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除足疾外還有很多因素

1956至1957年國家批准開始挖掘明十三陵的定陵地下玄宮,1958年,郭沫若、吳晗等打開了定陵,裡面有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屍骨以及隨葬物品,隨葬品眾多震驚世界。專家們對萬曆皇帝的屍骨進行整理時發現了一個重要的特徵,萬曆皇帝的右腳明顯比左腳短不少,萬曆皇帝的有嚴重的足疾,不能走路。這是萬曆皇帝28年不上朝的原因之一。後來萬曆皇帝和他的兩個皇后的屍骨被焚燒,金絲楠木棺材燒不壞,被扔到了山溝裡面,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透過考古挖掘,直接證明了萬曆皇帝有足疾,不能走路,這是他不願因上朝聽政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其他原因也促使萬曆皇帝不上朝的,足疾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原因。

張居正後時代,萬曆帝悵然若失

萬曆皇帝少年登上帝位,前十年主要是張居正主持朝政,大太監馮保和皇太后支援監控。張居正開始大刀闊斧地改革,主要是“一條鞭法”:賦稅和徭役進行合併,化繁為簡;統一役法,攤丁入地;田租徵銀;官收官解。這一措施緩解了明朝前兩代皇帝時期產生的弊端。在軍事上已經基本消滅倭患,調戚繼光在北京的正北方,李成梁在東北方向,國家形勢一片大好,史稱“萬曆中興”。

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除足疾外還有很多因素

張居正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死了。萬曆皇帝親政,張居正得罪了很多利益集團,他們彈劾張居正,同時萬曆皇帝長期在張居正的陰影下生活,需要建立自己的君權威望。他先後查抄了大太監馮保和張居正,在馮保家查抄了大量的財富,在張居正家裡也沒有得到多少銀兩,萬曆皇帝悵然若失,長期依靠張居正,現在依靠也沒有了。

文官制度和“國本之爭”

張居正在位時,文官們都在他的把控之中。萬曆帝親政了,要自己面對。明朝的文官制度,在封建道義上牽制皇帝,對萬曆皇帝的事情管得很寬,萬曆皇帝也比較和善。最後發展到在朝堂上與萬曆帝吵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申時行著有《召對錄》,裡面記載,萬曆皇帝身體不適,不適宜參加眾多的朝政活動,言官和大臣指責萬曆皇帝,萬曆皇帝曾經做過解釋,但是仍得不到文官們的諒解。一個大臣指責萬曆皇帝貪酒好色,萬曆皇帝也就是免了他的職務,讓他回家而已,碰上一個稍微厲害的君主估計差不多處死了。

萬曆皇帝打算立鄭貴妃的兒子福王朱常洵為太子,主要考慮是太子朱常洛為宮女所生,在朝堂上也沒有什麼勢力支援他,萬曆皇帝擔心一旦朱常洛登基,恐怕把控不了朝政,對大明王朝發展不利,其中也有寵幸鄭貴妃的關係在內。而福王朱常洵在外廷的支援勢力比較大,繼承大統好控制朝局。

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除足疾外還有很多因素

朱翊鈞

萬曆皇帝這個想法主要是從國家的大局出發,立太子。朝堂上的文官們抱著“立長不立幼”的封建道統,與皇帝進行力爭,太子之爭長達15年,這也直接導致萬曆皇帝開始不上朝了。

軍權、財權和用人權控制在手

因為立太子的事情,萬曆和內閣爭執了15年之久,萬曆皇帝開始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別以為萬曆皇帝什麼都不管,軍權、財權、用人權這些主要的權利萬曆皇帝都控制在自己手上,別人根本不能插手。至於朝堂上的雞毛蒜皮小事,由文官們打理就行了,他也懶得理會。

萬曆年間的三大徵。萬曆皇帝也是親力親為,萬曆二十年(1592年)西北的寧夏之役、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到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西南的播州之役、萬曆二十年(1592年)到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東北的壬辰倭亂都取得了勝利。有人說花了很多錢,損失了很多人,傷到了明朝的根本,這樣說是不負責任的,三大戰役的錢都是萬曆皇帝蒐羅的私錢撥發的,沒使用者部的錢。此外,內憂外患來了,不打肯定亡國更快。日本的豐臣秀吉就是知道萬曆皇帝多年不上朝,以為萬曆皇帝好欺負,沒想到是一條猛龍,當頭一棒,直接導致日本200多年沒敢侵略朝鮮和中國。

明神宗數十年不上朝除足疾外還有很多因素

豐臣秀吉

萬曆皇帝大局把控還是非常好的,薩爾滸戰役失敗,也是晚年的萬曆皇帝不能掌控的了。

萬曆28年不上朝的明朝。有人曾經說,明朝亡國實際上是亡於萬曆。不可否認,萬曆年間的很多事情確實埋下了明朝滅亡的伏筆。史載,就因為他懶得打理朝政,對官員的離職、死亡、升遷漠不關心,導致萬曆中後期明廷官員缺額甚巨,很多官職都無人去做。到萬曆四十年(1612年)時,內閣僅剩葉向高一人,六卿六部僅餘趙煥一人,督查院連續八年無主官,全國半數以上的州府沒有知府,而每年新科文武進士數千人,卻集體滯留京師無人派官……萬曆就是這樣一個帝王,視國事如兒戲,把大明江山看作一片無需耕耘的土地,把億萬臣民看作一群無需看管、飼餵的牛羊,加上在立嗣(立太子)一事上與大臣意見不合,索性賭氣撂挑子不幹,二十八年不上朝,導致萬曆中後期朝政極度腐敗,民情激變,後金鐵騎不時寇邊,北疆不寧,陝北農民大起義已在醞釀發酵中……“薩爾滸之戰”慘敗後,明王朝已經衰朽到無以復加的地步。難怪《明史》編纂者哀嘆曰:“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萬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