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對於任何一場戰役,都不能簡單地用傷亡數字來衡量戰略目標。否則,蘇聯的衛國戰爭就是不折不扣的失利。很多人認為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打得不好,傷亡也不小。但是,如果把第五次戰役放到整個朝鮮戰爭以及後來雙方的戰略佈局來看,它則使美軍開始忌憚志願軍的進攻。

即使他們能越過三八線,想繼續深入、收復“失地”也不容易了。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有一個非常值得討論的話題:在第五次戰役之前,美軍是否有飲馬鴨綠江的打算?可能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絕對沒有”。美國人的戰略重心在歐洲,他們在朝鮮打的只是一場“有限戰爭”,把戰局穩定在三八線附近是可以接受的現實。

這個觀點沒有錯,可並不完全代表美國政府的真實意圖。至少從李奇微發起“霹靂行動”開始(第四次戰役),美軍就沒想過只把戰火燒到三八線就停止。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志願軍在第三次戰役時(1950年12月31日)渡過臨津江、打過了三八線,一直將美軍趕到三七線附近。美軍則從1951年1月25日開始反攻,4月中旬又打回到臨津江。自從志願軍撤出漢城後(3月17日),美軍在重回三八線的過程中基本沒有遇到什麼阻擊。

如果美國政府對三八線以北地區沒有任何的想法,在這個時候就應該“見好就收”,讓開城和談提前3個月開啟。李奇微也確實做了請示:“部隊能否越過三八線?”他得到的回覆是:“這只是一個軍事上的決策。”美國政府的言外之意就是:過不過線由你這個軍事主官根據戰場形勢決定。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麥克阿瑟被解職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屢屢觸碰政治的紅線。李奇微沒有了政治上的顧忌,則立刻更改了作戰方案:“劍指”朝鮮中部的“鐵三角”地區。一週以後,志願軍就發起了第五次戰役。

那麼,第五次戰役到底打出了一個什麼樣的結果?開城和談算是一種表面現象,真正讓美軍忌憚的是:

中國軍隊會不會在今後再發起一次同等或是更大規模的戰役?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在美軍一路北進之時,李奇微透過情報已經得知中國軍隊可能要發起一次大的攻勢。不過,這並沒有動搖他奪取“鐵三角”的信心。但是,當美軍佔領鐵原和金化後,卻在平康谷地停下了腳步(遭到26軍阻擊),範弗裡特還為此事對李奇微表達了不滿之情。其實,真正按下“停止鍵”的是美國政府。

對於美國政府來說,如果戰鬥進行得順利,那麼部隊怎麼向北推進都不為過。我們甚至可以做一個假設:

如果美軍像越過三八線那樣,輕易地佔領“鐵三角”地區,或者說志願軍沒有足夠的兵力阻擋美軍的腳步,那麼他們的下一個目標很可能是平壤——元山一線。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其實,還有一個更好的佐證:當美軍在仁川登陸以後,打下漢城、平壤,一路向鴨綠江挺進時,會停下來和金日成和談嗎?他們只有當志願軍收復平壤、兵臨三八線時,才會跳出來喊談判。

志願軍發起第五次戰役讓美國人明白了一個道理:

即使佔有絕對的制空權、制海權,美軍也阻擋不住有更多的中國士兵跨過鴨綠江,而這些士兵只需要揹著幾天的乾糧就可以迅速地加入到戰場中。

由於美國政府沒有更多的兵力投入到朝鮮戰場中,這也讓他們再想輕鬆地向北推進成為奢望。

美軍能越過三八線,卻無法繼續深入,第五次戰役體現出價值

第五次戰役的戰略目標到底是什麼?阻止美軍繼續北進也好,打消美軍進行登陸作戰的念頭也罷,事實證明美軍沒有希望在朝鮮擊敗志願軍,這也是為什麼停戰談判持續了兩年之久。無論美軍在談判桌上多麼得“不如意”,也沒有再發起大規模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