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釣魚城何以成為南宋抗蒙戰爭的中流砥柱? 何以能夠創造36年頑強屹立的軍事奇蹟?與川北諸抗蒙城堡紛紛潰敗歸降相比,是什麼原因和力量支撐合州釣魚城堅守?除堅韌不拔的愛國“抗戰”精神外,是否還有技術層面的原因?

南宋宋蒙戰爭前期,陝南、川北諸關隘和城堡相繼失守,主要原因是南宋四川的抗蒙軍隊在戰爭初期對蒙古騎兵的軍事行動、戰術特點不夠熟悉,同時對戰爭的長期性和艱鉅性估計不足。

因此苦竹隘、大獲城、運山城、青居城等紛紛失守,而釣魚城的築城防守則是在南宋軍民與兇悍的蒙古軍經過較長時間的戰爭實踐,特別是在總結南宋頻頻軍事失利和蒙古軍戰略特點的背景下的軍事籌措,顯示出南宋山地防禦戰的逐漸成熟。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釣魚城

釣魚城防禦戰的成功經驗無疑是值得總結的重要的中國古代軍事文化遺產。

13世紀50年代, 蒙古已經深入西南地區大部, 嘉陵江中游合州一帶已經成為扼守南宋川東乃至夔峽防線的關鍵。

若合州、重慶、夔州再失守,南宋的長江上游防線必然大門洞開,南宋滅亡將指日可數。

南宋川峽愛國志士孟拱、餘玠、王堅、馬千、張鈺等將領吸取宋軍在陝南、川北軍事失利的教訓,將合州釣魚城作為長期抗擊蒙古的最重要的堡壘營建。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他們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充分利用釣魚城山地的地形特點科學築城,對城防的城門守備、攻防節點、水源、地道等皆有精心的佈防安排,因此,能夠對付蒙古軍一次次的猛烈進攻。南宋時期正是中國兵器史上由冷兵器向近代熱兵器時代轉化的重要階段,炮戰在釣魚城防禦戰特別是導致蒙哥大汗的敗亡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一些學者認為釣魚城的“炮”是中國古代的拋石機,如果真是如此則仍然是冷兵器時代的產物。

從宋代兵器發展史角度看,早在北宋仁宗時期曾公亮所著軍事學專著《武經總要》中就記載有一種叫“霹靂炮” 的重型殺傷性武器,並對其製作方法及其材料有具體的說明。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霹靂火球,用幹竹兩三節,徑一寸半,無罅裂者,存節勿透,用薄瓷如鐵錢三十片,和火藥三四斤,裹竹為球,兩頭留竹寸許,球外加傅藥。若賊穿地道攻城,我則穴地迎之,用火錐烙球,開聲如霹靂,然以竹扇簸其煙熖以燻灼敵人。

這種“霹靂炮”是以火藥為爆炸物,以“薄瓷” 即瓷器碎片為彈丸,以巨竹為炮筒,透過遠端發射,對付攻城之敵。這是中國兵器史上由冷兵器向近代槍炮等“熱兵器”過渡的重要見證。

據黃時鑑研究,早在南宋初期的宋金戰爭中火藥就已經在攻城戰鬥中普遍地運用。火炮在中世紀的城市攻防中意義甚大。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在宋蒙戰爭中,宋蒙雙方均在使用“炮戰”,並且發揮了不同尋常的作用。在襄陽之戰中,元軍的“回回炮”威力巨大,時人稱之為“天雷”。

到南宋末年宋元最後一戰即著名的涯山海戰中,宋元雙方更是使用“火箭”,即用火藥作為發射動力並且有較大爆炸殺傷力的“熱兵器”。文天祥當時被俘在敵酋張弘範戰艦上,親眼目睹了此海戰的情景,並作詩記之。

其中就有“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屍漂血洋水渾。”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

蒙哥之死的攻防戰中,宋軍王堅使用的“炮”雖然各種史乘文獻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從汪德臣、蒙哥為“炮風”擊中殞命的情形看,應該並非“拋石機”,而是具有火藥爆炸功效的“火炮”。

在合川釣魚城遺址上,宋軍制造火藥的“九口鍋”遺蹟至今猶存,釣魚城的諸多文獻記載都提及蒙哥中“炮風”而受重傷。

如附載於萬曆《合州志》卷1《無名氏記》言:

宋將軍王堅嬰(攖)城固守,百戰彌厲”,蒙哥窺探宋軍兵營,為炮風所震,因成疾,班師至悉軍山,病甚, 旋即告薨。

乾隆四十年(1736年) 陳大文作《釣魚城功德祠碑》雲:

憲宗為飛石所中,致疾而殂。

所以,釣魚城發射的應該是“火炮”,至少也是混雜有火藥爆炸質的“石矢”,而非傳統拋石機丟擲的石塊。

釣魚城之戰,蒙古大汗蒙哥戰死於火炮還是石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