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萬教之祖,號曰玄元,東訓尼父,西化金仙。”李淵在建國之初,為了穩定人心,鞏固統治,他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尊老子為聖祖,唐玄宗更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

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百家姓》是一部記錄了華夏民族姓氏的的作品,成文時期大概在北宋初年。在古代《百家姓》和《三字經》、《千字文》是三本最為經典的啟蒙讀物,所有讀書的小孩子都需要精讀這些讀物。《百家姓》中詳細地介紹了各姓氏的起源和發展,有人認為,每一個能夠在百家姓中找到的姓氏,都是純正的炎黃子孫的後代,但是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華夏民族和波斯國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呢?漢朝,絲綢之路的發源時期,隨著東西方的道路打通,兩個區域的來往愈發頻繁,有很多外國人甚至在中國定居,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中。彼時波斯國所處地區,出現了一個名叫“安息”的強國。

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安息國正好位於絲綢之路的隘口,無論是西方的國家要去往東方,還是東方的商人需要去西方經商,都需要經過安息國。這樣便利的地理位置給安息國帶來了很多機遇和財富。安息國早就對漢朝的威名有所耳聞,也知道絲綢之路的開闢者就是漢朝的使者張騫,因此他們非常重視自己和漢朝之間的關係。

絲綢之路開闢後,漢朝也經常派出使者出使沿線的國家。在到訪安息後,安息國足足排出了上萬名官兵,顯示出他們對於這一次交流的重視,最終兩國友好結交。和當代的兩國往來一樣,別國來訪,按照禮儀自己也需要派出使者進行回訪。於是在送走了漢朝的使者之後,安息國很快就決定要派使者前往中國。

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他們帶著大量的奇珍異寶來到中國,面見漢朝皇帝,從此確定了兩國之間的友好結盟。隨著兩國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安息國的太子竟然逐漸萌發了去漢朝的想法。這位太子並不喜歡權力鬥爭,儘管貴為太子,但他卻從來不理朝政,甚至選擇了出家,拋開世俗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對佛法和學習和研究當中去。

但是隨著漢朝僧人在絲綢之路沿線傳播佛法,這位安息國的太子殿下在接觸過後,便被東方文化深深吸引,又對漢朝的經典佛學心神嚮往,於是就帶著幾個侍從來到了中國。經過長途跋涉後,他來到了華夏地區的大都市洛陽,洛陽城的繁華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讓他一下子就愛上了這座城市,於是他和侍從就在這座城市中定居下來。

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為了更好地融入當地的生活中,他們需要起一箇中文名字,在仔細考量之下,他們決定將“安息國”中的安作為自己的姓氏,但是當地的百姓更傾向於稱他們為“安帕提亞氏”,表明他們是從安息國移居到中原地區的外國人。就這樣,出於波斯國一支的安氏族裔就這樣流傳了下來。

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帕提亞氏”的後代已經完全和中原人有著一樣的長相特徵了,但是也有一些因為基因強大,依然有著非常突出的異域風情,濃眉大眼高鼻樑,和伊朗周邊的人相似。但是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並不是所有的安氏後人都出自於安息國太子這一支,安姓在中國也算是一個有著源遠流長曆史的姓氏,早在漢代之前中華大地上就已經安姓的存在。

如果是這個姓氏,很可能是“波斯人”的後代,不是“炎黃子孫”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在歷史上,有很多人主動地將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安”,唐朝的反叛將領安祿山,本來是中康國人的後代,但是母親改嫁了一位姓安的人士,所以安祿山也跟著改姓了。儘管將姓氏改成了安,但是這個人一點都不安分,在他叛亂之後,有很多帶有“安”字的郡縣都將自己的名字改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時間來到了清朝,由於清朝是滿族人建國,又帶來了大批的滿族人來到中原地區,同樣地,他們也將自己的姓氏改成了“安”姓。無論幾千年前他們從何處來,又是因何原因改姓,經過了幾千年的融合,他們早已和華夏民族融為一體。

參考資料:

《舊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