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真的都可以輕易拿出50~60萬的兵力?

有知乎網友問:為什麼戰國時期一個諸侯國就可以拿出50~60萬兵力,大統一之後的朝代拿出戰國時期一個國的兵力都很困難?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真的都可以輕易拿出50~60萬的兵力?

看到這樣的提問,我想這位網友可能又在臆想了吧。雖然說長平之戰,秦趙兩國各自動員的兵力分別達到了六十萬和四十多萬,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得出結論說隨便一個諸侯國都能拿出五十至六十萬兵力的。

同時,我們要知道,長平之戰是戰國後期,兩個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諸侯國之間進行的戰略大決戰,是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戰爭。正因為此,秦昭襄王才會在新佔領區進行大徵兵,以賞賜爵位的條件,把所有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部徵召入伍,這才湊夠了大約六十萬的人力。

首先,各主要諸侯國的軍隊總數大約在二百萬左右。

從當時的人口統計資料來看,各主要諸侯國人口的總和大約在2000萬至3000萬之間,按照可徵兵比例大約十分之一的數字來看,因此,各主要諸侯國的軍隊總數大約在二百萬左右。像韓、魏、中山、燕、宋、齊等國正常情況下,能有十萬至三十萬的戰鬥兵力就已經很不錯了。其他更大的數字只不過是理論上可動員的兵力極限了,並不能當作是真實的兵力來看待。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真的都可以輕易拿出50~60萬的兵力?

其次,在戰國時期,後勤運輸人員通常也計算在兵力人數之中。

我們要知道,在戰國時期,後勤運輸人員通常也計算在兵力人數之中。這應當說是當時計算兵力的一種習慣。通常來說,運送糧草的後勤部隊人數是前線參戰人數的3倍左右。也就是說,長平之戰中,趙國所謂的四十五萬兵力中,有三十萬左右可能是後勤運輸兵。

第三,為了壯聲威,各國都有誇大軍隊人數的習慣。

比如說新莽時期的昆陽大戰,王莽新朝的軍隊號稱百萬,實際上也才四十萬。從另一方面,我們透過史書可以知道,到了秦始皇時期,最後要滅楚國了,老將王翦跟始皇帝要六十萬大軍,才肯出徵,秦始皇都感覺到吃力,可見如此強大的秦國到了這個時候拿出六十萬大軍也不是那麼輕鬆的,更何況其他諸侯國呢?當然,我們也得承認,此時秦國的軍隊總數肯定是要遠超六十萬,甚至達到九十至一百萬左右。但是我們要知道,此時的秦國可是已經滅了韓、趙、魏等國,幾乎佔領燕國全部領土的大帝國。

戰國時期的諸侯國真的都可以輕易拿出50~60萬的兵力?

總之,以當時的各諸侯國的總人數來看,以及戰國七強的實力來看,即便強如秦趙這樣的國家,要想拿出50~60萬的作戰兵力都是相當有困難的,更不要說那些相對弱小的國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