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宦魏忠賢,大奸大惡,為什麼說他不死大明朝就不會亡?

在中國封建時代的大一統王朝中,有這樣一個王朝,它“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以其實際行動踐行著“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壯邁誓言,放眼悠悠五千年,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不曾做到過的。

大明王朝,這個中國封建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建立的王朝,他帶著億萬漢人“驅逐韃虜,再建漢唐”的期望款款而來,而後又攜著“任賊分裂聯屍,勿傷百姓一人”悲憤轟然崩塌,數百年來,人們一直在探究總結明王朝的興衰敗亡,希望能有所裨益。近年來,隨著研究探索的不斷深入,頗有“忠賢不死,大明不亡”的呼聲,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我並不想為魏忠賢歌功頌德,只是淺談一下個人的觀點:

明朝第一宦魏忠賢,大奸大惡,為什麼說他不死大明朝就不會亡?

魏忠賢影檢視 侵刪

魏忠賢死,直接導致國家財政雪上加霜,併成為明朝滅亡的主因

明末,明熹宗不理朝政,官員腐敗,國庫空虛,民不聊生,遼東戰事吃緊,關外努爾哈赤覬覦中原,虎視眈眈,明王朝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魏忠賢雖為一個閹人,但也深知,若想大明這面旗幟不倒,必須充實國家財政,這樣才能解決內憂外患的問題。於是,他不顧東林黨人的劇烈反彈,一方面實施政治高壓,打擊迫害東林黨人,另一方面降低農業稅,重啟以江南中產階級為主的“商業稅”、“礦稅”等稅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國庫日漸富足,財政寬裕,這就為明王朝整頓軍政,穩定遼東戰局奠定了經濟基礎。魏忠賢死後,以江南士大夫為代表的東林黨廢除了“商業稅”、“礦稅”,國家財政由此日漸枯竭,入不敷出,直至敗亡。

明朝第一宦魏忠賢,大奸大惡,為什麼說他不死大明朝就不會亡?

魏忠賢影檢視 侵刪

魏忠賢死,權力平衡局面被打破,東林黨從此一家獨大,崇禎皇帝再也無法制衡文官集團

明王朝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能夠碾壓文官集團外,其餘皇帝只能是在文官集團中搞平衡,使其相互制約,從而居中駕馭群臣。明亡的一個很重要原因是黨爭,而黨爭之始則起於東林,先是東林黨排擠齊、楚、浙三黨,三黨不敵,被迫黨附魏忠賢,朝堂之上形成了閹黨、東林黨,兩黨成鼎足之勢,權力趨於平衡。魏忠賢死,閹黨覆滅,東林黨一家獨大,原本三足鼎立的局勢被打破,大明王朝的主導權從此由東林黨牢牢掌控。沒有受制衡的東林黨廢除了“商業稅”、“礦稅”等稅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工商業發展和士大夫階層的制度和政策,國家稅收重點又重新轉嫁到了農民身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導致大量農民起義;而崇禎雖皇帝宵衣旰食,想挽救已經從根上糜爛的明王朝,無奈所依靠的以東林黨為首的文官集團,擅朝政,而治理國家能力低下,明王朝政治陷入了難以挽回的局勢。

明朝第一宦魏忠賢,大奸大惡,為什麼說他不死大明朝就不會亡?

魏忠賢影檢視 侵刪

魏忠賢死,軍事將領乏繼無人,崇禎皇帝冤殺袁崇煥,自毀長城,加速了明王朝的滅亡

魏忠賢當政時,重用孫承宗、袁崇煥、滿桂、毛文龍等一批軍事將領,修築了“寧錦防線”,購置了大量的紅衣大炮、火銃、火器等重武器,對後金軍事形勢一片大好,穩定了遼東戰局,重傷了努爾哈赤,相對緩解了後金對明王朝的軍事壓力。而這前景光明、勝利可期的一切卻在魏忠賢死後冰消雪融,再度執政的東林黨人“恨烏及烏”,不問青白一律裁汰魏忠賢主政時期的政策和規劃,甚至臨陣易將,使原本漸以穩定的遼東局勢變得風雲詭譎,不可估測。曾依附於魏忠賢的袁崇煥被冤殺後,明王朝再也沒有優秀的軍事將領,以至於在對後金、農民軍的軍事鬥爭中,節節潰敗,最終被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於煤山,大明滅亡。

事實上,由於經濟社會的落後和政治的腐朽,明朝的衰敗滅亡也是必然。我在此決無意為魏忠賢翻案,因為他確實死有餘辜;但瑕不掩瑜,我們不能因為魏氏的窮兇極惡而忽視了他的貢獻。

評價歷史人物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正如法國史學家索布林所說“拿破崙的歷史,正如法國大革命的歷史一樣,將是永遠不能完成的,也是永遠不能全部寫完成的,一代又一代,它將無間斷地引起人們的思考,激發人們的熱情”這說明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永遠沒有定論,基於這一點,正如武則天的“無字碑”,千秋功罪,任由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