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寧衰人歷史輕鬆讀物

日常分享中國歷史及世界歷史的趣聞解讀。

目前已有《歷史穿越假設》系列、《亂燉中國史》系列。

其實這篇是給《亂燉中國史系列-東周篇》做個先鋒。

l 大概先說一下東周的大致背景。

我們在西周篇的時候,也聊了周幽王那個調皮蛋,搞了“烽火戲諸侯”後,周平王繼位。當然也打不過西邊的外族。然後乾脆心一橫,公元前770 年在晉、秦、鄭等諸侯的護送之下東遷,歷史進入了春秋時期。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l

為啥叫春秋呢?

其實原因挺簡單,這名字是後面起的,是因為記這段歷史的史書叫《春秋》。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現存的《春秋》是魯國的歷史為線索,反映了整個周王朝的大事。也是我國曆史上唯一以一本書而命名的時代。

那麼問題來了,《春秋》何以為《春秋》為何不叫

冬夏

呢,其實也就是今天我們要聊的內容。

l

要聊這個問題,就要先說說這本史書的來歷。

公元前722年,周王朝的諸侯國魯國的史官們開始修史。魯國所流傳下來的《春秋》,其他那些二貨們天天打的你死我活,要麼沒心情寫書,要麼寫了,但打仗又打沒了。魯國是老實孩子,記載了下來,所以,“魯興春秋”。

其實當時各個諸侯國都在修史,而且扎堆的都叫春秋。孟子說:“吾見百國春秋”。不過,晉國的《春秋》,齊國的《春秋》都失傳了。魯國的《春秋》就是現在流傳下來的。

到孔子的時候,《春秋》只剩下魯國的了。孔子在此基礎上進行了一番整理,有了孔子註解,同時還給自己弟子教了一遍。所以魯國的《春秋》後世就流傳下來了,併成了四書五經之一。《春秋》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歷史。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l

這書都寫了啥?

其實魯國的《春秋》寫得很簡單,就是流水賬,反正事情也就寫個過程結果,比如:“趙盾弒其君”,“崔杼弒其君”等歷史上重要的事件只有寥寥幾個字。這可難壞了後面的史學家,你特麼好歹寫個前因後果啊?

不過是以年月日、事件的形式記錄歷史,全書就一萬多字,採用分條記錄,故稱之為編年體史書。

不過,看到這裡寧衰人忍不住想插一句,一直很好奇一件事情,所謂:關羽燈下讀春秋,不到一萬字,而且還是流水賬本,關二爺讀了一輩子,這二爺是多寂寞一個人?細思極恐啊!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這《春秋》跟《史記》之後的紀傳體史書都不一樣。沒有說明事件發生的原因,也沒有過程,只是一個極其簡單的結果,基本上的內容就是:幾月幾日某某被人幹掉了,幾月幾日張三跟李四吵架了。所以後世的歷史學家其實考證起來難度很大。

當然,考證這事是歷史學家的事情,咱們也就是個蹲坑讀物,就不深究了。

主要還是聊聊為啥叫春秋,不叫冬夏的問題。

l

為啥叫《春秋》不叫冬夏?

其實這是從歷史問題又變成了一個科學問題,說起來也很簡單。

早起人們對季節變化研究的並不透徹,周朝的時候農業科學也是起步階段。人們對季節的瞭解只有春、秋兩季, 而不是“春、夏、秋、冬”四季,四季是後來才細化的概念。那時候人們都是鋼鐵直男,而且曆法不是很健全,最初連“年”的概念都沒有,大家只知道收穫和播種的季節,只有植物草木榮枯的概念。

因此無論農業,畜牧業,遊牧民族把草木的榮枯定為一個規律性時間週期, 而農業民族的一播一收就是一個週期。

最早說“年”這個概念在《說文·禾部》中:“年, 榖熟也。從禾於聲。”所以古代年的本義就是農作物從播種到成熟。

所以,這個問題也就簡單了,古代社會的兄弟們只知道春、秋兩季。春秋二字也就代表了時間的流逝,隨著後來自然科學的發展,才慢慢的細分出冬夏季節。一年兩季才變成一年四季。

所以《春秋》之所以叫《春秋》而非“夏冬”,嚴格意義上說是知識面不夠才叫這個名字。 “春秋”其實“年”的代稱

春秋這兩字,在很多先秦文獻中隨處可見。

其實《春秋》這本史書,要按當時的意思理解,翻譯成白話就應該是《XX年-XX年日記》

所以這就是《春秋》這史書的來歷!

l

大概說一下春秋時代的概況。

春秋時期開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東遷東周開始的一年,止於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戰國前夕,總共295年。一說止於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滅智氏,一說止於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晉戰國開始。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據史書記載,春秋二百二十四年間,有三十六名君主被臣下或敵國殺之,五十二個諸侯國被滅。有大小戰事四百八十多次,諸侯的朝聘和盟會四百五十餘次。總之這個時期就是個一個字:“亂”。

基本過程就是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爭什麼呢?就是爭老大位置,號稱要爭霸天下,後來也就搞出來一個史稱“春秋五霸”的五位大佬。

基本到春秋中期,大家打累了,過了一段比較和平的時期,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除了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打個不停。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然後這些諸侯國不太打仗了,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政變開始變成主流活動。

《春秋》為啥不叫“冬夏"?關二爺到底看的是什麼?

最重要的是, 春秋戰國是中國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實現了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歷史轉型。在春秋這個轉型期,儘管夏商周以來的傳統觀念仍在人們心中起著巨大的作用,普遍地發生著影響。周天子及其諸侯政治權威的動搖與衰落,學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隨之而出現的學術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間等社會方方面面的變化,又引起了人們思想觀念的某種改變,這些變化正是春秋時期思想文化轉型得以實現的歷史條件。因此“諸子百家”的產生,也是必然。

春秋這個時代的戰爭、事件也代表了很多華夏文明禮儀、習慣、制度的基石,思想的百花齊鳴也是我們華夏民族成為屹立世界的文明起點。因此下篇將詳細的去聊一聊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

參考文獻

孔子,《春秋》,中華書局,

1999

百度百科,《春秋》

【如廁小品,歷史趣聞】

【關注寧衰人,扯淡不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