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廣雅》解釋:“英,美也。”《荀子》中又說:“堯舜者,天下之英也。”在漢語的常見語境下,“英”這個字的寓意通常都十分美好,用於國名非常合適。但大家提起英國想到的通常都是歐洲的英國,卻不熟悉中國歷史上的“英國”。

其實如果翻看一下史書,你會發現我國曆史上不單單有“英國”,連“巴西”都有,甚至一些常見姓氏,比如徐、戴、郭、舒、彭、薛、毛、江、劉、溫、胡、譚、程等等都曾經是諸侯國國名。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英”也是一個姓氏,雖然我們身邊的英姓人不多,但在歷史上,這個姓氏的來源卻非常古老且尊貴,因為英姓的始祖不是別人,正是和堯舜禹並稱的“上古四聖”之一,皋陶。

大部分人只熟悉“堯舜禹湯”,不熟悉皋陶。其實,皋陶是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影響力非常大,現在安徽六安市都儲存著他的墓冢。他大約出生於公元前2220年,去世於公元前2113年,活了107歲,輔佐了堯、舜、禹。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堯、舜、禹都是首領(君主),但皋陶不是,本來大禹是打算把皋陶選為繼承人的,但皋陶先大禹一步去世,這件事就泡湯了。皋陶最大的特點在於,那個遠古年代,他已經提出了非常先進的法律制度,傳說我國第一部《獄典》就出自皋陶之手。

皋陶是上古聖人,功勞很大,後來孔子繼承了他的部分思想,創立儒家學說。大禹非常感激他,就把他的後人封在英。這裡的“英”指的是安徽六安一帶,等到周朝建立,周王把皋陶的許多後代都封為諸侯,其中一個就成了“英國”國君。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雖然“英國”不大,大致位於今安徽六安、湖北英山一帶,但它畢竟是聖人後代所建的諸侯國,周朝時期還是得到了應有尊重。只不過,當時“英國”周邊還是有不少周人嫡系諸侯國包圍著它。

如果從周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算起的話,“英國”存世約400年。打個比方,周天子就像大哥,諸侯國國君就像小弟,“英國”國君雖然和周天子不同姓,但只要他老老實實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跳出來搞什麼破壞,周天子不會對一個小小的諸侯國怎麼樣。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但“英國”最終還是在春秋時期消失了,讓其消失的不是別人,正是楚國國君楚成王。就算你不熟悉楚成王,也應該聽說過他那個大名鼎鼎的母親——絕色美女息夫人,也稱“桃花夫人”。楚成王是個很有幹勁的人,他在位時,一邊向周天子示好,一邊忙著擴大楚國的疆域。

中國歷史上也有一個“英國”,存世400年,後人是與韓信並肩的名將

跟楚國一比“英國”實在太弱了,《史記》記載,楚成王二十六年(公元前646年),成王將其吞掉,變成了楚國的一部分。但其國人還是沒有忘記先祖,他們以國名為姓,就形成了英姓,後來這一支子孫裡還出了個名人:英布。

英布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與韓信並肩,皋陶的後裔,出生於今安徽省六安市。只看他名字的話,很多人都容易誤以為英布“姓英名布”,其實英布姓偃(因為他的先祖皋陶就姓偃),英屬於他的氏(那會兒姓跟氏是分開的),英布的命運和韓信一樣悲催,封淮南王7年後就去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