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他輔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劉備死後,劉禪幼弱,政無大小“鹹決於亮”。那時,正是“天下三分、益州疲弊”的“存亡危急之秋”。諸葛亮忠公體國,廣求賢才,勵精求治。外連東吳,南撫南越,內立法度,科教嚴明。南中平定後,又督率三軍北伐中原,對個人的安危得失和成敗利鈍從不計較,把一生的精力放在恢復漢室的大業上。《出師表》中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話,既是他治國精神的體現,也是後人所經常引用的名言,《出師表》也成為千古美文。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諸葛亮地位高、權力大。但辦事公正,嚴以律己。他很注重身教,每不恥下問,要群僚勤攻自己的失誤。街亭喪師、他上表自貶,以明過錯;在五丈原與魏主帥司馬懿對壘時,身體虛弱多病,仍“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覽焉”,由於辛勞過度,嘔血而死。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在治家方面,諸葛亮以儉樸自守,不營私利,不求資材。臨終前,曾上表後主說:“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這種淡泊自守的行為,很為後人所讚歎。

《藝文類聚》載諸葛亮與李嚴書,說道:“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餘,妾無副服”。清張澍讀到這裡,不禁十分讚歎,說道:“侯之妾乃無副服,其儉德可師矣!”認為諸葛亮的治家儉樸,值得效法。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諸葛亮反對人死了大講排場的奢靡之風。他自訂終制,要一切務從簡樸。遺命死後葬定軍山,“因山為墳,冢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他與曹操一樣,都是力糾東漢末年以來的弊風壞俗,提倡儉樸和節葬的。

即使國務繁劇,諸葛亮對於子侄後輩們的生活、學習,仍很關懷。政事餘暇,常加指導。他在《誡子書》中說:“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冶性。……將復何及!”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這也是他一生做人的準則:要恪守高尚的道德標準,節儉、自省、明志和嚴格地要求自己。他用這種準則教育自己的兒子,“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堪稱教子的千古範文。歷史上有多人引用此文作借鑑,激勵和教育後代如何成為國家有用之才。

他教導兒子要確立遠大的目標和志向,為達到這一境界,必須“靜以修身,儉以養德”,努力學習,增廣才智。克服一般公卿子弟容易產生的驕奢淫慢和浮華不實的作風。否則光陰易逝,就會追悔莫及的。

在《告外甥書》中,他又一次勉勵後輩要“志當存高遠”,向有名德的先賢學習,切勿為情慾所驅使。他說:“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這些都是諸葛亮告誡子弟後輩要修身養志的記錄。但亦不限於此。他在給東吳的哥哥諸葛瑾的一封信中說道:“(諸葛)喬本當還成都,今諸將子弟皆得轉運,思惟宜同榮辱。今使喬督五六百兵,與諸子弟傳於谷中。”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諸葛喬原是諸葛瑾的次子。諸葛亮早年沒有生子,所以從兄長那裡把喬接來作為自己的兒子。諸葛喬入蜀後,拜駙馬都尉,既是當朝丞相的兒子,又是皇帝的女婿,論家世,這是何等的顯赫和榮耀;論地位,又是多麼的特殊和高貴。如果諸葛亮讓他留在成都,過著權貴子弟安逸榮華的生活,未嘗不可以。但是,諸葛亮卻不這樣做,而是讓諸葛喬從軍漢中,與諸將子弟一道,擔任督送供前方所需的糧運工作。古代的蜀道十分艱險難行,李白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諸葛亮讓他兒子跋涉於那崎嶇縈迴的深山絕谷之中,與將士們同辛勞,大概寓有一種不使自己兒子生活特殊的“均勞逸”之意吧!

眾所知周諸葛亮是政治家,其實他還是教育家、文學家

生活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諸葛亮,治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持家“不別治生”,務從簡樸。教育子弟,“淡泊明志”,勤奮學習,不過“淫慢”特殊的生活。這些在那個時代裡,是難能可貴的。

諸葛亮修身治家的行為和言論,時至今日,我們如果都能自覺地將這些奉為榜樣,進行自我修養及兒女的教育工作,又何愁自我難以完善呢?正所謂“知易行難”,我們難以將聖賢的言論落實到行動上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