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內外皆故鄉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首府呼和浩特。地處中國北部,東北部與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交界,南部與山西、陝西、寧夏相鄰,西南部與甘肅毗連,北部與俄羅斯、蒙古接壤,橫跨東北、華北、西北地區。

長城內外皆故鄉

內蒙古的地勢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全區基本屬一個高原型的地貌區,全區涵蓋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沙漠、河流、湖泊等地貌,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地跨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西遼河四大水系。

長城內外皆故鄉

內蒙古的總面積達118。3萬平方公里,東西橫跨近30個經度,是中國“最長”的省份。由於地域狹長,內蒙古自治區成了中國毗鄰省區最多的自治區。在東南西三面,內蒙古與黑龍江、河北、山西、陝西、寧夏、甘肅等8大省份均與之接壤。而在北面,還有文化相近的蒙古國和俄羅斯聯邦等國家。

長城內外皆故鄉

在上百萬平方公里的狹長地域內,不僅有中國規模最大的火山群、中國最大的冰臼群、亞洲最大的河套灌區、沙地、荒漠等奇特景觀,還有橫貫東西的長城。內蒙古境內長城遺存的朝代豐富,現存已經過考古的遺蹟包括戰國、秦、隋、宋(金界壕)、明五個朝代。各個朝代的長城,見證著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和交融,形成了著名的“長城地帶”。

長城內外皆故鄉

01

長城內外

長城,作為人類文明史上的建築奇蹟,橫直在中國北方。所謂“中國北方長城地帶”,東起西遼河流城,經燕山、陰山、賀蘭山,到達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其中部南臨農耕發達的黃河流域,北倚牧場廣茂的歐亞草原,是中原腹地與歐亞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帶,也是古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相互碰撞、相互交流的主要區域。

內蒙古長城牆體長為7570千米,包括長城牆體、擦塹、單體建築、關堡和相關設施等長城選產13728處,是中國最多、最集中、種類最全、內容最豐富的長城古蹟。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內蒙古境內的歷代長城示意圖。

長城地帶處於氣候過渡帶,是遊牧和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地帶,也是一條特殊的文化地帶,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

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族群的經濟生活是以農業為主,兼營畜牧、狩獵的混合經濟。距今3500年左右,受乾冷氣候影響,草原地區逐漸形成“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

長城內外皆故鄉

秦漢一統中原,北方匈奴崛起,長達數百年的漢匈戰爭,不僅加速了中國境內的民族融合,也掀起了席捲歐亞的民族大遷徙的序幕。此後,鮮卑自大興安嶺南下,建立了北魏王朝。唐宋時期,突厥、回鶻、契丹先後控制蒙古地區。

長城內外皆故鄉

13世紀,地跨歐亞的蒙古鐵騎,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清代,蒙古等草原民族逐漸融入中華民族的大家庭。在北方各民族的不斷興替中,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碰撞交流、走向融合,在中華文明中書寫了生機勃勃又多姿絢爛的篇章。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橫貫內蒙古境內,見證著中原農耕文化和草原遊牧文化的碰撞與交融,雖以軍事防禦設施存在,其背後的意義,則是嚮往和平的象徵。

中原農耕民族修築長城的目的,更是期盼以長城為界和平共處,長城內外的各民族溝通有無、守望相助、安居樂業。這片土地地處交流的樞紐,留下了眾多人物往來的印跡與珍貴的文物。

長城內外皆故鄉

2021年9月底,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展。

展覽透過240多件套精品文物, 以“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個部分,系統揭示內蒙古地區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和昇華的歷史脈絡,展現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發展的歷史過程。

長城內外皆故鄉

02

農牧結合

展覽的第一部分“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分為“西東共鳴——黃河流域和西遼河流域”和“遊牧漸強——考古學上的多元因子”2個章節,主要講述夏商周時期所謂“長城地區”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

--- 西東共鳴 ---

一般來講,長城以北宜牧,長城以南適農。長城文化帶的形成不僅是自然與生態環境使然,也是不同族群與文化在此相互作用的結果。

長城內外皆故鄉

自全新世以來,氣候的變化導致時農時牧成為這裡主要的經濟社會形態。從夏商時期開始,農耕與畜牧業區域的變化,使長城地帶文化的多元性日益凸顯出來。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夏商 彩繪陶罐。內蒙古博物院

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大甸子墓地出土的彩繪陶鬲,是為死者隨葬專門製作的。器身上在黑色底襯上用紅白二色繪出二方連續的多單元繁縟幾何紋,這在中原地區同時代的陶器中罕見,但其幾何圖案的構圖卻表明了與中原腹地古代文化的姻親關係。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夏商 彩繪陶鬲。內蒙古博物院

--- 遊牧漸強 ---

長城地帶真正的遊牧文明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內蒙古中南部的涼城毛慶溝文化和鄂爾多斯地區的桃紅巴拉文化,都彰顯出程度不一的草原遊牧文化的端倪。目前考古發現的以動物和動物搏噬紋為裝飾題材的各類青銅文物,彰顯出青銅時代北方草原遊牧文化的地域特徵。

長城內外皆故鄉

西周的“許季姜”青銅簋,器底銘文3行16字,“許季姜作尊簋其萬年子子孫永寶用”。許為國名,姜為姓。許國,春秋二十國之一,基本活動區域在許州即今河南許昌境內。這件文物反映了東胡民族與中原諸侯國之間的交流,原本在中原腹地製造的青銅器,從許國傳入到邊陲北方,成為當時東胡貴族的陪葬禮器。

長城內外皆故鄉

·

西周 “許季姜”青銅簋。內蒙古博物院

02

修建長城

第二部分“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分為“萬里長城——阻不斷的南北交往”“民族熔爐——拓跋鮮卑的融合之路”“走向統一——隋唐時期的繁榮”3個章節,主要體現戰國至隋唐時期長城地帶的民族交流和融合。

--- 萬里長城 ---

長城內外皆故鄉

春秋戰國時期,北方民族對中原諸侯的威脅日益增強,秦、趙、燕等諸侯國紛紛修築長城。戰國晚期,匈奴興起於蒙古高原,並首次在北方草原建立了部落聯盟形式的“馬上行國”。隨著匈奴部落聯盟的日益強大,秦漢兩朝亦大規模修建長城,並不斷完善其防禦功能。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內蒙古固陽秦長城遺址。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戰國 虎表豕咬斗紋金帶飾。鄂爾多斯博物院

長城內外皆故鄉

·

秦 彩繪陶壺。內蒙古博物院

--- 民族熔爐 ---

長城的修建依然無法阻擋雙方的交流與交往,長城地帶的諸多部族或者內徙融入中原農耕民族,或者北越長城成為匈奴部落聯盟的一員。漢匈和親、邊關貿易、張騫“鑿空”、東西交流等都無法避開長城兩側的漢匈雙方。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東漢 月牙形金飾牌 內蒙古博物院

在眾多的展品中,有一方“單于和親”磚範,磚上正面有文字“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背面是一匹剽悍的奔馬。這方磚範記載的正是漢代昭君出塞和親,成為當時胡漢交流的歷史物證。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漢 “單于和親”磚範。國家博物館

東漢晚期,鮮卑佔據匈奴故地,並在逐步南遷中融合漢化。隋唐時期,北方草原的突厥、回鶻等,尊崇中原禮法,聯通西方諸邦,為中西文化交流與民族融合助力添彩。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東漢 龍首青銅灶。內蒙古博物院藏

長城內外皆故鄉

·

魏晉 鹿首金步搖冠。內蒙古博物院藏

--- 走向統一 ---

公元6世紀中葉至公元8世紀,隋、唐王朝曾與突厥在今內蒙古河套地區發生幾次爭奪控制權的鬥爭。東突厥汗國敗亡後,唐朝政府在長城沿線設定了大量的羈縻州府。在黃河北岸置三受降城,以安置突厥降戶,並在其周圍地區駐軍屯田。其中,西受降城還成為唐朝與北方諸民族互市貿易的重要場所。

長城內外皆故鄉

摩羯是印度神話中的動物形象,身形巨大,是一種魚身魚尾的動物,被認為是河水之精、生命之本,有翻江倒海的力量。摩羯意象大約在東漢時期隨佛教傳入我國,逐步漢化,在唐代融入了龍和魚的特徵,成為唐朝常見的紋飾,也正好向後人訴說著包羅永珍的大唐雄風。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唐 摩羯紋金花銀提樑壺。內蒙古博物院

陝西西安何家村窖藏的唐代金銀器舉世聞名,而在內蒙古赤峰哈達溝唐代窖藏中,也出土了一批工藝水平很高的金銀器。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體形碩大、做工精湛,摩羯紋金花銀提樑壺造型優美、刻畫逼真,充分體現了唐代在吸收外來文化基礎上形成的精美華麗的金銀器藝術風格。

長城內外皆故鄉

·晚

唐 摩羯戲珠紋金花銀盤。內蒙古博物院

03

多元文化

第三部分為“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分為“並存與更替——遼、宋、金的交往”“多元匯聚——元朝的大一統”“並立與交融——明朝與蒙古的互動”“守疆衛土——清朝的漠南蒙古”4個章節,主要講述宋遼金元到明清時期長城沿線各民族的融合。

--- 並存與更替 ---

宋遼金元時期,是中原宋王朝與北方割據政權——遼、金並立的時期。雖然彼此間有的設定了軍事防禦設施,但北方民族仿照中原王朝建制、加強經濟文化交流交往成為這一時期的主流。

長城內外皆故鄉

契丹、党項、女真及漢族政權的並立和更替過程中,遊牧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開始接納農耕文化,引起了他們社會經濟形態、生產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發展。

長城內外皆故鄉

·

遼 花口金盃。內蒙古文物考古研究院

高翅鎏金銀冠,出土於內蒙古通遼市奈曼旗青龍山鎮陳國公主墓。高翅冠是契丹貴族婦女專用的一種冠飾。用鎏金薄銀片分別錘擊,並用細銀絲縫綴加固而成。冠正面和兩側立翅鏤孔並鏨刻火焰寶珠、鳳鳥和雲紋等。冠頂綴飾道教原始天尊像。陳國公主的伯父遼聖宗以及叔父耶律隆裕都是虔誠的道教信徒,此冠以道教人物為飾反映了道教在契丹皇族中的傳播。

長城內外皆故鄉

·

遼 高翅鎏金銀冠。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

遊牧民族的衝擊,也為中原王朝注入了新鮮血液。在對抗和融合中,為後來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形成做出了傑出貢獻。

長城內外皆故鄉

遼代 左:金釦花口白瓷盤 內蒙古博物院藏 | 右:銀釦花口白瓷盤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 多元匯聚 ---

入元以後,統治者採行漢法、實行行省制度;尊孔重儒,開科取士;暢行驛路交通、鼓勵經濟貿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有效地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注入了強勁的動力,長城也失去了其軍事防禦的意義。

長城內外皆故鄉

1206年,經過長期征戰,蒙古乞顏部落首領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建立蒙古政權。隨後又南下攻滅夏、金政權,為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1271年建立的元朝,使得中華一統的疆域空前廣闊,來自境內外的民族眾多。元初,統治者十分注重南北經濟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復甦與發展。對科技文化亦採取相容幷蓄的政策,有效促進了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元 嵌寶石掐絲金花飾。內蒙古博物院

--- 並立與交融 ---

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朝統治者退回到蒙古草原,與明廷沿長城分立。為了保障北方邊境的安全,明朝修築東起山海關,西至嘉峪關的長城,並在沿線先後設定九個邊鎮,長城防禦體系達到可謂空前完備的程度。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內蒙古烏蘭察布明長城遺址。

1480年後,達延汗統一蒙古各部,其孫俺答汗接受明朝的封貢,在長城邊關開啟了定期的明蒙互市貿易,為實現中原與北方各民族之間的和平與交流交往奠定了基礎。

長城內外皆故鄉

在這次展覽中,國家博物館珍貴館藏——明代《九邊圖》屏也首次亮相。《九邊圖》屏共十二幅。屏風正面為絹本,貼上於十二塊木板之上,畫面整體採用寫實的青綠重彩山水的畫法繪簡略地圖。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明《九邊圖》屏。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這可以說是一幅巨型地圖,所繪地圖東起遼東半島山海關,西至嘉峪關,重點包括明代的遼東鎮、薊州鎮、宣府鎮、大同鎮、榆林鎮、寧夏鎮、甘肅鎮、太原鎮、固原鎮共九個軍事重鎮,故名“九邊圖”。

長城內外皆故鄉

·

皇城西北關隘。這條古道被稱為“軍都陘”或“關溝”,聯通著中原與塞外。

明代為防禦蒙古南下,從明太祖朱元璋開始,逐步在北部邊疆設定了九個軍事重鎮,這就是九邊防禦體制。九邊各鎮設有鎮守總兵、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無固定品級、無定員。九邊各鎮駐有重兵。常駐兵稱主兵,額設60萬左右;此外還有臨時調集的軍隊,數量相當可觀。

九邊屯戍連綿,城堡遍佈,是明朝抵禦蒙古入侵的屏障,但在和平時期,又是明蒙之間進行政治、經濟交往的地帶。

長城內外皆故鄉

圖中詳細繪出九邊之內外的城鎮關堡、蒙古營帳、山川河流等地理內容,主要城鎮之間,標有距離裡數。在第十一幅上部有題款為“嘉靖甲午四月六日職方清吏司主事靈寶許論識”的墨書序文,它所摹繪的原本是成書於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許論所著的《九邊圖論》。屏風背面貼上紙本行書《後赤壁賦》全文,落款“隆慶三年春三月之吉,賜武進士第京營練勇參將,古燕養靜山人郭全仁書”,後鈐兩枚小方印。

長城內外皆故鄉

--- 守疆衛土 ---

清朝建立後,推行與蒙古諸部會盟、聯姻的政策,並在蒙古地區實行盟旗制。至清末年,清政府又一改早期的“蒙禁”政策,轉向“放墾”蒙地。山、陝、冀、豫等地民眾大量來到長城地帶從事農業生產,長城地帶的民風民俗、宗教信仰等發生了非常大的融合變異。

長城內外皆故鄉

不僅是在國內,邊境上中、蒙、俄之間以茶葉貿易為主的商道的開通與興旺,進一步促進了草原地區城鎮的興起與多元經濟文化的發展。這一切,都為長城地帶民族的融合與社會變革起到了前所未有的推動作用。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清 蒙古象棋。內蒙古博物院藏

清代在蒙古地區遍設盟旗,旗為清朝國家行政體制中蒙古地區的基本軍事、行政單位,旗之最高長官稱札薩克,選自效忠清廷且軍功卓著的蒙古黃金家族後裔,可世襲罔替。此鄂爾多斯右翼中旗扎薩克銀印為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頒予成吉思汗第二十一世孫松喇布之印。

長城內外皆故鄉

·

清 鄂爾多斯右翼中旗扎薩克銀印。內蒙古博物院

04

展覽資訊

2021年9月28日,“長城內外皆故鄉——內蒙古文物菁華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該展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局聯合主辦,內蒙古博物院承辦,是國家博物館推出的又一大型文物精品展。展覽地點為國博北9展廳,目前還沒有具體的閉展日期。

長城內外皆故鄉

展覽分為“農牧結合的早期形態”“長城的修建與民族交融”“長城沿線多元文化的交融”三個部分,透過240多件(套)的精品文物, 系統揭示內蒙古地區幾千年來農耕與遊牧文化交流、融合和昇華的歷史脈絡。

長城內外皆故鄉

本次展覽是內蒙古博物院與國家博物館繼2002年聯合舉辦“契丹王朝——內蒙古遼代文物精華展”之後的再度合作。

長城內外皆故鄉

展覽展品內容豐富,既有內蒙古博物院、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鄂爾多斯市博物院、烏蘭察布博物館等藏如“許季姜”青銅簋、“上郡守壽”銅戈、“晉鮮卑歸義侯”金印、殯葬農作圖,以及陳國公主墓、元上都遺址出土的精品文物,還有國家博物館館藏的與之相關的文物精品,如“九邊圖屏”,以及內蒙古赤峰市大營子村駙馬贈衛國王墓出土相關器物。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

長城內外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