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科舉制度的偉大之處

在古代世界,中華文化的偉大之處之一,就在於早在中古時代(隋唐時期)開始,中華天子就透過制度設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門第現象的發展,緩解了階級固化,讓底層社會的子弟,有了可靠的上升通道——這一制度,就是科舉制度。

儘管在當代,科舉制度備受詬病,但不得不承認,在明清時代,因為政治腐化緣故,科舉已經失去了很大的公平性(比如蒲松齡在《聊齋志異》裡面,曾撰寫《席方平》等篇章,抨擊科舉制度),但即便如此,清人筆記裡面,也要承認一個現實,那就是即便是做官的家庭,也很難保證世世代代都在朝廷中做官——所謂富不過三代。這就意味著,再壞的科舉制度,也杜絕了世卿世祿現象的產生。

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在我國古代,科舉的第一名被稱之為狀元,那麼,在古代,狀元大致相當於當下什麼學位(學歷)?

狀元有多難考

早在春秋時代,華夏先民就有了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將教育模糊的分為“大學”和“小學”,甚至儒家經書《大學》裡面,開宗明義闡明瞭“大學”的宗旨: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先賢將學問劃分為“大學”和“小學”的同時,古代統治者在學制方面,也做了層次劃分:首先要考童生,考過童生之後,才可以考秀才。考過秀才以後,則有機會考舉人,考過舉人以後,有機會考進士——而進士的第一名,就是狀元。

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在古代,科舉考試具備寬進嚴出的屬性——既作為童生來說,只要沒明確被朝廷剝奪參與考試的資格,不論多大年紀都可以考秀才,不過,秀才的透過率之低,不亞於今天的985大學錄取率。魯迅筆下的孔乙己,就是一個活到五十多歲,依舊沒能考取秀才功名的老童生。而從秀才考到舉人,這一關更阻攔了絕大多數人的上進之路——比如《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是多次考舉人沒考上的秀才。從難度係數來說,范進中舉後的瘋癲,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結合秀才、舉人的難度係數,可想而知,進士第一名:狀元的難度係數,有多大?

古今教育對比

清朝光緒三十一年(西曆1905年),清帝國宣佈終止科舉制度,引進西方學制。時至今日,世界各國的學制層次,依舊是以西方國家為標杆:小學、初中、高中(包含高中同等職教)、大學等等。

個人感覺,古代狀元和今日的學位,是不具備可比性的。因為在我國古代,狀元的學歷地位,相當於博士。但是,在古代,狀元是可以直接做官的,而當下清華、北大的博士,都未必有機會做官(比如說清華生物學方面的博士,時常存在英雄無用武之地的狀態)。

古代的狀元相當於現在什麼學位?

如果強行讓古代狀元和當下的學位進行接軌,小編覺得,古代狀元大致相當於本碩博均出自名校的具備政治學、法學、文學博士身份的人——因為科舉第一名,意味著文采要好,而進士是要從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