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每日讀詩]白居易:“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唐朝是個富有人情味的朝代,無論是平常歲月,還是新春佳節,我們透過史實,仍會感受到當時的盛世氣象與暖人心肺的細節。

唐代的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令人遐想的歷史瞬間。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祖籍太原,生於河南新鄭。他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還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留下了許多通俗曉暢的敘事詩篇,其所作《新樂府》五十首,就有史詩之風。

作為一個封建文人,對於帝王功業,他肯定會作出姿態的。在《新樂府》的《七德舞》中,他就對唐太宗李世民的豐功偉績進行了高度褒揚:

七德舞,七德歌,

傳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觀舞聽歌知樂意,

樂終稽首陳其事。

太宗十八舉義兵,

白旄黃鉞定兩京。

擒充戮竇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業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遺骸散帛收,

飢人賣子分金贖。

魏徵夢見子夜泣,

張謹哀聞辰日哭。

怨女三千放出宮,

死囚四百來歸獄。

…………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確實,唐太宗李世民為初唐的繁榮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因為其王位的繼承有些“來路不正”,所以坐上皇帝寶座後,他得用加倍努力的工作來消解他內心的“罪惡”。

唐太宗當政後,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廣開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剋制,虛心納諫;並採取了以農為本,厲行節約,休養生息,文教復興,完善科舉制度等政策,使得社會出現了安定的局面;並大力平定外患,尊重邊族風俗,穩固邊疆,最終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故史稱“貞觀之治”。貞觀之治為後來全盛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將中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鼎盛時期。

除了治國大事,弒兄逼父的李世民為了挽回影響,在親民的形象工程上也花了不少力氣。比如白居詩中的

“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就是有史實出處的。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皇帝的後宮絕對是個神秘所在,工作人員以女性為主,除了皇帝的大小老婆外,還有服務於宮的各類管理與服務人員(宮女),她們都是年紀輕輕時入宮,從此與外界隔絕,沒了自己的親人,更別說尋找自己的愛情了。曾經,許多宮女就這樣老死宮中。中唐詩人元稹的《行宮》

“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閒坐說玄宗”

,就是最好的例證。李世民卻沒像其他不帝王那樣,把宮中的大小宮女的青春霸佔到底,而是在適當的時候,給她們新生的出路。

貞觀二年(628年),唐太宗就命令放出宮女三千餘,令其“任求伉儷”,讓她們去尋找自己的幸福,自行組建家庭。

對身邊人有情,人們可以理解,而對於坐監待決的死囚,李世民也有驚人之舉。

貞觀六年(633年)的臘月,年關將近,天上飄著瑞雪,人間一派祥和。唐太宗李世民心情大好,面對長安街上車水馬龍忙著要過年的盛世景象,他忽然想到了另一類人——監獄中的死囚,此時此刻他們在想什麼呢?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於是,李世民突發奇想,駕臨長安城外的監獄視察。當年,全國有近四百名死刑犯,都集中在大理寺監獄。進入牢房後,唐太宗與死囚們進行了零距離接觸,以皇帝之尊與那些將的囚犯促膝談心。人心都是肉長的啊,面對皇上的溫情,那些曾經殺人不眨眼的臣寇惡徒,全都滿心懺悔,大家都說犯了死罪,死有餘辜,不冤枉。個個認罪態度良好,認為對他們的量刑也很公平。唐太宗聽後很受感動,於是就跟死囚們說:“我跟你們立一個君子之約,現在是冬天,放你們回去過春節,和家人好好團聚團聚,來年秋收之後,咱們再在這裡集合。”四百死囚聽罷,當時就愣在那兒,半天沒反應過來,接著呢,個個感激泣零,高高興興地回家過年了。第二年秋後,那些死囚犯全都按時回來了,一個都沒有少。唐太宗一高興,就赦免了他們的死罪。

(“辛未,帝親錄繫囚,見應死者,閔之,縱使歸家,期以來秋來就死。仍敕天下死囚,皆縱遣,使至期來詣京師。”事見《資治通鑑》第197卷。)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唐太宗此舉不僅沒有縱容犯罪,反而大得民心。貞觀年間最少的時候據說全國只有十幾個死囚,那時全國人口至少有千萬,這樣低的犯罪率至少能證明人性的力量比監獄強大許多。

能找到這樣的素材,作為現實主義詩人的白居易當然不會錯過,所以才有了那句流傳至今的佳句:“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

皇帝能有這樣魄力與權力,其他人不一定能照搬效仿的。但,事情也有例外。

比如,有個年長白居易23歲的同期人物——蘄州刺史呂元膺,同樣也做了件青史留名的大善事。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呂元膺(749年~820年),字景夫。鄆州東平(今山東東平縣)人。唐德宗建中初年,被選為賢良,任安邑尉,長春宮判官。平定李懷光作亂之後,德宗下詔,令河北節度史王棲曜留呂元膺輔佐。不久,任殿中侍御史、右司員外郎。曾官據吏部侍郎,因病改太子賓客,死後追贈吏部尚書。

唐德宗貞元年間的某年春節,時任蘄州刺史的呂元膺在除夕前去檢視監獄中關押的囚犯。囚犯也是人啊,春節將臨,他們也思念家人,看到刺史大人親臨,獄中的囚徒們便向呂大人請求說:“我們的父母尚在家中,明天就是新年了,可惜卻無法向他們拜賀新年。”說著說著,囚徒們潸然淚下。呂元膺非常同情他們,當場宣佈解除他們身上的刑具,放他們回家過年,並且和這些人約定,年後必須回到監獄繼續服刑。

當時,看守監獄的官吏上前勸阻呂元膺,說“賊不可縱”。呂元膺說:“我以忠信之心來對待他們,不會出問題的。”等假期結束,約定的時間一到,這些囚徒真的全部歸來,沒有一個延誤的。

呂元膺此舉的額外收穫是,許多不法之徒深感其為人良善,不願與他為敵,從此不在蘄州作案。

放死囚回家過年,400死囚節後如期迴歸,李世民:統統免死!

為什麼呂元膺有這樣的自信?因為他看到了囚徒們的心中,還有倫理親情,從中他看出這些人的良心未泯,完全可以因勢利導,勸誘他們向善。因此,他才會放心地讓他們回家過年,與家人團聚,感受到天倫之樂,這樣,囚徒們心底的愧意與改過自新的念頭便會更加強烈。

因為,呂元膺願意相信人性的善,敢於讓囚犯們享受春節的快樂,才讓民間真正有可能在春節時享受到無憂無慮的喜悅。這才是唐朝真正的魅力所在,這是比詩歌還要令人神往的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