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靖難之役,又稱奉天靖難,是明朝開國皇帝死後爆發的一場政變。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年號建文。建文帝登基後,面對叔父門的飛揚跋扈、驕橫囂張,開始與大臣商討削藩計劃。

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齊泰認為,諸王中燕王勢大,應先削燕,而黃子澄認為“燕預備久,卒難圖”,應先削小藩。建文帝考慮過後,選擇了後一種建議,在一年之內先後削去代、周等幾個勢力較小的藩王,緊接著,就把矛頭對準了燕王朱棣。

朱棣當然知道建文帝的計劃,他一邊裝病迷惑朝廷,一邊暗中佈置,準備發動政變。1399年七月,朱棣舉兵起事,迅速佔領了北平城,他廢去建文帝年號,稱其師為“靖難”,所謂“清君側,靖國難”。

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朱棣佔領北平後,揮師南下,勢不可擋。

然而,就在朱棣一路連勝,接連攻克真定、德州,來到這座城市的時候,卻遭遇了挫敗。

哪座城市呢?濟南。

1400年五月,朱棣從德州打到濟南,率領十萬大軍把濟南城圍得水洩不通。

山東參政鐵鉉收集潰散兵士,與諸將飲血結盟,表示堅守濟南,誓死不降。朱棣本以為可以輕而易舉地佔領濟南城,卻沒想到碰到了一塊硬石頭。

從五月到八月,三個月時間,朱棣愣是沒有把濟南城攻下來。他深知濟南在戰略上的重要性,因此,他督促北軍築長圍,晝夜攻擊,並準備用水淹城,城中軍民很害怕,鐵鉉說:“別擔心,我自有妙計,用不了三天,燕王就得退兵。”

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鐵鉉用的是詐降計。他先派人出城迎請燕王入城,說:“奸臣不忠,讓大王風霜露宿,憂心社稷。我們願意歸附,只是我們見大軍壓境,以為是來攻殺我們的。懇請大王命令軍隊後撤十里,您先單獨入城,我們一定歡迎。”

朱棣聽後,面露喜色,以為鐵鉉終於肯投降了。卻沒料到鐵鉉早已將鐵板吊到了城樓上,準備一舉擊斃朱棣。

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只可惜朱棣進城時,守城士兵放板稍早了點,只砸到了馬頭,朱棣知道中計後,換馬而逃。

回去後,惱羞成怒的朱棣加大了攻城的力度,持續用火炮攻打城樓。鐵鉉讓士兵把明太祖的神牌懸於城上,燕軍不敢再用火炮轟擊城樓,只能小規模騷擾。

連攻數月沒能攻破濟南,朱棣身心俱疲。南方的援軍又即將趕到,最後,他不得不放棄。

靖難之役,朱棣率十萬大軍戰無不勝,卻沒能攻破此座城市

1402年,朱棣即位。鐵鉉知道後,準備自殺,被勸止。他帶兵駐淮南,以圖復興,兵敗後被擒。

朱棣要鐵鉉面北而跪、俯首認罪並投降,鐵鉉背朝皇帝、昂首挺胸並大罵,朱棣惱羞成怒,令刀斧手將鐵鉉凌遲,並投油鍋烹炸,屍骨也不許收葬。

行刑時,鐵鉉仍連聲大罵朱棣。

鐵鉉竭盡職守、剛烈如鐵的不屈精神深受後人敬佩,他們尊稱其為“鐵公”,並在大明湖畔專門修建鐵公祠以茲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