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和漢宣帝上臺後,都實現了奪權,那麼誰的做法更高明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漢文帝劉恆和漢宣帝劉病已,都是從一個普通的、邊緣的、無權無勢的王爺,進入中央政府當皇帝。而且他們都是由朝廷中的大臣們商量後,由大臣們選定的。大臣們之所以會選他們,表面上是因為他們比較賢明,事實上主要是看重了他們的普通,看重了他們的邊緣及無權無勢,覺得好拿捏,好掌控。

漢文帝和漢宣帝上臺後,都實現了奪權,那麼誰的做法更高明

事實上,大臣們在選他們的時候,還有比他們更恰當,呼聲更高的人選。比如周勃、陳平等大臣選劉襄似乎就比選劉恆恰當,就算選劉章也比選劉恆恰當。霍光先前也是選了劉賀,顯然劉賀更恰當。只是後來感覺劉賀不好控制了,因此才選了劉病已。

劉恆和劉病已當了皇帝以後,當然不能上大臣的當,當然不能受大臣的擺佈,他們必須要自己做主,把大臣們的權力拿回來。劉恆與劉病已,最終也都實現了把權力從大臣手中拿回來的目標。那麼,這兩個皇帝,誰的手段更高明呢?

其實,這兩個皇帝的做法,可以說是各有千秋。我們從手段和結果兩個方面來討論。

漢文帝和漢宣帝上臺後,都實現了奪權,那麼誰的做法更高明

一、手段上,劉病已比劉恆更柔和。

劉恆的手段是比較急迫的,一開始進京,他就和大臣較上勁了。

當他進京的時候,周勃就對他說,希望找一個屋子,借一步說話。但是劉恆卻說,有什麼話,就直接在這裡說。這種借一步說話的方式,不合禮儀。周勃也就沒有辦法,只好不說。

當了皇帝以後,他就開始打擊周勃。事實上,當時周勃並沒有什麼錯誤,也沒有擁兵自重之類。因此,劉恆要找周勃的不是,是比較難的。於是他幾乎是故意找茬,問周勃兩個非常難的問題。周勃答不上,自己感覺比較慚愧,於是就主動辭職。

周勃辭職以後,劉恆依然不放過他,不斷派使者去看他。表面上是看他,實際上是威嚇他,以至於他後來都要穿上鎧甲,才敢見劉恆派去的使者。而事實上,這就是劉恆派使者去威嚇他的效果,就是要讓他穿鎧甲,給出一種造反的感覺。於是劉恆把周勃抓起來,嚴刑拷打,要他承認。最後,還是薄太后出面,才把周勃救了出來。

可以說,劉恆就是不斷逼仄周勃,最後把周勃拿下的。

劉病已的手段顯然就要溫和得多,在整個霍光活著的時候,他一直表示由霍光繼續打理朝政。不過他卻不斷在輿論上強化自己,強化自己的天子形象。就算霍光的妻子霍顯害死了他的妻子許平君,他也能容忍。

最終,他等到霍光去世以後,才對霍光一家人動手,把霍光一家人誅殺乾淨。但就算誅殺乾淨霍光家人,他卻還是肯定了霍光,認可他的歷史地位。

顯然,劉病已的方式就是慢慢地來,溫水煮青蛙,放出時間,讓霍光的家人肆無忌憚,最終水到渠成,收拾他們。

所以,相對來說,劉病已的手段,要比劉恆更溫和一點。

漢文帝和漢宣帝上臺後,都實現了奪權,那麼誰的做法更高明

二、效果上,劉恆比劉病已更有效。

其實,要拿下權臣,都是容易的。畢竟在皇權社會,皇帝有絕對的權威,大家都會服從於這種權威。因此,就算劉恆、劉病已無權無勢,一旦他們當了皇帝,權勢就變得很大了。

但關鍵是,在拿下權臣以後,要看效果。不能形成太大的動盪,否則不利於政權的穩定。而且整個朝廷,還要形成一種以皇帝為核心的,積極向上的氛圍。要有利於國家發展,有利於百姓的安定。

從這個角度來說,似乎劉恆比劉病已的效果要更好一點。

劉恆之後,漢朝進入了“文景之治”,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心生產,實現了豐衣足食,國家也一派欣欣向榮。

而劉病已之後,情況卻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整個漢朝開始走下坡路。雖然說,整個漢朝走下坡路,主要是後面幾個皇帝不成器。但是,也是因為朝廷中充滿了殺伐,把人心變壞了的緣故。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劉恆迅速地解決了權臣的問題,沒有讓權臣形成氣候,所以朝廷風氣好一些。而劉病已縱容霍家人作亂,有點養虎為患。雖然很好解決,但是把風氣變壞了,要矯正過來變困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