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前傳:三國曆史自董卓開始,西北一哥董卓覺得我也可以當皇帝

東漢末年,和每個封建王朝末年一樣,農民起義爆發。

在很多人眼裡,是黃巾起義後,東漢滅亡,三國建立,其實完全不是。

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黃巾起義,早早就被剿滅,並沒有蹦躂多久,黃巾起義基本也就在中原,河南、河北一帶鬧騰,184年初,黃巾起義爆發,到年末,基本結束,多說一句,劉備在這裡抵抗農民軍有功,撈到一個小官,開始他的一生。

這算啥?

黃巾起義的真正影響不在於那點農民軍真的對東漢造成什麼破壞,而在於在解決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封疆大吏都看到東漢朝廷無比脆弱。

外強中乾,東漢不可以避免走向陌路,這才是黃巾起義對東漢最根本的破壞,其中,就有董卓。

三國前傳:三國曆史自董卓開始,西北一哥董卓覺得我也可以當皇帝

西北一哥董卓

董卓,甘肅人,根據小道訊息,董卓有半個胡人血統,這是董卓比較致命的“汙點”,後面慢慢說。

不管董卓有沒有胡人血統,董卓本身和羌胡長期打交道,比較會來事,和羌胡部分部落關係甚好,還有威望,這是肯定的。

這和董卓從小就呆在東漢西北邊境有關,那時候,羌胡時常過來打點秋風,東漢常年和這些部落處在戰爭狀態,董卓從軍後,出眾的勇武能力和羌胡部分部落之間的友好關係,讓他拔地而起,升級的相當快。

一路從都尉、校尉,再到幷州刺史,河東太守,這時候的董卓透過兩頭通吃,已經基本坐穩西北一哥位置,把西北收入自己的囊中。

184年,黃巾起義爆發,爆發的地點在東漢腹地,中原,這裡離洛陽可不遠,朝廷大驚失色,下令全國速速勤王。

西北一哥董卓,這樣的聲望,自然朝廷不會忘記他,任命為東中郎將,率領部眾出擊河北、山東,試圖從北到南,剿滅黃巾軍。

也不知道是不是董卓和黃巾軍三巨頭沒啥關係,總之,在西北說話算話的董卓,中原大地上熄火了!

作戰一敗再敗,最後被免職處理。。

三國前傳:三國曆史自董卓開始,西北一哥董卓覺得我也可以當皇帝

在西北,我董卓可以沒有朝廷,但朝廷不能沒有董卓!

董卓被一擼到底,成了光棍,恰好沒過多久,羌胡部落又來搶口糧,東漢守將不出意料的“搞不定”,只能再請董卓出山。

這次就委屈董卓,先做個副將吧!主將就是東漢末年委以重任的皇甫嵩。

簡單來說,就是在董卓頭上安了一個聽話的主將,短短一年,董卓從西北一哥,變成西北N哥,心裡啥滋味就不用說,這口氣啊,不出難受。

果然,185年末,六路東漢大軍追擊羌胡部落,只有董卓一路大勝而歸,其他五路一敗塗地。

憑啥?

再聯想到董卓和胡人的關係,是個人都想到有問題。

可是,那又能怎麼樣?董卓照樣成為西北不可缺少的一員,關鍵先生一個。

透過185年這一仗,董卓充分證明一個道理:在西北,我董卓可以沒有朝廷,但朝廷不能沒有董卓!

這個發現,董卓不可避免的膨脹了!

皇甫嵩另有任用,新到任的西北統帥,車騎將軍張溫對董卓毫無辦法,基本就是吉祥物,什麼事都插不了手。朝廷也沒有脾氣,歷史證明,西北穩定暫時離不開董卓。

矛盾爆發

188年,西涼韓遂率領西涼部眾合計十萬餘人,大規模東犯,試圖壓縮東漢地盤,戰鬥重點就是邊疆門戶:渭河重鎮陳倉,今寶雞附近。

陳倉,是渭河平原西邊的起點,同樣也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攻佔這裡,可以透過渭河,順流而下進攻長安,當然,也是長安的糧草可以透過水運大規模到達的最後一個城鎮,所以這裡,是兩邊必爭之地。

朝廷索性直接任命董卓為前將軍,與左將軍皇甫嵩聯手抗敵。

對於抗敵的思路,董卓和皇甫嵩有根本的區別。

董卓自恃勇武,待軍隊集結後,希望立即展開兵對兵、將對將的決戰。

皇甫嵩認為陳倉是重鎮,防禦能力強,不是那麼容易貢獻的,而韓遂是遠距離征戰,糧草運送不暢,不能打持久戰,所以可以坐等韓遂消耗殆盡,軍心浮動時,發動攻擊,事半功倍。

為此,董卓和皇甫嵩鬧得很不愉快,再加上以前還是上下級,那就更是火上澆油,難以相處。皇甫嵩畢竟是左將軍,位子在董卓之上,最後以皇甫嵩的意見為準,東漢軍趁韓遂聯軍資源短缺,矛盾爆發的時機出兵,大勝。

戰後,東漢朝廷總結董卓在戰鬥中的種種作為,最終總結出:董卓有養敵資敵來自重,借戰爭培養自己勢力的不臣之心。

這其實根本不需要總結,早兩年的戰爭不就充分說明這一點,只是這一仗堅定了東漢朝廷處理董卓決心罷了,不久,東漢詔令:升董卓為少府,九卿之一,尊貴的閒職!讓他把兵權交給皇甫嵩。

董卓覺得這是個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