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原創文章,已開啟全網維權,抄襲必究!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但若論硬實力,唯有明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封建王朝時期,凡是有王爵的人都可稱王爺。以唐朝為例,李世民登基前為秦王,郭子儀立功後封汾陽王。一般情況下,一字王為親王,品級最高,兩字王為郡王,品級稍次。

明朝皇子之所以與眾不同,是因為他們不是普通的王爺,而是真正意義上的藩王。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朝王爺劇照)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天下初定,為穩固江山,實現長治久安,朱元璋做了兩件大事,其一是封賞功臣,其二便是分封皇子。

朱元璋吸取教訓,總結經驗,在借鑑歷代分封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建立了明代的藩封制度,並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後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為藩王,鎮守在邊疆及內地的主要城市。

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之所以只封了24個藩王是因為:嫡長子朱標是太子,無需封王,而皇二十六子朱楠直至朱元璋最後一次分封藩王時還未出生,並於不久後夭折,所以沒來得及封王。

明朝唯一一個非朱元璋直系的藩王朱守謙,是明初著名將領朱文正的兒子。朱文正是朱元璋的親侄子,也就是說,朱守謙是朱元璋的侄孫,也是朱家血脈。明朝建立前夕,朱文正因犯錯被廢黜,但朱守謙卻一直備受朱元璋的喜愛和厚待。洪武三年朱元璋首次大封天下時,朱守謙有幸與叔叔們一起被封王,就藩靖江府。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先說說藩王與普通王爺的區別。

所謂藩王,即有自己封地(藩屬國)的親王或郡王,他們是地方官吏與天子之間的統治者。

明初的藩王,不僅有封地,還有官署和軍隊,其權力和地位都遠高於普通王爺。比如清朝的皇子,很多也是封了王的,如:果郡王胤禮、恭親王奕?。但是,清朝的王爺都是虛銜,沒什麼實權,與明朝的王爺是天壤之別。

再說說朱元璋分封藩王的原因。

朱元璋之所以將兒子們封為藩王,初衷有二:其一,抵禦外敵,抗擊北元;其二,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朝疆域示意圖)

抵禦外敵,抗擊北元:

朱元璋雖然滅了元朝,但明朝初期,來自北元殘餘勢力的威脅仍不容小覷。朱元璋把最重要的北方軍事重地分封給了年紀最大、能力最強的幾個兒子,其目的就是讓他們守國門、衛國土。

從效果上來看,藩王們大多不負所望,戰功赫赫,尤以皇四子燕王朱棣和皇十七子寧王朱權最為突出。朱元璋對皇子們的表現也十分滿意,曾發出如是感慨:“朕無北顧憂矣!”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朝功臣劇照,前排為李善長、劉伯溫)

拱衛王室,取代功臣:

明朝的分封,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不設異姓王。異姓不可封王,

這是明太祖朱元璋立下的祖訓。終大明王朝276年,只存在過一位異姓王——忠勇王金忠。

朱棣打破祖制封歸降的蒙古王子也先土幹為王,並賜漢名金忠,實乃權宜之計。而我們常說的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遇春、岐陽王李文忠、寧河王鄧愈、東甌王湯和等,無一例外,都是死後追封,並非真正的異姓王。

同樣的,沐英也是死後才追封的黔寧王,沐家世襲的只不過是黔國公爵位。所謂的沐王府,實際上裡面從來沒有住過任何姓沐的親王。

朱元璋秉承著家天下思想,對兒子十分信任,對功臣十分不信任。他將能封的兒子全部封為藩王,鎮守在全國各地,就是要逐步用朱家子孫取代異姓功臣,實現大明王朝的江山永固,長治久安。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明成祖朱棣畫像)

從效果上看,朱元璋的這一目的也算是達到了。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朱元璋謀略出眾、能征善戰,兒子們也不差,個個出類拔萃,確實是朱元璋的好幫手,大明朝的好藩王。

但是,朱元璋的藩封制度並非盡善盡美,而是存在重大缺陷。那就是,藩王的實力太強,尾大不掉,直接威脅到中央統治。

朱元璋雖然規定了藩王們“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但並未在根本上限制藩王們的權利,尤其是在軍事上給了他們過多的支援和自由,以至於發展到洪武后期,很多藩王甚至有實力與中央一較高下。

再加上,朱元璋晚年越過二十幾個兒子,將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引起了藩王們的強烈不滿,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起“靖難之役”,奪取了皇位。這一切,都是朱元璋親自埋下的禍根。

皇子封王是歷朝歷代的慣例,為什麼說唯有明朝王爺的含金量最高?

(靖難之役中的朱棣)

總體來說,朱元璋的藩封制度有利有弊,短期內實現了既定目的,長期看卻形成重大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朱棣登基後加大了對藩王的限制,規定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經濟待遇和政治待遇。也就是說,永樂之後的明朝藩王,實力大大削弱,威脅大大減小。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根據《天潢玉牒》的統計,到了明朝末期,朱家宗室達到了60萬之巨。如此龐大的藩府成員,“不農、不工、不士、不商”,沒有收入,完全靠國家供養,是一項龐大的財政開支。追根究底,朱棣只是將政治風險轉化為了經濟負擔。

參考資料:

《明史》、《明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