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一直是“歷史背景板”的皇帝,其實是個很有故事男同學

以宋仁宗為主人公的電視劇《清平樂》開播即熱,這位宋朝第四位皇帝的生平也引發人們的關注。他的一生既不像開局的宋太祖那般波瀾壯闊,也沒有宋徽宗那樣坎坷受辱,但我們熟悉的很多宋朝人物和故事卻與他息息相關。

這個一直是“歷史背景板”的皇帝,其實是個很有故事男同學

《清平樂》海報 來自網路

為讀者所熟悉的民間傳說“狸貓換太子”的當事人便是宋仁宗。據傳宋真宗的嬪妃李氏生下一個兒子,被劉氏用狸貓換走。李氏因此被宋真宗誤認為不祥之人,被打入冷宮,劉氏卻被冊立為皇后,繼而又成為太后,這個孩子便是後來的宋仁宗。

“狸貓換太子”被搬上戲劇舞臺,宋仁宗雖然是當事人,卻是大戲裡的一個配角,真正的主角是包拯。包拯遇到流落民間的李氏,帶她回到京城,與宋仁宗相認,斷審真相,不懼權貴,鐵面無私。

傳說終究只是傳說,但是宋仁宗的確頗為賞識諫臣包拯。宋仁宗寵愛張貴妃,授其親戚張堯佐以要職,令朝野震驚。時任御史中丞的包拯恪盡職守,向宋仁宗諫言,說張堯佐庸常不才,非堪此重任的能臣,而此時國力尚需建設,正是用人之際,“豈可專任此人,久居是職,失天下之望,誤天下之事,臣實為陛下痛惜之”。

史料記載,諫言現場氣氛相當緊張,當時已經退朝了,但包拯依然追著宋仁宗慷慨陳詞,“音吐激憤,唾濺帝面”。宋仁宗意識到自己之前對張堯佐的任職不妥,但為了維護帝王顏面,一直沒好意思在眾臣面前“舉袖拭面”。

在諫言張堯佐一事時,包拯勸說宋仁宗“斷以大義,稍割愛情”。帝王的愛情故事總是被後人以各種方式演繹,宋仁宗與張貴妃的愛情則被稱為宋朝的“長恨歌”。據史料,張貴妃曾接受長時間的歌舞和禮儀訓練,不僅貌美,而且頗有氣質,深得宋仁宗之愛。遺憾的是,張貴妃31歲便去世了,宋仁宗“哀悼之甚”,為之舉行超規格葬禮。他保留了張貴妃生前的住處溫成閣,睹物思人,令人為之制詩,當時的名臣歐陽修便曾寫道:“雲散風流歲月遷,君恩曾不減當年。非因掩面留遺愛,自為難忘窈窕賢。”

宋仁宗也不是對包拯的所有諫言都聽得進去。宋仁宗晚年,遲遲不立太子,王朝繼承人問題引發朝野擔憂。包拯直接激問宋仁宗,持久不決,到底是為什麼?宋仁宗大怒,反問包拯,“卿欲誰立?”帝王對王權尤其敏感,宋仁宗也不例外,他猜忌包拯意圖擁立新君。包拯說,自己已經年老,而且沒有兒子,並非是為了後人之福,而是為大局著想,宋仁宗這才去疑。

這個一直是“歷史背景板”的皇帝,其實是個很有故事男同學

《清平樂》劇照 來自網路

當時朝野之所以催促宋仁宗速立太子,或許與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有關。1056年,宋仁宗47歲,在位35年,他生了一場大病,連續10天精神錯亂,幾乎不認得人了。待他病癒後,繼承人問題便被提上日程。實際上,宋仁宗一生有多名子女,可等他於1063年駕崩時,3個兒子皆已不在人世,只剩下13個女兒,王朝繼任者宋英宗是其堂兄的兒子。

宋仁宗不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帝王,但卻是難得的以“仁”為號的皇帝。宋仁宗之“仁”,不是針對包拯一人的寬容。蘇轍年輕氣盛,道聽途說了一些跟宋仁宗有關的萎靡之事,於是在應制舉的策論中義憤填膺地點評時局。考官們對這位憤怒的青年爭議不決,宋仁宗卻認為:“求直言而以直棄之,天下其謂我何?”在更早之前的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出現的帝王也有宋仁宗的影子,年幼的宮女忘了奉上茶水,為了使之免於責罰,他便一路忍渴不聲張。

除了包拯、歐陽修、蘇轍等,范仲淹也是宋仁宗時期的名臣,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亦於此時登上政治舞臺。宋仁宗在位期間,被認為是“士大夫最風光的時代”,知識分子尤其得到重視。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政治理想都能一一實現,無論他們是激進的革新派,還是傾向穩妥的保守派,帝王有術,即使是宋仁宗亦是如此。主張新政的范仲淹失敗後便遭貶謫,借為岳陽樓作賦,希望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歐陽修為之不平也遭牽連,以至於“壯志消磨都已盡,看花翻作飲茶人”。

電視劇《清平樂》中,宋仁宗的一生才剛剛開始,但那終歸只是歷史的影子之一,經過了後人的取捨和演繹。與那些有故事的帝王相比,宋仁宗的一生似乎有些平淡,他為那些觀眾熟悉的人物故事做了太長時間的背景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