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生抱柱,或可稱“信”;宋恭伯姬,又算什麼?

尾生抱柱,或可稱“信”;宋恭伯姬,又算什麼?

喬志峰

“尾生抱柱”的故事,千年來一直被傳為美談,尾生也成為“重諾守信”的代表人物。

尾生抱柱,或可稱“信”;宋恭伯姬,又算什麼?

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春秋時期有一位叫尾生的年輕男子,跟心儀的女子相約在橋下見面,等了很久,女孩子也沒到。這時候漲水了,尾生為了信守“不見不散”的承諾,堅決不肯離去,後來抱著橋柱被淹死了。《國策·燕策一》稱:“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也。”將尾生與伯夷、曾參並列,評價那是相當的高了。

不過,想必不少朋友嘴上不說,心裡也會犯嘀咕:寧可淹死也不離開橋下,信則信矣,是否有幾分迂腐呢?為此喪命,究竟值不值得?生命是第一位的,當時的人們,難道就沒有對年輕人進行“生命教育”?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不履險地,假如尾生懂得變通、珍愛生命,暫時逃往高處避水,肯定不會被淹死,也不會有多少人不近人情,因此而責怪他。他或許對那位約會的姑娘是真愛,可不知他考慮過沒有,他死了,讓那位姑娘情何以堪呢?

我個人非常不贊同宣揚這種“一根筋”的典型。如果人人都這樣“軸”,恐怕天天都會有人為了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而跟自己較勁,進而丟了性命。

不管怎樣吧,尾生抱柱雖然不智,從本質上來看,似乎也可以歸入“信守承諾”。而劉向《列女傳》中大肆吹捧的“宋恭伯姬”,卻除了讓人“哀其不幸”,更是“怒其不爭”。

“宋恭伯姬”,那不是普通人家的閨女,而是魯宣公之女、魯成公之妹,金枝玉葉,貴不可言。在她母親繆姜的操作下,“宋恭伯姬”嫁給了宋恭公。很顯然,這是一樁政治婚姻,玩的還是“和親”的老套路。誰讓魯國弱小,要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存呢。

“宋恭伯姬”出身魯國,魯國是什麼地方?大成至聖先師孔聖人的老家啊,對封建禮教的推崇,難免會比其他地方要更加強烈一點。“宋恭伯姬”從小受此薰陶,“女德”那一套封建糟粕深深烙印入每一個細胞,根深蒂固、牢不可破。

結婚的時候,由於宋恭公沒有遵照禮儀親自迎親,“宋恭伯姬”極為惱火,迫於父母之命才勉強動身前往宋國。可以想象,當時她的父母為了做她的思想工作,費了多大的勁兒,一定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什麼“顧全大局”啊之類的大道理肯定沒少說,畢竟宋國當時還是有點強大的,跟宋國扯上裙帶關係,對魯國有不少好處。

“宋恭伯姬”不情不願來到宋國,繼續耍性子。三個月後,按照當時的結婚流程,是要“廟見”的,也就是新娘在新郎的引領下,去夫家的宗廟祭拜,這才算是正式成婚了。“宋恭伯姬”痛恨宋恭公沒有親自迎娶自己,你玩初一,我就搞十五,堅決拒絕“廟見”。

宋國被這位姑奶奶折騰得沒脾氣,只好派人去魯國求助。魯國於是派大夫季文子專程出使宋國,向“宋恭伯姬”傳達父母的命令。後來,“宋恭伯姬”應該是屈從了,因為季文子回去後,魯宣公和繆姜都致以謝意。同時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兩國能夠聯姻成功,對魯國真的很重要。

又過了十年,宋恭公死了,“宋恭伯姬”年紀輕輕就成了寡婦。

到了宋景公時,守寡的“宋恭伯姬”所住的屋子,突然遭遇了火災。所幸一開始火勢並不算太大,服侍她的人都勸她趕緊出去避火。“宋恭伯姬”卻表示:“婦人之義,保傅不俱,夜不下堂,待保傅來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原來,當時對女性有要求,夜裡出門,必須由保傅二人一起陪同,否則就壞了規矩。

保,指保母,古時負責輔導﹑保育貴族子女的老年婦人;傅,指傅母,為古代宮廷或貴族之家負責撫養子女的女妾。簡而言之,就是兩個中老年婦女。

可想而知,這樣的要求,無非是為了限制女子的活動自由,防止她們夜間隨意出入,鬧出什麼風流韻事來。保傅不僅是陪侍,更是起到了監視和監督的作用。並且,安排保、傅一個人還不放心,必須兩人均在場,以防一人被收買徇私舞弊。

火燒眉毛了,“宋恭伯姬”仍不肯出門,就是因為保傅還沒有來。過了一會兒,保母趕到了,傅母不知是住得遠還是其他原因,仍未出現。下人們再次勸說:夫人還是先避避火吧!“宋恭伯姬”依然不為所動,態度很堅決:婦人的規矩,是傅母不到,夜裡就不能出去。與其不守規矩求生,我寧可被燒死也要守婦道。

結果,她就這樣正義凜然地坐在屋子裡,任憑熊熊烈火將自己吞噬,活活被燒死了。

最早看《列女傳》,讀到這一節,我當時就震驚了。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為了一個所謂的規矩不惜去死,與自殺何異?

更何況,“宋恭伯姬”守的規矩,其實是男權社會強加於女性的枷鎖,是對女性的無理戕害和限制。將這樣的規矩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甚至要拿自己的命去堅決“捍衛”,是固執,還是愚昧?這腦子被洗得真夠徹底的。

但在當時,“宋恭伯姬”卻受到了高度讚揚——伯姬之婦道盡矣。她被譽為“賢伯姬”大肆宣揚,成為供女性學習的貞潔榜樣。甚至,其他諸侯國的國君聽說此事,都非常感動,還專門在澶淵這個地方搞了一次隆重的聚會,對“宋恭伯姬”表示沉痛哀悼。後來,“宋恭伯姬”的先進事蹟,還被多種典籍詳加記載,無一不是充斥著“淑慎爾止,不愆於儀”之類的溢美之詞。

尾生抱柱,或可稱“信”;“宋恭伯姬”,又能算是什麼呢?她的行為像是“自殺”,但從本質上看卻實實在在死於“他殺”——是嚴苛的封建禮教和對婦女的思想禁錮,殺死了她。

至於那些統治階層,為何要對這種愚昧殘忍的事情大加讚賞,又是聚會哀悼,又是為之樹碑立傳,其實很容易理解,不過是維護封建禮教、強化對女性洗腦控制的需要罷了。如果所有的女性都像“宋恭伯姬”這樣,自覺自願維護封建禮教的至高無上,心甘情願為封建禮教和婦道“殉道”,男權者和統治者就可以高枕無憂,不必擔心女性自我意識覺醒,追求自由、自主和平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