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提及二戰時代的德國國防軍軍官,大家想到的,往往都是一堆來自普魯士容克貴族圈子的“馮”(von)們。

這個von字,某種程度上,可以算得上是德意志貴族的標誌,同荷蘭的“範”(Van)的含義類似,von後面原本是其家族的封地或來源。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比如,大家熟悉的二戰德軍元帥埃裡希·馮·曼施泰因(Erich von Manstein)

不過,曾經的德軍貴族軍官,也並非都來自普魯士的容克貴族,一戰和二戰中,南德地區的“馮”們(他們很多屬於鄉村貴族或者宮廷貴族),照樣也湧現出過一些名人。

典型的,當屬咱們下面要細說的這位,“720女武神行動”中,隻身刺殺希特勒的克勞斯·馮·施陶芬貝格上校。

1907 年 11 月 15 日,德國西南部的巴登-符騰堡州的斯圖加特(這也是後來賓士、保時捷、博世公司的總部所在地)小城耶廷根,一個承襲伯爵頭銜的天主教貴族家庭迎來了自己的繼承人——克勞斯·菲利普·瑪麗亞·查士丁尼·申克·馮·施陶芬柏格(歐洲貴族的名字越長,表示其祖上越顯赫)。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在德國統一之前,巴登-符騰堡州是一個獨立的邦國——符騰堡王國,跟北方普魯士王國的信仰和風俗差別明顯

少年時代的馮·施陶芬貝格正好經歷了一戰後,德國戰敗割地賠款的那段“屈辱經歷”,他和大多數德國人一樣,內心充滿了“不服”。

接受了完整的私立學校精英教育後,19歲的馮·施陶芬貝格選擇了從軍。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馮·施陶芬貝格在祖宅門口

軍校畢業後,出身南德天主教家庭的馮·施陶芬貝格在國防軍裡一直幹得不錯,和那些北德普魯士的容克同事們,相處融洽;

但這時,他所熱愛的祖國,卻境況不佳,在戰敗陰影和經濟危機中,苦苦掙扎。

馮·施陶芬貝格和身邊的很多同胞一樣,開始熱切地期盼出現一位能帶領德國人民走出泥潭困境,重塑輝煌的“偉大領袖”。

好似——他們真的找到了這樣的一個人。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1933年,馮·施陶芬貝格和大量被忽悠得熱血沸騰的德國民眾一起,把他們追隨的那位“救世主”選上了德國總理的寶座。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馮·施陶芬貝格夫婦也是在1933年結婚的

老實說,馮·施陶芬貝格對希特勒的感情非常複雜,直到二戰開打的前期,他一直是希特勒的崇拜者和效忠者。

比如,剛被派往東線戰場的時候,他寫給妻子~尼娜·申克·馮·施陶芬貝格的書信裡,還在熱情地讚美著偉大的元首,對希特勒復興國家、重整軍隊、開疆破土的威力充滿敬畏之心。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電影《行動目標希特勒》中湯姆·克魯斯和原型相貌上還是挺相似的,身高差距則由內外增高的軍靴來湊了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真實的馮·施陶芬貝格和他的兒女們

然而,進入1942年下年後,他的這種敬畏之心和崇拜的感情,開始發生了變化(具體心理歷程,可參考他本人日記)。

隨後,1943年,馮·施陶芬貝格在北非戰場受了重傷。

他幸運地保住了性命,但失去了自己的左眼、右手,以及左手的兩個手指,雙腿也落下了殘疾。

很快,他被送回了柏林休養。

這期間,他結識了一些反希特勒的國防軍地下組織。

逐漸地,馮·施陶芬貝格對希特勒的感情從早期的崇拜,之前的懷疑,變為了憎惡和痛恨,並毛遂自薦成了刺殺希特勒的主要策劃者和執行人。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進入1944年夏,德軍在東線早已經轉攻為守,西線盟軍成功地在諾曼底登陸,法國完全光復指日可待,雖然德國老百姓和中下層官兵很多還在被迴圈洗腦所矇蔽,但是高層們已經看得很清楚了——戰敗已成定局,投降是遲早的事兒。

這時的德國面對大半個世界,一旦繼續硬抗,輸必定身死魂滅,所有人都吃不了兜著走。

很顯然,在當年的國防軍高層看來,只有除掉希特勒,推翻納粹專治,建立新政府,由自己主導的新政府與盟軍談判,同時,利用西方和蘇聯意識形態和現實的矛盾,有望實現國家利益的最大化。

這樣不但能避免外國軍隊進入德國,保全國防軍的建制,還可以繼續維持德國在1939年9月發動二戰前已經據有的主要領土,比如德奧合併的狀態、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地區等等。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二戰前的歐洲,這也是當年“女武神行動”團隊試圖保持的一個戰後狀態

必須抓緊除掉希特勒,不能再等了。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事實上,想弄死希特勒的人一直多了去了。從1938年開始,德國軍官團體密謀暗殺希特勒的行動不下40次,但每一次都未能得手。不是發生了意外,就是希特勒警惕地躲過,臨時改變了行程。

比如,根據《第三帝國的興亡》中的記載,施拉勃倫道夫少將就曾搞過一瓶偽裝成白蘭地的炸藥酒,打算在飛機上炸死希特勒,但因為天氣太冷等原因,最終沒能引爆。電影《行動目標希特勒》中,也曾還原過這一幕,場面拍得很緊張。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行動目標希特勒》劇照,酒送出後,施拉勃倫道夫少將狡黠的一笑

至於怎麼弄死希特勒,暗殺小組籌劃再三,決定還是走老路線,用定時炸彈。

那麼,這就需要一個有資格能光明正大的接觸希特勒的人員。

正如前面說的那樣,身殘志堅的馮·施陶芬貝格上校,及時地毛遂自薦了。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左一高個子的,為馮·施陶芬伯格上校

他負傷後堅毅的表現,曾經傳到希特勒的耳朵裡,很受重視。

馮·施陶芬伯格傷愈後,被調到了柏林本土兵團擔任參謀長——在德軍東西兩線明顯已轉到下風的情況下,希特勒非常需要這樣意志堅強又相貌體面的“軍人典範”。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行動目標希特勒》劇照

這個職位,讓馮·施陶芬伯格有機會見到希特勒,參加一些柏林高層會議。

1944年7月11日,馮·施陶芬伯格決定實施暗殺,但在會場他和希特勒、戈林在一起待了半個小時,希姆萊卻臨時缺席了。最終,想把這群人一鍋端的馮·施陶芬伯格沒有拉響炸彈。

7月20日,他決定再次實施暗殺。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行動目標希特勒》中,720清晨,和妻子話別的馮·施陶芬伯格

按照“女武神行動”的計劃,馮·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乘飛機抵達“狼穴”,二人的公文包裡,各藏了一枚定時炸彈。

因為副官沒有資格進入會場,只能在外圍等待。

這兩枚炸彈需要馮·施陶芬伯格靠著自己的殘肢(獨臂、獨眼,只有左手三根手指能用)在極短的時間內秘密組裝出來,然後透過溶液腐蝕金屬線釋放撞針的方式引爆。

這個操作非常精密———要把引信插進炸彈裡,然後再用鉗子把玻璃管捏碎,讓酸液能流到觸發引信的金屬線上,金屬線被酸液腐蝕後,撞針就會彈出來擊發雷管。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馮·施陶芬伯格藉口換衣服,來組裝炸彈

設定的引爆時間,是12分鐘,他需要在定時炸彈引爆前,順利脫身。

那麼,說到這兒,肯定有人覺得,這位上校先生,一定是個貪生怕死之徒,為啥他丟下炸彈就跑——直接面對面的開槍,或者捅刀子,這樣豁出性命的暗殺,才能比較靠譜的保證“效果”。

但是,接觸元首要過搜身那一關,所有槍支和刀具都需提前上交。

馮·施陶芬伯格並非因為怕死才選擇定時炸彈的形式,而是這樣的操作才能把炸彈的零件帶進去。

畢竟,敢搞暗殺政變,本身就是個命懸一線的事兒,特別怕死的人,哪有這樣的勇氣。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他之所以捨不得同歸於盡,更是因為,自己要做的事情不止是殺死希特勒——馮·施陶芬伯格還要回柏林,協助指揮政變!

按照“女武神行動”計劃,從執行到組織都需要他出力,這位身殘志堅的上校放了炸彈後還要乘飛機從東普魯士拉斯滕堡的德軍大本營(狼穴,戰後成為了波蘭領土)組織參與政變。

前一個月,為了防止德國國內出現叛亂,國防軍本土軍團曾制訂了一個叫“瓦爾基里行動”的計劃。具體內容是~一旦國內發生叛亂,本土兵團有權控制政府的各個部門,以及包括電臺在內的通訊設施、汽車站、火車站等交通設施。

按照暗殺小組的計劃,他們將宣佈元首已死,全國進入緊急狀態,隨後動用“瓦爾基里行動”完成政變。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行動目標希特勒》中,警衛營長雷默少校收到瓦爾基里行動”時的場面——最開始楞的說不出話來

所以呢,當馮·施陶芬伯格和副官哈夫登放了炸彈後,還要忙著“趕飛機”跨越數百公里回到柏林組織參與政變。

那叫一個忙。

不過,無論從當年的史料還是後來的電影中,咱們也能看到,這些國防軍們搞政變,確實顯得比較外行——他們的主要“政變形式”,竟然是。。。。忙著打電話。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政變搞得很有儀式感,但基本都是在辦公室打電話

實際上,無論在狼穴實施的暗殺有沒有真正起到作用,柏林方面那邊也應該按照希特勒被炸死的計劃行事——立即佔領廣播電臺、解除納粹黨衛隊的武裝,控制柏林,暫時切斷柏林與外界的一切聯絡、宣佈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同時促成各地駐外軍隊的明確聲援和支援——而不是一堆人窩在辦公室裡議論紛紛、打探風向、透過打電話的方式“搞政變”,用幾個小時等待著是否被炸死的確切訊息,再採取行動。。。直到電臺播出了希特勒本人的聲音,才傻了眼,然後高呼著“德意志萬歲”毅然赴死。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馮·施陶芬伯格被處決的地方,他死時,時年36歲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馮·施陶芬伯格夫婦的墓地。施陶芬伯格本人的屍骨至今下落不明,墓地裡其實只有她她妻子,活了93歲的妮娜

其中一個相當致命的錯誤還有,潛伏在“狼穴”的密謀成員沒有及時切斷與外部的聯絡,導致“狼穴”能夠順利對外宣佈希特勒沒死的訊息,證明了柏林政變團隊擅自啟動“瓦爾基里行動”的非法性——如此一來,政變行為一下子就站不住腳,人心也馬上亂了。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政變團隊潛伏在“狼穴”的線人,行動不夠給力,最終也死的的慘

另外,一個顯得較為天真的操作是,他們沒有事先在負責柏林防務的奧托·恩斯特·雷默少校上面做做工作。

最終這個小人物,攪亂了整個政變計劃。

在《行動目標希特勒》中,德國軍官專業戶托馬斯·克萊舒曼塑造了一個高冷帥酷,立場搖擺不定的警衛營長~雷默少校,雖然鏡頭不多,但看起來還是很中立的樣子。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就是他

但其真實的歷史原型,可是個納粹死忠,直到在戰後還不遺餘力地傳播納粹遺毒。

這樣的鐵桿納粹,掌控著柏林的兵力調遣,而政變團隊竟然就那麼“心大”地去讓他執行“瓦爾基里行動”,逮捕包括戈培爾在內的納粹大佬們。

結果,人家雷默少校一聽到希特勒的聲音,確定元首沒死後,二話不說,帶著手下就轉身殺到了政變大本營,沒費多大勁,當晚就把政變團隊給捉了,現場了斷了包括馮·施陶芬伯格在內的多名政變組織者。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行動目標希特勒》,雷默少校在戈培爾辦公室接到了元首的電話,馬上釋放了納粹分子,轉身抓施陶芬伯格去了

更缺乏經驗地方的還體現在,這個計劃嚴重缺乏群眾基礎,單純屬於一個國防軍軍官內部的組織策劃的謀殺與政變;

同時,政變者們也沒能籠絡住其他德軍高階將領,掌握地方軍權,像隆美爾,古德里安都多多少少聽說過這個計劃和組織,但只是隔岸觀火,沒有提供任何實質幫助——可悲的是,其中的很多高階將領,最終仍舊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株連了。

比如隆美爾,政變發生時,他正在法國前線的戰地醫院中昏迷,但擱不住他副官被捲了進去,馮·施陶芬伯格還是他在北非戰場上的老下屬。。。

當然,隆美爾是被“賜死”的,算是有個很體面的“了斷”,但放在其他將領身上,就沒那麼從容了——這些曾經的政界、軍界高官受盡羞辱,比如,故意收走他們的褲帶,讓這些驕傲的貴族軍官在受審過程中全程提著褲子,衣衫狼狽。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電影人物和原型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電影人物和原型

死刑的實施方法更是聳人聽聞:用鋼琴絃勒住脖子,掛在屠宰場的鉤子上慢慢死去。行刑過程還被拍成了影片,供戈培爾“欣賞”。。。。即便他們中的一些人,根本就沒參與過暗殺行動,只是因為自己的同事扛不住嚴刑逼供,神志不清的時候,隨口招出來的。

據統計,陸續共有7000多人遭到逮捕,其中將近5000人被處死,直到1945年4月,在柏林戰役的炮火中,有關“720事件”的審判和死刑仍在進行。。。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死於瘋狂報復的國防軍將領們

至於那天希特勒為什麼沒死成,大家肯定都看過很多分析,大概就是以下三點:

1。天氣熱,臨時從地下掩體會議室換到了一個木製棚屋,窗子還都開啟著,炸彈的威力被明顯削弱;

2。馮·施陶芬伯格身體殘疾,就左手三個手指能用,結果時間太緊,兩枚炸彈僅來得及裝上一個;

3。負責會場服務的勃蘭特上校嫌公文包太礙事,移動到了桌腳橡木板的一側。而且炸彈爆炸時,希特勒正好在看軍事地圖,上半身幾乎趴在了桌子,厚實的橡木桌正好起到了盾牌的作用。

真不是怕死:刺殺希特勒的施陶芬貝格,為何沒選擇“同歸於盡”?

會議室平面圖:藍色是希特勒的位置,紅色是死掉的人

總之,這群國防軍打仗沒得說,但搞政治,還是太天真。

光指望靠一顆炸彈炸掉希特勒經營多年的權威是不夠的,更何況,他們最終連肉體上的消滅都沒能做到。

而馮·施陶芬伯格上校之所以沒有在會議室呆到最後一刻,和自己的暗殺物件同歸於盡,那是因為,他想要做的事情不止是殺死希特勒,在他們的計劃裡,刺殺成功之後,還有很多事業需要完成……

令人遺憾的是,無論這些政變者們當初有沒有做好捨生取義的準備,最終,他們都死成了自己最無法接受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