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從朱棣遷都北平開始到現在,都有一些人對其此舉非常不滿。他們認為從南京遷都到北平在經濟上是不智的行為,對民生壓力非常大。特別是造成江南地區百姓負擔沉重,北平的糧食大多要靠從江南運輸。包括黃宗羲、王夫之在內的明末清初學者們也對此表示過批評。

然而,作為當時的學者他們的觀點有著一定狹隘。後面的學者和當今的一些朋友,過多的受到北宋以後內斂思維的儒家思想影響。像朱棣這種具備世界胸懷的大帝,他們永遠是看不懂的。

因為看不懂朱棣,他們只好本著自己的心思去揣度明成祖。

例如派鄭和南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再如遷都北平是因為怕被刺殺等等。

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南京不適合做都城的根本原因是不吉利,那麼,為何不吉利呢

其實,如果朱棣前怕狼後俱虎,他也就不會在弱勢下造反起兵了。以遷都北平為例,遷都北平有五大好處,把南京作為京師則有一大不足。這個不足讓朱元璋也一直寢食難安。朱元璋從當皇都到死都不想在南京建都。否則,朱標也不會臨死前去西安巡視建都事宜了。

南京不適合做都城的原因就是短命政權、偏安政權的集合地,沒有一個統一朝代在此建都。對於古人來說,這點是非常不吉祥的事情。朱棣一直不肯將其作為京師,做了京師後仍然再考慮遷都的問題。直到朱標在1392年死後,為了培養下一代、心情悲傷、年紀大了等諸多原因,朱元璋才開始安下心來。

為啥南京都是短命的或偏安的政權?

一是被打敗跑過去的政權。他們往往被南方精英控制,不希望統一、不希望為了北方的事情去耽誤他們的生活;

二是在南京的政權統治者們,因為江南地區經濟環境較好,統治者受享樂和腐化的吸引力度就非常大。朱元璋就說過,封建社會的皇帝不能享樂太多,否則就會被推翻。因此,洪武皇帝的工作非常勤勞,有“雞鳴天子”的美譽,說的就是他工作時間早。

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相對南京,在北平建都則有五個好處。

對於北平建都最大的壞處基本就是江南地區賦稅重一些,但明清五百年並沒有因此發生過什麼大事兒。由此可見,這一問題對於國家安全的影響並不重要。對百姓賦稅、苛責是肯定的,但相對於它的五大好處,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了。

第一:

定都北平,可以

彌合南北經濟

差距

一個國家不可能只要經濟發展好的地區,那乾脆你就要江南得了。因此,北方必須要發展。北方有一個都城,政治中心一進入就必然帶動人口和經濟,這個經濟輻射的作用很大。

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第二:

定都北平,可以

彌合南北民眾

矛盾

元末明初極端民族思想抬頭,雖然那時沒有漢族、蒙古族等民族思維,但卻有漢人、蒙古人這種傳統區分。北方長期在少數民族統治下,從遼到金再到元,時間長達四五百年。

因此,包括朱元璋在內許多人都有蔑視北方人的思維。這個問題不解決,國家不會穩定。所以朱元璋在晚年對這個問題進行處理。南北榜血案中朱元璋對南方主考官的屠戮就是一種表現,但朱棣遷都則是最直接有效的武器。

第三:

定都北平,可以

防止明朝成為北宋

經濟中心在南方,因為歷史原因南方人又看不起北方,時間一長對北方就該越來越不重視。

為了“甩掉”包袱,明宣宗放棄了東北大部分地區,東南亞大陸幾乎全部放棄。如果都城不

北京,很顯然北平也會成為包袱,遼東半島和京津地區都可能被放棄。

這和北宋有什麼區別?更嚴重的是,即使遷都北平了,對於一些人來說,還是不滿意。

例如明英宗土木堡之變再次遷都主張的徐有貞甚至差點把明朝變成南宋。

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第四:都城遷都北平遠離“滅國”精神源頭,其實是好事兒

南宋的不足在於容易造成享樂、腐敗等問題,朱元璋對腐敗問題如此狠,但問題仍然無法解決,就是因為江南地區作為當時比較富裕的地區,各種勳貴都有著很深的利益糾葛。朱元璋再狠也不能把所有官員都清理掉,因此,江南地區的腐蝕化就很嚴重。

北平建都勢必推高本地乃至北直隸地區的經濟,但因為北方特有的地域心理以及百姓習慣、經濟發展,這種腐蝕力度和速度是相差很多的。可以說,直到弘治年間京師所在地“商業化思維”仍然不足江南地區,官員被經濟裹挾的程度低得多。

真得不償失?朱棣放棄應天去北平,五大好處一個壞處

第五:遷都北平有利於保衛現有疆土。

這一點是當時和現在四五百年來一直說的好處,在此也就不贅言了。像人們說的“天子守國門”、皇帝在前線應對北方強敵,本身就代表著一種態度,對保護北方,進而讓南方安心發展經濟更是對整個南方有很大好處。僅這個經濟促動價值就比運輸糧食的負擔的價值大得多。

綜上,遷都北平的利顯然很多,在南京治理國家既容易沾染享樂腐化之氣,酸腐儒人之風,也容易對北方產生輕視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