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期精神地圖薦讀|朱鴻:唐陵選紀

11期精神地圖薦讀|朱鴻:唐陵選紀

唐陵選紀

作者:朱鴻

唐高祖獻陵

唐高祖李淵是開國之主,公元635年崩,葬獻陵。其冢在陝西三原徐木鄉永合村。1992年12月20日我曾經至此考察,2021年1月16日再到這裡作田野調查。

一切都是變化的,獻陵當然也是變化的,我的感受也隨之變化了。

昔日獻陵的整個封土都是野草,沒有一棵樹。冬季寒肅,蓬蒿盡蔫,燒荒之痕處處可見。二十八年以後,仍是獻陵,我注意到,從墳底至墳頂,統統植柏。也有野草,不過其色發白,遂顯乾淨。不知道在封土上種樹是否合乎傳統,不過它確實體現了一種保護意識,李淵應該感到欣慰。然而一旦其柏根深,是否會向藏有棺槨的坑穴滲水呢?也許環墳植柏更好,環墳植柏與松顯然屬於古之風俗。

站在獻陵上,還能遠望。這一帶雖然是關中腹地,不過它已經在渭河北岸,在涇河北岸了。獻陵本起臺地上,我又站在獻陵上,而天很藍,陽光很亮,我看到了數里以外的村子。過去的屋舍皆是瓦房,現在似乎多是二層三層的樓房了,建築材料有紅磚,有發灰的混凝土,也有黃的或綠的橡膠板。儘管毫無響聲,但村子卻在視角上造成一種喧譁。

獻陵有其司馬道,就是通向墓塋的路。司馬道就是神道,往往四面皆通。從前我至此,南司馬道為土路,今我至此,南司馬道是混凝土路。硬化方便了,不過也喪失了原始感及和諧感。輕易不要動遺址,要動就施用修舊如舊的原則吧!

隋煬帝執政十四年,不過其登基七年後天下漸亂。楊廣德才皆弱,顯然不是明君。他殺害密戚,誅戮功臣;為享樂而廣招秀色,大造別館;又修運河,又攻高麗。九州甚苦,百姓極怨。撼動其江山的,初是農民的起義,卒為統治階層的反叛。

李淵襲封唐國公,公元617年,隋煬帝授其為太原留守,是十足的統治階層的一員。然而他素有雄心,一旦發現了歷史機遇,遂在太原起兵,進軍關中。李淵先立隋代王楊侑為天子,接著勸楊侑禪讓。公元618年,改朝換代,李淵在太極殿即皇帝位。唐立,以長安為國都。

雖然唐高祖已經號令天下,不過天下仍處動盪狀態。隋統一中國,也才三十八年,所以必須儘快翦滅割據勢力。唐高祖就是這樣乾的:公元618年,剷除了割據金城的薛舉及其子薛仁杲,隴右平;公元619年,俘虜了割據涼州的李軌,河西平;公元620年,打敗了割據馬邑的劉武周,河東平;公元621年,生擒竇建德,逼迫王世充投降,河北平,洛陽平;公元623年,斬劉黑闥,洺州平;公元624年,斬杜伏威刎頸之交輔公祐,丹陽平。至此,企圖獨霸一方的軍閥統統遭到粉碎。

這個過程,秦王李世民出征最多,勳績最大,然而唐高祖是元首,光榮當歸唐高祖。

唐保持了統一,並在此基礎上,實現了使中國人引以為豪的鼎盛。避免分裂,應該是唐高祖留下的寶貴遺產。

如何處理唐高祖的喪事,頗讓唐太宗李世民躊躇。儘管唐高祖囑咐悉從漢制,務以儉約,不過唐太宗仍不敢草率。先賢曰:“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道理易懂,標準難掌。唐太宗的猶豫是,過於樸素,遂為不孝,而過於崇厚則恐百年以後遭遇搗毀。大臣虞世南和房玄齡都進行了論證,這幫助唐太宗做出了決定:以漢光武帝劉秀原陵為參考,冢高六丈吧!唐高祖入土五年之際,李世民到獻陵來祭祀了一次。

唐人呼永合村這一帶為白鹿原,也呼其為萬壽原。向東十五里就是荊山,劉邦之父,漢太上皇劉煓的墓塋在此。綜合種種因素,唐太宗及其大臣選了幾十畝高亢且平坦之地挖坑穴以置棺槨,獻陵遂成。其海拔五百米左右,頗為合適。李淵長眠於斯,應該保佑了他的子孫吧!

唐高祖是在太安宮前殿逝世的,近乎半年以後葬獻陵。我偶爾會困惑,經過了一個夏天,到底用什麼方法降溫呢?用冰塊嗎?取太白山的冰塊嗎?效果如何呢?終於難以想象。

資料顯示,獻陵曾經有獻殿和祭壇,且在四方各開一門,每門外各有石虎一對。南門為正,南門外還增有華表一對、石牛一對。高士廉攝司空,負責獻陵的規劃和營作。閻立德為將作少匠,以建獻陵擢為將作大臣,足證其建築藝術之高。歲月的一大功能,便是讓物質和精神磨滅。我現在才知道,在歲月中不可磨滅的唯有物質世界裡的玉和精神世界裡的德,這也是君子比德於玉的緣由吧!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在2011年對獻陵陪葬墓進行勘探,確定有九十三座陪葬墓,這多於史記。唐的陪葬墓之禮始於獻陵,李世民有詔指出,凡密戚、功臣及有德業之士可以陪葬,其墓所用土地可以賜予,且具其他陪葬的優待。有文獻顯示,獻陵有諸王墓十六座,太妃墓一座,公主墓一座,大臣墓七座,皆為陪葬,而太穆皇后則為祔葬。不過現在能夠證實的只有四座,它們是:虢王李鳳墓、房陵大長公主墓、彭王李元則墓和榮國公樊興墓。

考古發掘了虢王李鳳墓和房陵大長公主墓,出土文物各異。李鳳是唐高祖第十五子,封為虢王。公元674年薨,葬陝西富平呂村鄉北呂村,出土文物共計三百四十件,其中陶器十二件,陶俑二百二十五件,刻石十二件,飾物八十七件。其夫人劉氏,也葬於斯。房陵大長公主是唐高祖第六女,公元673年薨,葬陝西富平呂村鄉雙寶村。非常遺憾,此墓曾經遭盜,出土文物甚少,僅有陶幞頭俑、籠冠俑、帷帽俑、男女樂俑和男女馬俑,也多是殘碎。

實際上唐高祖獻陵也曾經遭盜,也許這是李世民不料的。公元566年,李淵生於長安,歷北周和隋,建立唐,七十歲逝世,是長壽的一個皇帝。

不知道唐高祖入土之際,其冢前是否豎碑?我看到的一通碑當是清康熙皇帝遣其大臣所立,可惜碑面多有侵蝕,語言已經難以連貫。清康熙二十七年,換算下來,此碑當為1688年制。

1992年我看到的孤獨的石馬,應該是石虎。它仍在南司馬道以西,用鐵柵欄圍住了。一千三百餘年以來,日曬雨淋,石虎之皮不免有損且剝落,然而其兇猛之勢尚存。石虎頭大,頸粗,背厚,腹圓,見證了一個充滿活力的偉大的時代。它來了,又走了。

唐太宗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崩於終南山翠微宮,葬於九嵕山昭陵。生死之間,一躍關中南北,除了此人,究竟還有誰能這樣呢?

在中國歷史上,唐太宗素有明君之譽。公元630年,唐軍破突厥,生擒突厥頡利可汗,押其至長安。唐太宗登順天門,吏士執頡利可汗獻捷。打敗突厥,啟示了環西北一帶的諸蕃,他們紛紛歸附,呼唐太宗為天可汗。天可汗指唐太宗既是你的主,也是我的主,還是他的主,屬於天下共主。唐太宗接受了,並冊命諸蕃君長。諸蕃稱唐太宗天可汗,唐太宗稱諸蕃君長,兼稱之。

這一年是李世民即皇帝位的第五年,也是他獨立執政的第四年,九州和平,百姓安寧,而少年有樂,而老年有養,而青年和壯年悅其業,遂犯罪率大減,海內死刑犯僅二十九位。外戶不閉,旅行可以不帶食品。貞觀是唐太宗的年號,所謂貞觀之治,從這一年漸成氣候。

唐太宗的心性並不簡單,不過其在世行跡還是頗為清晰的。

公元598年生於武功,多隨父親遷居,當然也受李淵器重。十六歲,隋煬帝雁門受困,他應募勤王,脫穎而出。十九歲,他在太原積極活動,策劃並推進李淵起兵。唐立,不過江湖未定。他一敗薛仁杲,二敗劉武周,三敗竇建德,四敗王世充,五敗劉黑闥,凡割據且做皇帝夢的主要政治集團都平定了,或受到重創。

公元626年,他率幕僚一舉殺死其兄李建成及其弟李元吉,成為皇太子,俄頃登基,於是中國就有了一個唐太宗。

其大赦天下,指示掩埋亡者骸骨,釋放隋宮之女,重視農業,並親耕籍田。滅突厥以後,又平吐谷渾,又平高昌,置安西都護府,施行對絲綢之路貿易的管理。唐盛,凡高麗、新羅、西突厥、吐火羅、康國、安國、波斯、疏勒、于闐、焉耆、林邑、昆明,無不朝貢。吐谷渾求婚,嫁了弘化公主,吐蕃求婚,嫁了文成公主,以避兵戎相見。當然,李世民畢竟是皇帝,他也獵于田野,幸於溫湯,甚至一再籌劃泰山封禪。公元659年逝世,五十二歲。

唐太宗曾經在關中北部遊畋,或曰作戰經此,見九嵕山高聳入雲,頗為喜歡,遂產生了因山為陵之念。公元636年,文德皇后薨。其臨終之際,向唐太宗請求,希望自己能因山為墳,且器用瓦木,以免勞天下。也許文德皇后所表達的正是唐太宗的所想,總之,她葬九嵕山了。十三年以後,唐太宗也葬在這裡。九嵕山由九個石岇相匯而成,主峰一千二百二十四米,它便做了昭陵。鑿坑穴,築屋宇,統統不易,所以營作昭陵,合葬唐太宗和文德皇后,至少用了十三年時間。

唐太宗崩,顯然出乎朝廷之意料,開始是保密的。那麼皇帝是如何返長安的呢?有甲兵四千,排隊於路兩邊,直到安化門。其他從官和侍御,仍像唐太宗平常移蹕一樣,前後左右忙碌著。

皇太子李治奉陪唐太宗在終南山翠微宮避暑,遂一起返京師。等靈柩停放在太極殿,一切都妥當了,這才發喪。李治也在靈柩前即皇帝位,為唐高宗,並主持了唐太宗的治喪活動。六年以後,唐高宗拜昭陵,隨之免了禮泉人當年的賦稅,並給昭陵的宿衛進爵一級,給令丞各加一級。

資料顯示,昭陵寢宮在九嵕山主峰的南坡,其深大約二百二十一米。為營作昭陵,繞懸崖架了棧道,其長大約三百三十九米。遊殿在九嵕山之頂,以方便唐太宗和文德皇后的靈魂昇天。除了遊殿之外,還有獻殿、北司馬院及石室。這些建築置於墓塋之中,內城森嚴,外垣成環,其周長大約六十公里。四隅各有角樓,以供瞭望。南北皆有神門,或曰南司馬門、北司馬門,以供出入。

獻殿陳列有唐太宗生前用過的一把柞木梳子、一把黑角篦子和一把草根刷子。這是高力士看到的,不知道唐玄宗的超級秘書至此有何貴幹。這些用品裝在一個小小的箱子裡,以向唐太宗的子孫顯示其節儉。上能節儉嗎?昭陵耗資多少?又藏有多少金玉、書畫?什麼是虛偽?虛偽也在上這一端。

1992年冬日,我乘坐一輛三輪車,蜿蜒曲折地來到昭陵,只見獻殿遺址滿是磚瓦的碎片。也許風吹雨淋還不構成摧殘,嚴重的威脅主要是戰火。凡能創造出來的,也能毀滅殆盡。磚瓦厚積,連其斷裂之處都讓塵埃浸灰了,足證獻殿倒塌之久。我還揀了一角磚,一角瓦,以作紀念。歷史影響人生,我就是好古。昭陵在陝西禮泉,當地人稱這裡為磚瓦嶺。獻殿是祭祀之所,以一定的儀式表示對上的敬拜。唐太宗沒有想到獻殿會變成廢墟吧?凡是人皆有侷限,遂當謹重和謙卑。

這年的冬日,我仗著一腔熱血在九嵕山上下尋覓。陽光在照,而北風凜冽,而霧靄漂然。昭陵的陪葬墓諸王七,嬪妃八,公主二十二,重臣五十三,將軍六十四,共計一百五十四座,不過考古發現有一百九十四座,似乎史記並不全。然而考古發現也不全,跡象表明,昭陵的陪葬墓應該多於二百座。李世民是天可汗,其冥府理當如此,這是封建宗法思想的反映。

韋貴妃、長樂公主、魏徵和尉遲敬德,其人特殊,遂能陪葬昭陵,且在昭陵的重要位置。

韋貴妃非常女也,其曾祖父韋孝寬是北周大司空、上柱國,祖父韋總為北周驃騎大將軍、京兆尹,父任隋開府儀同三司,襲鄖國公,皆是京兆杜陵人。韋貴妃初嫁隋高官之後李珉,李珉死,韋貴妃寡居洛陽。李世民攻下洛陽,先納其為妾,後冊封其為貴妃。韋貴妃墓在昭陵東南方向的冶姑嶺上,以一溝之距挨著昭陵。此墓1990年發掘,出土文物頗豐。

長樂公主墓也近昭陵,這不僅因為是長孫皇后所生,也因為她二十三歲薨,令唐太宗心疼。此墓1986年遭盜,遂進行發掘,一方辟雍硯出土成為亮點。長樂公主喜歡書法和繪畫,她用過的文房之寶也就隨她了。

魏徵墓在昭陵西南方向的鳳凰山上,難得它臨到唐太宗的宮。德業之人,唯魏徵有此殊榮。唐太宗為魏徵的永別不禁流淚,他還親制碑文,以示其敬。但魏徵逝世不久,他卻下令推倒墓碑,磨滅其字。兩年以後,他又回心轉意,指示覆立之。我看到的墓碑是再豎起來的,不過墓碑無文。此事透露了唐太宗一種矛盾心理,不僅是有趣。

尉遲敬德對消滅割據勢力,翦刈李建成和李元吉,皆有奇功。他也陪葬昭陵,可惜曾經遭盜。1971年進行發掘,其墓幾乎沒有考古發現,悲夫!

昭陵有十四尊圓雕石像,置北司馬門內。這些石像以諸蕃君長為原形所塑,多深目隆鼻,也有細目突顴,粗眉濃須的,也多雜佩弓刀。此事是唐高宗做的,目的在頌唐太宗之偉大。諸蕃君長也都是歸化的主,其中多是戰場上的俘虜。

他們是:突厥頡利可汗左衛大將軍阿史那咄苾。唐太宗感念渭水之盟,活捉以後又赦免了他,並給其以職位,使其獲得尊嚴;突厥突利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什缽苾。他與頡利可汗漸成對立之勢,為避難投靠了唐。唐太宗用之,讓其治理突厥故地;突厥乙彌泥孰候利苾可汗右武衛大將軍阿思那思摩。他和頡利可汗同時被抓,到長安以後,受到唐太宗的優待。這個人先管理突厥故地事務,後參加遼東戰役;突厥答布可汗右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此人敗績薛延陀以後,又攻佔西突厥,並自立為都布可汗。接著他率部討伐薛延陀以復仇,不料又敗績。其奔高昌,俄頃率部內附。唐太宗嫁衡陽公主給他,命其統領屯兵部隊。為唐征戰,一再立功。還有: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吐蕃贊府;新羅樂浪郡王金真德;吐谷渾河源郡王烏地也拔勤豆可汗慕容諾曷缽;龜茲王訶黎布失畢;于闐王伏闍信;焉耆王龍突騎支;高昌王左武衛將軍麴智勇;林邑王範頭黎;婆羅門帝那伏帝王阿那順。

可惜1992年冬日,我在此並沒有看到這些石像,也沒有掌握可以發現它們的線索。不過我是想知道它們的下落的,想看一看。

有六匹馬,是李世民進擊割據勢力那幾年的坐騎。為紀念它們,遵唐太宗之命,畫師繪圖,工匠琢磨,遂成石刻,置北闕,東廡三尊,西廡三尊,謂之昭陵六駿。這是長孫皇后葬昭陵以後便實施的工程,固然是對馬的紀念,實際上是宣揚唐太宗對建唐的貢獻。

當李淵率眾到達關中之際,金城校尉薛舉起兵反隋,並自稱皇帝。然而天命有缺,旋即病卒,於是薛舉之子薛仁杲就繼位了。公元618年,薛仁杲率兵十萬東至涇州、豳州和岐州,志在長安。李世民奉命掃蕩,所騎戰馬便是白蹄烏。李世民堅壁不出,後發制人,終於在淺水原敗之,隴西歸唐。

白蹄烏,昭陵六駿之一。唐太宗詩讚曰:“倚天長劍,追風駿足。聳轡平隴,回鞍定蜀。”

公元617年,馬邑校尉劉武周殺死馬邑太守王仁恭,自任太守,並依附突厥。他佔領汾陽宮,取女子獻突厥,突厥始畢可汗遂也贈其馬。劉武周以馬邑為中心擴張,力量驟壯。突厥封其為定楊可汗,他也自稱皇帝。在易州一帶活動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宋金剛又投奔劉武周,顯然增強了他的力量。至619年,劉武周向南發展,侵併州,破榆次,陷平遙,得介州。唐軍失利,再失利,李元吉也棄晉陽,奔長安。晉陽屬於李淵的龍興之地,現在竟歸劉武周所有了。不僅如此,劉武周接著攻下晉州,逼近絳州,佔據龍門,於是幾乎整個山西就淪為劉武周的轄區了。唐高祖難免慌恐,甚至決定謹守關西。當此困難之際,李世民受詔討伐劉武周。在美良川,他打垮尉遲敬德。在雀鼠谷,他打垮宋金剛。劉武周驚懼,遂逃突厥。尉遲敬德不得不攏其散兵,向李世民投降,而宋金剛則亡命突厥。李世民興師幷州,收復了故地。劉武周和宋金剛畢竟不宜久居突厥,然而他們一旦不辭而別,突厥便會斬他們。李世民攻打劉武周,所騎戰馬為特勒驃。

特勒驃,昭陵六駿之一。唐太宗詩讚曰:“應策騰空,承升半漢。入險摧敵,乘危濟難。”

王世充涉獵經史,頗能運籌,遂得隋煬帝信任,當了江都丞。鎮壓農民起義,他也有功。公元617年,李密的瓦崗軍佔領洛口倉,放糧濟民,心向洛陽。隋越王楊侗發慌,便求救於江都。隋煬帝遣王世充率軍馳援,竟敗績李密。王世充奸詐,就自己投獄請罪。楊侗幼稚,赦免了王世充,並召其還洛陽。王世充遂網羅遊勇,屯兵伺機。公元618年,隋煬帝被宇文化及絞縊,楊侗登基,以洛陽為國都。王世充做了工部尚書,並得封鄭國公。此間,李密接受楊侗所授高官厚祿,甘為隋臣,進伐宇文化及。宇文化及敗績,竄入河北。李密遂赴洛陽,計劃輔政。不料王世充透過政變,迅速掌握了洛陽的軍政大權。其率兵二萬,對抗李密。李密輕率,瓦崗軍便傷亡殆盡。李密無可奈何,跑到關中,投降了唐高祖。王世充加封太尉,大權更緊,就以尚書省為窠巢,日夜運籌,欲對楊侗採取行動,以取而代之。至公元619年春,經過一番組織和輿論的準備,王世充逼楊侗禪讓。事成,竟自稱皇帝,立鄭,仍以洛陽為國都。小小朝廷,日子艱難。公元620年夏,李世民率兵十萬餘出潼關,包圍了洛陽。隔了一條河,王世充對李世民說:“世充唯願自守,不敢西侵。”李世民說:“若轉禍來降,則富貴可保,如欲相抗,無假多言。”不合,遂攻。王世充難以招架,便乞師竇建德。竇建德似乎感到了唇亡齒寒,他還來了,然而結果會怎麼樣呢?公元621年,唐軍生擒竇建德,並執其於洛陽城下。見此狀,王世充只得投降。

李世民打王世充,所騎戰馬為颯露紫。為辨識王世充究竟有多少士卒陳列邙山,李世民乃帶數十騎衝進敵陣,斬首砍頭,所向披靡。不料以堤壩所阻,李世民與團隊相失,只剩下丘行恭陪從。有敵兵發現唯丘行恭跟著李世民,便猛衝上來,驀地一支箭就射中了李世民的馬。危急之際,丘行恭調轉其馬,向敵兵馳驅並左右開弓。其百發百準,敵兵無一再敢撲過來。丘行恭翻身下其馬,拔出李世民坐騎身上的箭,並請李世民用他的馬。他走在李世民坐騎前,手執長刀,巨躍大呼,連滅數敵兵。他威震沙場,護衛著李世民突出敵陣。這匹遭箭射中的坐騎,乃是颯露紫。

颯露紫,昭陵六駿之一。此石刻表現了丘行恭謹慎抽箭,李世民坐騎忍痛配合的神情。唐太宗有詩讚之,其曰:“紫燕超躍,骨騰神駿。氣讋三川,威凌八陣。”

竇建德是農民起義軍首領,控制河北和山東一帶。公元617年,其自稱長樂王,公元618年,又自稱夏王,並擴張地界。公元619年,他俘獲宇文化及,隨之將宇文化及所禁的蕭皇后送突厥處羅可汗。俄頃佔領洺州,遷都於斯。至公元621年,受王世充之請,率兵十萬進駐虎勞關,以支援洛陽。竇建德並不尊重王世充,他到這裡的目的也只是想維持夏、鄭和唐的三國局面。李世民追求的是唐的統一,遂既要平夏,又要平鄭。聞訊竇建德助陣,他便慨然戰之。竇建德沿汜水布兵,自以為得計,要滅唐軍。不料唐軍突然進攻,夏軍頓潰。竇建德負傷而逃,唐軍生擒,押長安斬之。在進攻竇建德之前,李世民所騎戰馬是什伐赤,其身負五箭。

什伐赤,昭陵六駿之一。李世民詩讚曰:“瀍澗未靜,斧鉞申威。朱汗騁足,青旌凱歸。”

虎勞關之役,李世民敗竇建德,所騎戰馬是青騅,其身負五箭。

青騅,昭陵六駿之一。李世民詩讚曰:“足輕電影,神發天機。策茲飛練,定我戎衣。”

劉黑闥是貝州漳南人,今之河北衡水故城人也,參加了隋末農民起義。其先從郝孝德,後從李密,又歸王世充,又歸竇建德,有神勇,也有奇志。竇建德為唐軍所捕,他便隱匿鄉里,杜門絕客。唐高祖對竇建德的麾下看起來還能以仁義待之,懇懇召喚,然而這些人並未至長安。他們找到劉黑闥,鼓吹並策劃新的軍事行動。唐立四年,還要起兵,可謂不識時務。劉黑闥似乎頗有魅力,很快就聚眾數萬。他們多是河北和山東一帶人,也多為竇建德部屬。劉黑闥還遣使者見突厥,突厥頡利可汗遂派兵援助。唐軍鎮壓劉黑闥,可惜李世勣、李神通、秦武通、薛萬徹和薛萬鈞不敵,一一失利。半年之內,竇建德所喪之域又為劉黑闥所主。公元622年,劉黑闥自稱漢東王,置百宮,欲獨立一方。

這個時候,李世民率兵征討。唐軍衝鋒陷陣,劉黑闥只得從相州退至洺州,負隅頑抗。李世民斷其糧道,引河水衝之。劉黑闥見士卒多有死傷,自己便帶親信走突厥。李世民追殲劉黑闥,所騎戰馬是拳毛 。其身負九箭,犧牲疆場。

拳毛 ,昭陵六駿之一。李世民有詩讚曰:“月精按轡,天駟橫行。孤矢載戢,氛埃廓清。”

可惜1992年冬日,我在此也並沒有看到這些石刻,我也沒有掌握可以發現它們的線索。不過我是想知道它們的下落的,想看一看。

九嵕山在陝西禮泉以北偏東方向,2020年12月9日,我再詣李世民的墓塋。公元649年就已經存在的土路,我第一次走的那年還是土路,不過我第二次走它即發展成了瀝青路。坡度和彎度大體仍維持著原始狀態,但速度卻快多了。我乘坐的是朋友的轎車,很安全,遂能讓我欣賞窗外的松樹。崖面和坎上在過去全是蓬蒿,沒有蓬蒿的地方便是黃壤。通向北司馬門遺址的神道現在也砌了青磚,但過去的神道卻是土路。應該是經過了清理,那些厚積成堆的磚瓦的碎片也都消失了。北司馬門遺址上還出現了一塊臥式石碑,我想,先前是沒有這個東西的,唐代乃至我第一次到昭陵來的時候是沒有這個東西的,而且它妨礙視線。我不悅,就未讀碑面的文章。

昭陵顯然增加了新的元素,這令我不適,便把目光搖向九峻山之巔。直視頂峰,我看見了薄薄的一層雪。固然是晴天,但九嵕山的陰嶺卻也難免黯然且沉晦。其巔之上,雲氣蒼茫。畢竟是逆光,雖然雪是白的,它也乏透明之感。斑斑點點的灰色,當是融雪而露出的岩石。李世民的棺槨就在岩石之下隱匿著,他希望自己的冥府固若岩石,以保障死後如生前。岩石堅硬,不過它比雪還顯得更為寒冷。

徘徊九峻山,不禁自問:昭陵十四國君長石像在何處?昭陵六駿石刻又在何處?

從1965年至2003年,在昭陵有四次考古。發掘北司馬門遺址一帶,可以證實十四國君長石像多埋於這裡的土中。非常奇怪,這些石像沒有一尊是完整的。不知道是什麼人,又是在什麼時候推倒並毀壞這些石像的?石像無不身首異處,其頭臉、軀體和石像的基座無不是殘塊。考古專家幾經努力,到現在仍不能把殘塊組合為標準的十四國君長。已經組合起來的,藏於昭陵博物館。我欣賞了,真是豐偉!然而究竟是什麼人,又是在什麼時候,損汙了這些石像呢?何故要如此心狠手辣呢?是憎恨唐太宗嗎?

昭陵六駿屬於有世界影響的石刻藝術作品,可惜它們是不幸的。大約在1913年前後,有法國人戈蘭茲至中國,要把颯露紫和拳毛 二石刻運離昭陵,遭到了禮泉民眾的攔截。他們不惜抬起石刻,推到坡下,滾向溝壑,也不願意法國人運走。粉碎了戈蘭茲的妄想以後,禮泉民眾收拾石刻,交由陝西省圖書館儲存,此乃大義。此間,張雲山,陝西長安人,參加過辛亥革命,西安光復以後任陝西的一個兵馬都督,漸漸玩起古董了,並挪颯露紫和拳毛 二石刻於衙門,圖自己的喜歡。旋有陸建章至陝西主政,他是袁世凱親信,官大權重。為討陸建章的欣悅,張雲山竟進此二石刻。須臾之間,此二石刻竟到了古董商盧芹齋之手。幾年以後,此二石刻便進入美國,流散紐約。至1918年,此二石刻以某種程式藏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現在仍藏於此。恰在這一年,有美國人畢士博至中國,從禮泉運離了白蹄烏、特勒驃、什伐赤和青騅其餘四石刻。不過挪至碼頭的時候,陝西民眾奮勇攔截,未能運走,遂送陝西省圖書館。1953年,此四石刻轉藏於陝西省博物館,今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

誰對日月星辰敬畏?誰對山川江海敬畏?誰對歷史敬畏?誰對聖賢敬畏?誰對誰敬畏?唐太宗,你也得接受委屈!翻你黃泉,動你石刻,你也無奈!

我悠悠返顧,遠望涇水流域,只見素潔的陽光照在原野,小麥綠中帶黃,村子散落,樹是灰的,瓦也是灰的,流露著某種洪荒似的寧靜。

大地女神啊!你寬容了一切,消化了一切!

(本文為節選)

注:

本文發表於《延河》2021年11期

精神地圖一欄

本文配圖來自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