取前車之鑑的原因。

袁枚訪古攬勝,抒寫了一首七律,流轉自然,更顯跌宕多姿

袁枚的這首詠史詩流轉自然,又顯跌宕起伏。作者由澶河水的倒影引申開來,想到了曾經在此飲馬的大宋東征大軍;然後順其自然地展現出一幅朝堂決議、以及御駕親征的畫面,並進一步抒發對納幣輸絹、失地難收的惆悵心情。

作者在時空間不斷穿梭,時而來到大宋朝堂,而是又親臨前線沙場。作者的心情也是時喜時憂,將士們打了勝仗,詩人感到開心;皇帝昏庸無能,又讓其悲慨。全篇波瀾起伏,更充滿了一種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值得後世讀者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