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本期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關羽、劉備、周瑜和魯肅。原文如下: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雲長以目視玄德。玄德會意,即起身辭瑜曰:“備暫告別。即日破敵收功之後,專當叩賀。”瑜亦不留,送出轅門。玄德別了周瑜,與雲長等來至江邊,只見孔明已在舟中。玄德大喜。孔明曰:“主公知今日之危乎?”玄德愕然曰:“不知也。”孔明曰:“若無雲長,主公幾為周郎所害矣。”玄德方才省悟,便請孔明同回樊口。孔明曰:“亮雖居虎口,安如泰山。今主公但收拾船隻軍馬候用。以十一月二十甲子日後為期,可令子龍駕小舟來南岸邊等候。切勿有誤。”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玄德問其意。孔明曰:“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玄德再欲問時,孔明催促玄德作速開船。言訖自回。玄德與雲長及從人開船,行不數里,忽見上流頭放下五六十隻船來。船頭上一員大將,橫矛而立,乃張飛也。因恐玄德有失,雲長獨力難支,特來接應。於是三人一同回寨,不在話下。卻說周瑜送了玄德,回至寨中,魯肅入問曰:“公既誘玄德至此,為何又不下手?”瑜曰:“關雲長,世之虎將也,與玄德行坐相隨,吾若下手,他必來害我。”肅愕然。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周瑜得知劉備即將前來勞軍,暗中埋伏刀斧手,企圖將劉備除掉。但就在決定動手之際,周瑜突然發現有一人按劍站在劉備身後。周瑜一問,這才知道是當年“過五關斬六將”的關羽,不禁心中大驚,不得不放棄刺殺劉備的念頭。劉備走後,魯肅問周瑜為何沒有下手,周瑜認為有關羽在場,刺殺就不可能成功。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獨力難支”,意為個人力量單薄不能維持全域性。這也是由《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所首創的一句成語。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本文描述的劉備與周瑜的見面,在歷史上地區出現過。據《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載:“備從魯肅計,進住鄂縣之樊口。諸葛亮詣吳未還,備聞曹公軍下,恐懼,日遣邏吏於水次候望權軍。吏望見瑜船,馳往白備……乃乘單舸往見瑜。”在此期間,既沒有所謂的周瑜企圖刺殺劉備之說,也沒有關羽與劉備隨行的記載,這次的會面僅僅是雙方在戰前的一次交流活動。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說到赤壁之戰的具體經過,不少人受到《三國演義》的影響,認為劉備集團在此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真實的赤壁之戰中,既沒有諸葛亮的“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也沒有關羽的“華容道義釋曹操”,劉備集團所起到的作用其實是微乎其微的。不僅如此,劉備對於能否獲得此戰勝利的態度也非常悲觀。以上提到的《三國志?先主傳》注引《江表傳》中有一段這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劉備的真實想法: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劉備)問曰:“今拒曹公,深為得計。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觀瑜破之。”備欲呼魯肅等共會語,瑜曰:“受命不得妄委署,若欲見子敬,可別過之。又孔明已俱來,不過三兩日到也。”備雖深愧異瑜,而心未許之能必破北軍也,故差池在後,將二千人與羽、飛俱,未肯系瑜,蓋為進退之計也。

赤壁之戰期間,劉備與周瑜見過一面,盡顯梟雄本色

從這段記載可以看出,儘管諸葛亮前往江東聯合孫權獲得成功,孫劉聯盟也因此形成,但在劉備心中卻認為即便如此也難以戰勝曹操。因此,當週瑜告訴劉備東吳前線軍隊數量有三萬人時,劉備不僅脫口而出“恨少”之語。雖然周瑜的豪言壯語讓劉備感到非常慚愧,但並未改變他對戰局的悲觀態度。因此,劉備才會故意讓自己的軍隊躲在東吳軍隊的後面,準備一旦戰事不利就立即逃走以儲存實力。後人都說劉備是“梟雄”,單單從這個事例便可以看出此言非虛也。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