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1、洪承疇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洪承疇降清對明朝是具有戰略意義上的影響。

並且洪承疇對清朝也具有很大的戰略意義影響。

可以說洪承疇是對明朝全部底細優劣完全清楚的官員之一,

在洪承疇之前已經有不少明朝文臣武將投降清朝,

但他們是地方區域性質的官員,

他們的歸降給請朝帶來的也是區域性的用處,

例如,怎麼作為父母官治理當地的百姓和民生,可以從武將身上得到明軍的組織、指揮、管理訓練結構,裝備的優劣、分配等等情況。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這對清朝也很重要,但是具有戰術意義上的作用。

而洪承疇是明朝政府的中央級別的高階官員,

並且洪承疇在關內剿滅農民起義軍也是戰果累累。

崇禎四年(1631年)洪承疇任陝西三邊總督。

崇禎七年(1634年)十二月,洪承疇仍任三邊總督,但以軍功加太子太保、兵部尚書銜,總督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五省軍務。

崇禎八年(1635年),洪承疇統轄太廣,難以兼顧,於是以盧象升總理江北、河南、山陝、川湖軍務,管理關外明軍,而洪承疇專管關內兵。

崇禎十二年(1639年)十月,陝西最後一股農民起義軍李自成部在流竄途中,被洪承疇令總兵馬科、左光先領兵截擊。

李自成回師轉東,洪承疇又令曹變蛟於潼關設伏邀擊,李自成大敗,僅餘18騎走入陝南商洛山中, 明末農民起義暫時被壓制下去了。

崇禎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軍兩路南下,京師戒嚴。

兩面受敵的明朝不得不從西線把主帥洪承疇調來,與孫傳庭率軍入衛。

崇禎十二年(1639年)初,洪承疇調任薊遼總督。

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皇太極這樣看中洪承疇。

洪承疇是在基本剿滅農民起義軍的情況下,

被調撥到遼東組織軍務。

並且松錦之戰的戰敗與洪承疇關係不大。

清軍的實力本身就遠強於農民起義軍,

也比明軍強很多,

松錦之戰明朝戰敗最主要原因是明軍將領戰鬥意志的嚴重喪失,不戰自潰。

洪承疇作為明末的主要主管軍政的官員之一,

可以說取得很多重要成績,

由於洪承疇轉戰各地剿滅農民起義軍,所以非常瞭解明朝各地的實際情況,

例如,明末幾十年來的戰爭,明軍在北方作戰兵力總體作戰能力要比在南方留守兵力總體作戰能力是要強很多的。

也就是說洪承疇在關內領導剿滅農民起義軍而帶領的明軍是明軍的主力軍隊,

代表明軍的最高的戰鬥能力。

洪承疇也非常瞭解農民起義軍的情況,

這樣的人對皇太極逐鹿中原爭奪天下的理想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把洪承疇這樣的人才爭取過來,

對清朝奪取明朝天下是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

歷史事實發展也是這樣的。

洪承疇歸降清朝以後,

皇太極對洪承疇恩禮有加,資訊國事。

洪承疇曾建議清朝朝廷延承明朝的典章制度,

洪承疇向清朝建言,如果要天下太平,必須要收天下之人心,人心歸附必將天下太平。

洪承疇建議滿洲統治階層也須“習漢文,曉漢語”,瞭解漢人禮俗,淡化滿漢之間的差異。

洪承疇獻策甚多,大多被清朝信納,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國家機器。

洪承疇對清朝的行政管理設定和制度的幫助非常大。

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初九日,清朝得知李自成已攻佔北京、崇禎已經自縊,遂用洪承疇之謀,“出其不意,從薊州、密雲近京處,疾行而進”,直趨北京。

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時,洪承疇向多爾袞建議:“我兵之強,流寇可一戰而除,今宜先遣官宣佈王令,示以此行特期於滅賊,不屠人民,不焚廬舍,不諒財物之意。仍佈告各府縣,開門歸降,官則加升,軍民秋毫無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誅,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內應者,破格封賞。此要務也。”

多爾袞採納他的建議,于山海關擊敗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後,嚮明朝官民釋出出師告示,結果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款附,收到極大的政治效果。

順治帝對洪承疇十分器重,以洪承疇仕明時的原職銜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入內院佐理軍務,授秘書院大學士。

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多鐸率師攻佔南京,多爾袞下“剃頭令”激起江南人民的反抗。

危難之中,多爾袞於順治二年(1645年)閏六月忙派洪承疇取代多鐸,任命為招撫南方總督軍務大學士,敕賜便宜行事,“禁止機密”之事須與平南大將軍貝勒勒克德渾參酌施行。

洪承疇採取以撫為主、以剿為輔的策略,及一系列減輕百姓負擔、刺激經濟發展的措施,儘量避免過多的武裝衝突和流血,促使國家迅速統一和安定社會秩序。

洪承疇招撫、 舉薦大批明朝降官,請求清政府蠲免錢糧、停徵漕運稅等,緩和滿漢之間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促進形成安定局面。

洪承疇以“原官、司留任,不念舊故”為條件,用和平方式招撫寧國、徽州(今安徽黃山)、九江、南昌、袁州(今江西宜春)、南康、吉安、廣信等十三府,使這些地方免遭兵火洗劫。

順治四年(1647年),洪承疇因父喪,回鄉守制。

順治五年(1648年)四月奉召返京,再次入內院佐理機務。

攝政王多爾袞對其慰勞備至,寵信有加,一連數日召見垂詢各省應興應革之事,所有建議,無不採納。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順治八年(1651年)閏二月,洪承疇兼管都察院左都御史事,甄別諸御史為六等,有的起升,有的外轉或外調,有的降黜,得罪一批朝官。

御史張宣等彈劾洪承疇與尚書陳之遴屢集議火神廟密謀反叛,又未請旨私送其母回閩。

洪承疇辯白:火神廟集議即為甄別御史差等,非有他故;送母未先請旨,自甘服罪。

上諭:“以廟議事,不必懸揣;為親甘罪,情有可原。著仍留任,以觀後效。”

順治九年(1652年)五月,洪承疇母喪,奉旨私居持服,照常入值。

洪承疇已經被任為翰林弘文院大學士、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佐理機務,兼任《大清太宗實錄》總裁官,

由於孫可望、李定國聯合南明開始發起反撲,戰事緊張,

順治十年(1653年)五月洪承疇又被任命為又被任命為“太保兼太子太師,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吏、兵二部不得掣肘,戶部不得稽遲”,事後報聞。

此時洪承疇已61歲,臨行前,順治帝設宴餞行,賜寶馬、寶刀。

洪承疇擊敗孫可望、李定國部。

順治十六年(1659年)正月,清軍攻陷昆明,雲南平定。

臂諸行者,君等皆瞽目,今獲一引路者,吾安得不樂也。——清太宗實錄。

國初諸大政,皆定自太祖、太宗朝。世謂承疇實成之,誣矣。承疇再出經略,江南、湖廣以逮滇、黔,皆所勘定;桂王既入緬甸,不欲窮追,以是罷兵柄。——《清史稿》。

最後要說的就是清朝皇帝對洪承疇夠不夠意思?

答案是非常夠意思。

皇太極,順治、多爾袞對洪承疇可以說非常器重。

可以說是榮耀之極。

有人拿乾隆編的《貳臣傳》說事,

那就看看乾隆是怎麼評價洪承疇的: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洪承疇在明代身膺閫寄……一旦力屈俘降,歷躋顯要,律以有死無貳之義,固不能為之諱。然其後洪承疇宣力東南,頗樹勞伐……雖不克終於勝國,實能效忠於本朝。昔戰國豫讓初事範、中行,後事智伯,卒伸國士之報,後之人無不諒其心而稱其義,則於洪承疇等又何深譏焉?”———《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卷1051,乾隆四十三年二月乙卯條。

乾隆帝的意思很明確,雖然洪承疇沒能為明朝效死,但是這和戰國時豫讓的情況類似,因為明朝沒有以“國士待之”,所以洪承疇他們最終選擇效忠“以國士待我”的清朝並沒有什麼值得譏諷的,史書也沒有嘲笑豫讓啊。

乾隆是看不起嘲笑洪承疇嗎?

乾隆在乾隆五十四年六月談到了洪承疇等人列入《貳臣傳》,表示洪承疇和一般降臣不一樣,是切切實實為清朝效力的。

“若薛所蘊、張忻、嚴自明諸人。或先經從賊。復降本朝。或已經歸順。又叛從吳、耿、尚三逆。進退無據。惟知嗜利偷生。罔顧大義。不足齒於人類。此外如馮銓、龔鼎孳、金之俊等。其行跡亦與薛所蘊等相仿。皆靦顏無恥。為清論所不容。而錢謙益之流。既經臣事本朝。復敢肆行誹謗。其居心行事尤不可問。非李永芳、洪承疇諸人。歸順後曾著勞績者可比。”——《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

很明顯,乾隆把洪承疇列入《貳臣傳》只是因為他們曾經做過明朝臣子,但是在乾隆帝心目中洪承疇和李永芳和普通降臣是絕對不一樣的。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洪承疇的兒子洪士銘以太常寺正卿終,這是正四品的文官職務;

洪承疇孫子洪奕沔是輔國公凹山的女婿(郡主額駙),最高官職是襄陽鎮總兵,因病未到任;

洪承疇曾孫洪德標曾任戶部郎中兼漢軍鑲黃旗第五參領第三佐領(洪家世職);

五世孫洪哲燕歷任山東、浙江等地守備、遊擊之職,兼漢軍鑲黃旗第五參領第三佐領。

明朝末年,洪承疇、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2、祖大壽降清,對明朝有什麼影響?

以當時客觀情況來說,

祖大壽的降清對明朝的唯一影響就是意味著明朝再也沒有希望恢復遼東了。

祖大壽降清最大影響是在宣傳層面上。

因為祖大壽是祖氏家族的代表人物,象徵人物,

清朝收服了祖大壽也就是意味著祖氏家族完全歸順清朝。

也就是說,清朝徹底瓦解了明朝在遼東抵抗清朝的根基了。

清朝徹底的控制了遼東地區,

從此以後,明朝已經沒有與清朝討價還價的資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