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的品牌思維:“孔子們”的野心與困局

春秋戰國時代的品牌思維:“孔子們”的野心與困局

春秋戰國時代,一般人都沒什麼機會受到良好的教育,所謂“官學衰廢﹐私學興起”,受益的也不過是少數人,大部分名垂千古之人,皆非等閒之人。

那個時代的人,運氣好點兒的,出生在諸侯貴族,多半就有了封地,有封地就有稅收,也就是有錢,有錢就能開疆拓土,那時代的諸侯們,完全就是依靠戰爭,為自己正名,打造出屬於自我的品牌。運氣不好的,投胎在沒落貴族子弟,就只能多想辦法讀點書,多學點辯才,就能遊說列國,找個識貨的諸侯,平步青雲,縱橫捭闔,靠的就是品牌思維。

春秋戰國時代的品牌思維:“孔子們”的野心與困局

《周禮》中有“物勒其名,以考其誠”,說的是周人製作陶器,喜歡在製作品上刻制上自己的名字,這實際上就是規模化生產品牌的起源。當然在周人中,最有品牌思維的應該是姜子牙,他在渭水邊用沒有釣鉤的魚杆釣魚,就是用差異化的行為模式,吸引周文王的注意,以此贏得晉身之機。

孔子周遊列國,為的就是到處宣傳自己的品牌。為什麼要宣傳自己呢?孔子的目的就是要找到個認可自己的諸侯,也像姜子牙般被重用,可以推廣自己的執政理念。老子荀子著書立說,諸子百家招收學生,為的自然也是要推廣自己的品牌。商鞅立木為信,晉國融鐵築刑,本質上都是炒作,就是要讓自己的行為一鳴驚人,知名度可以快速提升。

春秋戰國時代的品牌思維:“孔子們”的野心與困局

當然,如果沒有貨真價實的品牌價值,任何炒作行為,都不可能長遠。品牌價值要匹配受眾的需求,商鞅立木為信,就是要讓秦國變法更快更徹底,商鞅變法在當時就為諸侯列國所知,尤其是在數年而後變法成功,商鞅這個品牌,本身就成為變法的象徵。

《史記》載:“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就連呂不韋也在學商鞅的品牌推廣思維。秦國呂不韋搞出《呂氏春秋》,也是要為自己樹立品牌,更是要為秦國的人文樹立品牌。

當時的秦國在諸侯眼中,已經成為虎狼之軀的代表,存在在世人眼中的秦人,大多是血腥和殘暴的。呂不韋編撰《呂氏春秋》,極可能就是要改變世人對秦國的印象,更是為秦國真正從心理上一統天下奠定堅實基礎。“此書所尚,以道德為標的,以無為為綱紀”,或許就能看出呂不韋的真實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