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淄博有一個村莊姓氏古怪,據說是朱元璋的後裔

文/傅華軒

一個人的姓氏是不會輕易更改的,隨便改變一個人的姓氏,就意味著對一個人的不敬,有句話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然而,每逢朝代更替,那些原來尊貴的皇室後裔們,為了躲避災禍,為了以後安全,都紛紛改換姓氏,並逃離原居住地,到一個陌生偏僻的地方居住,隱姓埋名,低調生存。

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城西部,有一個“昃(ze)家莊”,從這裡繁衍出來的昃姓子孫很多,大多都分佈在博山一帶。

自宋出現《百家姓》以來,到以後產生的《續百家姓》,都無昃姓。由此可知,昃姓產生的歷史很短。這個昃字,是一個生僻字,所以認識的人很少,這裡面有什麼故事呢?據博山昃姓老人說,他們是明朝皇室的後裔。曾先後有三位宗室親王分藩青州。

其一為齊王朱榑,明太祖朱元璋第七子,洪武三年封青州,洪武十五年就國,建文元年,以圖謀不軌,廢為庶人。永樂元年,詔復其國,又因驕縱不法,於永樂五年被廢,宣德三年賜死,後世子孫居南京。清代青州學者李文藻曾著有《齊藩錄》,惜已失傳。

山東淄博有一個村莊姓氏古怪,據說是朱元璋的後裔

其二為漢王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永樂二年封,令他之國雲南,高煦覬覦東宮,以偏遠為由,拒不赴國。永樂十三年,改封青州,親王府及世子府已建,仍遷延不就,益行不法,永樂十五年,徙封樂安州,宣德元年八月,因謀犯被逮至北京,廢死西內。

其三是青州衡王,名朱佑楎,是明朝第八帶皇帝憲宗朱見深(朱見浚,公元1447~1487年)的第七子,其母為莊懿張德妃。明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朱佑楎被冊封為青州衡王。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衡王就藩青州,大興土木,建造了衡王府。

第一代衡王朱佑楎為人尚守古禮,好善樂施,是當朝明孝宗的叔父,深得新登基的明孝宗敬重,又加封朱佑楎為恭王。當朱佑楎過壽誕時,明孝宗曾撥專款為衡府增建午朝門石坊,並御賜坊額題字;前坊為“樂善遺風”,後坊為“孝友寬仁”,對其大加頌揚。

山東淄博有一個村莊姓氏古怪,據說是朱元璋的後裔

明衡王在青州傳六世、七王,依次是恭王朱佑楎莊王朱厚燆康王朱載圭安王朱載封定王朱翊鑊憲王朱常庶朱由棷。最後一代衡王為朱由棷。在明末崇禎十六年(李闖王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親率起義軍佔領北京後,曾派將軍姚應奉率兵駐守青州。忠於明王朝的衡王府裨將李士元殺了姚應奉,之後找到衡王朱由棷,勸他即位稱帝,挑旗反順抗清。但朱由棷膽小如鼠,甘願聽天由命,不但不敢冒險起兵反清,反而主動投降了滿清政府。清朝政府當時為穩定大局著想,採取安撫政策,暫時讓衡王府保持了下來。到了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天下反清浪潮洶湧,清順治皇帝愛新覺羅·福臨藉口衡王的子弟中有叛亂抗清者,遂將朱由棷召進京城軟禁起來。

山東淄博有一個村莊姓氏古怪,據說是朱元璋的後裔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滿清政府就隨便找了個“叛亂之罪”的理由殺了朱由棷,之後抄斬衡王府。當時青州衡王家族被迫四散逃命,來不及逃走的則被變賣為奴,家產財寶“半歸禪剎,半入侯門”,富麗堂皇的的青州衡王府瞬時破敗淒涼,被夷為平地。青州府的衡王子孫四散逃亡,主要的一般逃到淄博境內的“坡莊”一帶。他們在“坡莊”聽到,“坡莊”的莊名是因為太陽落坡而得名的傳說,痛苦的預感到大明王朝就要滅亡了。即取《千字文》中“日月盈昃”一句,改朱姓為“昃”姓,昃家莊由此誕生。“昃”字本義,據《說文解字》是:“日在西方時,側也。”就是太陽西下落坡的意思。取昃為姓,既改姓避禍,又寄託了對朱明王朝的哀戀。

這就是昃家莊裡昃姓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