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公元1751年,乾隆皇帝沿著大運河開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次南巡之旅。皇帝走出紫禁城到南方去視察民情自然是好事,可是皇帝出行往往帶著家屬、官員、隨從等等,動不動就是兩千多人,花費之巨大可想而知。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乾隆南巡圖》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描繪的正是乾隆皇帝第一次沿大運河南巡的情景。這一年的農曆正月十三,乾隆皇帝帶著皇太后、后妃及其他隨行人員共計兩千多人,馬匹六千多匹,出正陽門過宣武門,浩浩蕩蕩出了北京城。

從畫面上可知此時的北方雖然已過了春節,卻仍是枯枝蕭條,一派冬日景象。不過皇帝要走一個多月才能到達江南,到那時候江南已經是柳浪聞鶯了。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到山東德州地界,乾隆皇帝登上特製的安福艫,開始了自己的大運河之旅。此處河面寬闊,帆檣林立。史料記載這次南巡隊伍所用的船隻總計四百多隻。一時間大運河上的南巡船隻佈滿了河面,場景極為壯觀。

如此聲勢浩大的南巡隊伍花費的銀兩可不是小數。這些銀子不可能全部從國庫開支,皇帝南巡的一些特殊花銷另有來源。乾隆南巡到了南方以後,尤其在揚州這一帶當然是依靠兩淮鹽商。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經過三十多天的旅程,到農曆2月14日這天,沿大運河航行的乾隆皇帝抬眼看到屹立於古運河畔的文峰塔知道已經來到揚州地界了。文峰塔始建於明代萬曆年間,是進出揚州的標識,登頂遙望即可南望長江,又能將整個揚州城盡收眼底。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此時的揚州已是桃紅柳綠,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賞春之餘乾隆皇帝心情大好,更讓他踏實的是自己已經來到兩淮鹽商的地界。兩淮鹽運使司公署就設在揚州城內,兩淮地區的八大鹽商也都居住在這裡。

南巡之前乾隆皇帝已經接到奏報,兩淮鹽商為此次南巡已經捐銀一百多萬兩。此外鹽商們為了迎接聖駕還準備了一系列的驚喜。乾隆皇帝興致盎然在揚州的高橋碼頭換了小船,由內河到達天寧寺經文峰寺入住高旻寺行宮。

這裡是他的爺爺康熙皇帝南巡時曾經住過的地方。乾隆皇帝緬懷祖父懷著崇敬的心情到處參觀祖父留下的遺蹟。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有一年康熙皇帝興致很高,還一步步登上了寺中的天中塔。他登塔遠望頓時覺得此塔高入雲霄,於是為這所寺廟賜名為高旻寺。在高旻寺的西側是兩淮鹽商為康熙皇帝南巡修建的行宮。今天這裡已經成為一片荷塘,高旻寺也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憑藉南巡盛典中的《高旻寺行宮圖》,可以瞭解到乾隆時期寺院與行宮的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行宮的規模比高旻寺大好幾倍,其建築包括大臣值班的朝房,皇帝起居的前殿、中殿和後殿,以及供皇帝看戲的戲臺。

為了皇帝南巡,兩淮鹽商不僅捐銀子修行宮,還建園林、養戲班、現美食,張羅著皇帝在揚州的一切事宜。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因為鹽商的巨大財力,民間還流傳著鹽商為皇帝一夜造白塔的故事。據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在揚州瘦西湖遊覽,船到五亭橋的時候他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到這裡多像北京的北海,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皇帝再來這裡驚訝的發現,這裡憑空多了一座白塔。傳說這座白塔就是鹽商一夜之間用白花花的鹽堆成的。故事的真假我們先不追究,傳說足以表明鹽商的富甲天下。

也許有人奇怪食鹽的價格並不高,鹽商怎麼會賺到這麼多的銀子呢?要解開鹽商富甲天下的謎案,還得從中國的鹽業專賣制度說起。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從漢朝開始,政府就規定商人要想賣鹽先得得到政府的許可,這就是鹽業專賣制度。這種制度曾經讓歷朝歷代獲得鉅額稅收,到了清代,鹽業專賣制度被延續下來。鹽引就是清代食鹽專賣的憑證,現藏於揚州博物館的這件清代光緒年間的鹽引可以讓人們看到鹽引的模樣。“引”是一個計量單位,食鹽在運銷的過程中必須統一使用官方發放的口袋,每袋稱為一引。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鹽商們獲得鹽引之後,必須到指定的地點去販賣食鹽。兩淮鹽商的經營範圍包括江蘇、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不過兩淮鹽商大部分都不是揚州人,其經營範圍也不只是在揚州地區,他們都不約而同聚集在揚州。其中原因除了因為揚州市大運河的咽喉要道擁有獨一無二的運輸便利之外,還因為揚州一帶是當時中國最大的產鹽區。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以揚州為中心的淮河以南和淮河以北地區是清朝時期最大的兩個產鹽區。因為淮河橫貫鹽場此地,出產的鹽被稱為淮鹽。

淮鹽的歷史非常悠久,早在春秋時期的吳王闔閭時代,這裡就開始煮海為鹽。唐代時開始在淮河南北設立鹽場。到了宋代煮海為鹽的工藝已經相當成熟。清代時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產鹽區,流傳有“兩淮鹽天下鹹”的名言。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守著淮鹽產地這個聚寶盆又依託著大運河運輸上的便利,兩淮鹽商就有了發財的根基。鹽商在兩淮鹽場收購食鹽的價格為一斤5文錢左右,相當於今天的人民幣兩塊五毛錢,賣到消費者手中的價格為每斤二三十文錢,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5塊錢左右,其利潤高達500%左右。再加上兩淮鹽商每年的銷售總量高達三千多萬公斤,據乾隆時期的鹽商銷售排行榜之首。

巨大的銷售總量乘以高利潤,鹽商日進斗金的秘密就在這裡。據記載兩淮鹽商每年實際獲利高達750萬兩白銀,而當時的清政府每年的財政總收入才4500萬兩白銀,也就是說兩淮鹽商的收入相當於清政府總收入的六分之一。

對於兩淮鹽商如何獲利的秘密乾隆皇帝自然心知肚明。對於鹽商捐來的銀子他坦然接受,並對這些銀子的使用做了明確指示,要求專款專用。如修建道路、橋樑、碼頭等類花銷動用地方政府的銀兩。建行宮、名勝及室內陳設等類費用則動用兩淮鹽商捐贈的銀兩,各項支出分別登記造冊。

兩淮鹽商富甲天下,曾多次贊助乾隆南巡

公元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兩淮鹽商捐資為他修建的天寧寺行宮其遺址就在今天的揚州市西園。今天的天寧寺仍然留存有乾隆皇帝的南巡御製碑,碑上所刻南巡之事說明了乾隆皇帝南巡的主要目的是視察水利工程,防止南方水災的發生。天寧寺旁邊的崇寧寺是公元1784年乾隆皇帝為母親祝壽所建。

出了天寧寺就是御碼頭,當年鹽商為了方便乾隆皇帝從天寧寺登舟遊湖而建。御碼頭為青石所砌,歷經二百多年的風雨仍完好無損,令人想起乾隆皇帝當年沿大運河南巡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