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務機構歷朝歷代都有,為何明朝要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廠如此多的機構

之前文章有說過明朝十六帝,沒有軟骨頭,是一個非常硬氣的王朝,但是這個王朝卻出現了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等多個特務機構,可以說是歷代王朝之最。

這個要從朱元璋說起,當他完成統一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特令錦衣衛掌管刑獄,賦予巡察緝捕之權,下設鎮撫司,從事偵察、逮捕、審問等活動。也會參與收集軍情、策反敵將等工作。之後其他皇帝也因為各種原因設立了東西廠等機構,並且在一段時間內形成了多種特務機構共存的局面。其中主要分為四塊,包括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場。

錦衣衛:

明朝專有軍政蒐集情報機構,朱元璋設定錦衣衛以駕馭不法群臣為目的,《明史·刑法志》記載:“胡惟庸、藍玉兩案,株連且四萬。”作為皇帝侍衛的軍事機構,錦衣衛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 其首領稱為錦衣衛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可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審訊。錦衣衛的確威風過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影視劇中也常可以看到描述錦衣衛的各類影片,包括其武器、刑訊都很有特點。據說氣發明的審訊方法可以寫一本《大明一百大酷刑》。

1387年,朱元璋為太子朱標繼承大統而鋪路,下令焚燬錦衣衛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同時下令內外獄全部歸三法司審理,將錦衣衛廢除。明成祖時,錦衣衛又得以恢復。錦衣衛制度延續至1661年南明永曆帝的錦衣衛指揮使馬吉翔與掌衛事任子信於咒水之難被殺,才被認為是正式結束長達290年的歷史。

特務機構歷朝歷代都有,為何明朝要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廠如此多的機構

東廠:

明代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朱棣在靖難之役中用武力推翻建文帝政權,在南京自行登基,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但當時社會上對永樂政權的合法性異議紛起,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時出現,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對新政權並不十分支援。而朱棣亦對朝廷大臣多不信任。他覺得設在宮外的錦衣衛使用起來並不是很方便,於是決定建立一個新機構。明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東緝事廠(簡稱東廠),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建立東廠還有監視錦衣衛的意圖,更深的則是為加強明代中央集權。

特務機構歷朝歷代都有,為何明朝要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廠如此多的機構

西廠:

西廠是明朝特有的官署名稱,全稱“西緝事廠”。明憲宗時為加強特務統治,於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與東廠及錦衣衛合稱廠衛,用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自京師遍及各地,後遭反對被迫撤銷。後又短暫復開五年又被撤銷。

西廠直接聽命於皇帝,不受其他任何機構和個人的節制。西廠作為一個短命的特務機構,僅僅成立5個月,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前後有兩任提督,分別是汪直和劉瑾。

特務機構歷朝歷代都有,為何明朝要設立錦衣衛和東西廠如此多的機構

內行廠:

內行廠是明朝設立的特務機構,與東廠、西廠、錦衣衛合稱“廠衛”。別名大內行廠,又叫“內廠”“內辦事廠”。行(háng),辦事之意。

武宗正德初年,以當時八虎之一的馬永成掌管東廠,以八虎的另一成員谷大用掌管西廠。當時司禮監太監劉瑾因與他們有矛盾,又在京師榮府舊倉地(即四司之一的惜薪司)另設內行廠,自成系統,偵緝範圍比錦衣衛、東廠和西廠三個特務機構還要大,權勢居東、西廠之上,用刑十分酷烈。

正德五年,由於劉瑾倒臺後,內行廠與西廠命運一樣,一同被裁撤。內行廠雖僅存在五年,但其勢力範圍要遠大於錦衣衛和東西廠。

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作為皇帝的爪牙,其共同特點是監視、偵查、鎮壓官吏等的不法行為。出於專制需要,皇帝需要一個獨立於官僚機構之外的勢力集團,因此誕生了錦衣衛、東廠、西廠和內行廠這樣的特務機構。至於特務機構為何如此之多,還是由於皇帝的信任度、用起來不順手以及制衡的問題,特別是西廠和內事廠,都是皇帝使喚東廠錦衣衛不順手建立的,並且以此來制衡東廠和錦衣衛。我們在影視劇中看到很多,錦衣衛特務機構最後混的最慘,經常要受到東西廠的氣,這也像極了網際網路很多基層老員工,幹一樣的話,新來的可以拿更高的薪水,而自己的薪水則多年都不怎麼動。明朝特務制度的設立是為了鞏固皇權,但是可笑的是帶來的結果卻是開啟了明朝宦官干政之風,皇權旁落。其實從特務制度的設立也可以看出,一個朝代的衰弱,很明顯的特徵就是機構冗餘,相互內鬥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