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光武帝劉秀後裔世系——劉氏文化

漢光武帝劉秀宗派譜序,這一派是長沙王劉發的後裔,人數眾多,後又分為南北兩個支派:南派為留居長沙國者,如今日的江西、湖北、湖南地區;北派舂陵節侯劉買一支,則發展成為東漢帝系正統,即光武帝劉秀傳下,演變為東漢皇族。

八十三世祖 劉 秀(南頓令劉欽三子),字文叔,光武皇帝。皇后陰氏、郭氏,許美人等。

南陽蔡陽(湖北棗陽西南)人,生於漢哀帝建平元年乙卯(公元前6年)十二月甲子日子時,有譜載:劉秀出生時,赤光映室,是年一禾九穗。自幼好讀書,有志向,又能刻苦耐勞。他年輕時多歷磨難,少時在鄉間耕讀,八歲喪父,由叔父劉良撫養。劉秀十三歲時,西漢被王莽篡奪。二十歲時,他到長安入太學。太學畢業後回到南陽,不久因受牽連逃到新野(河南新野),曾一度被捕入獄,出獄後仍回南陽故鄉,繼續過耕田種地讀書交友的生活。王莽地皇三年壬午(公元22年)十月,劉秀與兄劉縯組織一支“舂陵兵”,參加綠林軍起義反“新”,劉玄為帝時,曾任太常偏將軍,在昆陽一役中,劉秀以非凡的軍事才能,一舉消滅了王莽的軍隊主力,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一次以少勝多的優秀戰爭範例(昆陽大捷),為新朝的滅亡奠定了基礎,劉秀從此聲威大震。

其兄劉縯被劉玄藉故殺害後,劉秀自知力量不足,還敵不過劉玄,忍辱負重,委曲求全,更始三年乙酉(公元25年)六月已未,劉秀在鎬(河北柏鄉縣)正式即位稱帝,國號“漢”,改年號為“建武”,定都洛陽,恢復了劉姓漢家天下。劉秀是一位瞭解民間疾苦、體察下情、寬宏大量、厲行節約、聽從諫言、勤於政事的聖明賢君。他勵精圖治,建武之世,使劉氏漢家天下得以完全恢復發展和中興。史稱“建武之治”,為後來的“明章之治”及將近二百年的東漢王朝統治打下基礎,建武中興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劉秀在洛陽病逝,在位三十三年,享壽六十三歲,葬於原陵,原陵,後漢世祖陵,在河南孟津縣西,《帝王世紀》在臨平亭南,西望平陰,東南去洛陽二十五里。廟號世祖,尊諡光武皇帝。生十一子:l劉強、2劉輔、3劉英、4劉莊、5劉康、6劉蒼、7劉延、8劉荊、9劉衡、10劉焉、11劉京。

劉秀(古代名人錄)劉秀[東漢](前六至五七)世祖光武皇帝,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高祖九世孫,出自景帝,建武元年(二五)即位。手賜萬國者,皆一札十行,細書成文。卒年六十三。《後漢書本紀、蔡希綜法書論》八十四世祖 劉 強(光武帝劉秀長子),初為皇太子,東海恭王。

東漢南陽蔡陽人,生於光武帝建武元年乙酉(公元25年),劉強系劉秀的嫡長子,建武二年丙戌(公元26年)立為皇太子,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劉強生母郭皇后被廢,十五歲的劉強深為不安,便多次向劉秀懇求讓他做一個藩王。劉強在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年)六月戊申日,由皇太子改封為東海王,並於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離京,到東海就任東海藩王。劉強的東海王國成為東漢時期最大的藩國,東海王國定都於原西漢魯藩國故都魯縣(山東曲卑縣東古城)。明帝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劉強病逝,在位十八年,壽三十四歲,諡為東海恭王。東海王族後裔,主要分佈在山東地區,並繁衍成六朝隋唐時期劉氏二十六大郡之一的東海劉氏。生子:劉政,(餘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政(東海恭王劉強之子),東海王。

劉強死後,由長子劉政繼承東海王位。劉政在位四十四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劉肅。生子:劉肅,(餘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肅(東海王劉政之子),東海頃王。

繼嗣東海王位,諡為東海頃王。生子:1 劉臻、2 劉嘉,(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臻(東海頃王劉肅長子),東海孝王。

順帝永建元年丙寅(公元126年)繼嗣東海王位,有孝行,性敦厚,常分租秩賑給諸父昆弟。桓帝永壽二年丙申(公元156年)去世,諡為東海孝王,生子:劉祇,(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祇(東海孝王劉臻之子),東海懿王。

繼嗣東海王位,諡為東海懿王。生子:l劉羨、2劉琬,(餘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羨(東海懿王劉祗長子),東海王。

於建安五年庚辰(公元200年)繼嗣東海王位(第七代),在位二十年,至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后,被貶為崇德侯。東海王國至此與東漢王朝一同滅亡。後裔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琬(東海懿王劉祗次子),洛陽侯,平原相。

漢獻帝時被封為洛陽侯,官任平原相。後裔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嘉(東海頃王劉肅次子),

生子:劉舒,(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舒(劉嘉之子),

生子:劉虞,(餘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虞(劉舒之子),字伯安,幽州牧,襄賁侯,大司馬。

東海郯(山東都城縣)人,因遭世亂,又與當時皇帝疏遠,雖為宗室,也被淪為庶民。劉虞年輕時在都縣任戶曹小官,後累升至幽州剌史、甘陵相。劉虞為官清廉、公正、仁和,深得民心.政績顯著,因此,漢靈帝時歷升尚書令、光祿勳、宗正等高職。靈帝末年,以宗正復任幽州牧,因平定少數民族烏丸人丘力居叛亂有功,被升為太尉要職,並受封為襄賁侯。董卓至洛陽時,劉虞又升為大司馬,位居三公,貴極人臣,成為東漢宗室中最著名和最優秀的人物。董卓專權時,獻帝想擺脫董卓的控制,派劉虞之子劉和傳信給在幽州的劉虞,劉虞在統兵迎接漢獻帝時,與公孫瓚發生衝突,被公孫瓚打敗,並被俘虜,獻帝初平四年癸酉(公元193年)劉虞被公孫瓚殺害於薊(北京市),此後,劉虞家族情況不明。生子:劉和,(餘未詳)。

九十世祖 劉 和(大司馬劉虞之子),侍中。

漢獻帝時,官任侍中,當時隨漢獻帝西遷長安,獻帝想擺脫董卓的控制,派劉和給其父劉虞送信,要幽州牧劉虞派兵迎駕,兵在半路遇公孫瓚,父劉虞戰敗被俘並被殺害,劉和與父舊部合力攻打公孫瓚,迫使公孫瓚自殺,報了殺父之仇。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輔(光武帝劉秀次子),中山王,沛獻王。

東漢南陽蔡陽人,光武帝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劉輔受封為馮翊公,兩年後被封為中山王,兼食常山郡;建武二十年甲辰(公元44年)又改封為沛王,都相縣(安徽濉溪縣西北),史稱沛獻王。劉輔先居洛陽京城,直到建武二十八年壬子(公元52年)才到相縣就國。劉輔在京城時,與各位王子“競脩名譽,爭禮四方賓客”,手下有一大批幕僚、遊俠之士,後因更始帝的兒子劉鯉與劉輔友善,藉助劉輔手下的遊俠把他的殺父仇人劉恭刺殺了,劉輔受到牽連,被捕入獄,受審三天後才被放出來,劉輔經此教訓,從此不與外界遊俠交往,變成一個矜嚴守法、謹儉守節、好學知書的一代賢王。劉輔對經學研究有極深的造詣,是漢初著名的學者。他對《京房易傳》、《孝經》、《論語》和圖讖都有研究,曾撰著有《五經論》,當時被人們稱為《沛王通論》,劉輔在位四十六年,於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去世,諡為沛獻王。沛藩王族的後裔,主要分佈在安徽、江蘇一帶,並形成後世的劉氏望族——沛國郡劉氏。生子:劉定,(餘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定(沛獻王劉輔之子),沛釐王。

嗣沛王王位,史稱沛釐王。生子:劉正,(餘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正(沛釐王劉定之子),沛節王。

嗣沛王王位,諡為沛節王。生子:劉廣,(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廣(沛節王劉正之子),沛孝王。

嗣沛王王位,諡為沛孝王。生子:劉榮,(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榮(沛孝王。劉廣之子),沛幽王。

嗣沛王王位.諡為沛幽王。生子:劉琮.(餘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琮(沛幽王劉榮之子),沛王。

嗣沛王王位。生子:劉曜,(餘未詳)。

九十世祖 劉 曜(沛王劉琮之子),沛恭王。

嗣沛王王位,諡為沛恭王。生子:劉契,(餘未詳)。

九十一世祖 劉 契(沛恭王劉曜之子),沛王,崇德侯。

劉契繼位時,已是東漢末年,不久,曹丕廢漢自立為帝,沛王劉契被貶為崇德侯。沛藩王國至此與東漢王朝一同滅亡。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英(光武帝劉秀三子),楚王。

許美人所生,建武十五年已亥(公元39年)封為楚公,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晉升為楚王,由於許美人得不到光武帝的寵幸,封國最少,直到建武三十年甲寅(公元54年),光武帝又將臨淮的慮、須昌兩縣加封楚國,明帝永平十三年庚午(公元70年)明帝廢去劉英爵位,將其流放到邊遠之地丹陽郡的涇縣(安徽縣東南部),明帝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劉英自殺死亡,在位三十三年,葬于丹陽的涇縣。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莊(光武帝劉秀四子),初封東海王,孝明皇帝,原名劉陽,更名劉莊,皇后馬氏、妃嬪賈氏、陰氏、王氏、盧氏等。

生於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三月已酉日,初封東海王,後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戊戌日繼皇帝位,劉莊自幼聰明異常,勤學好讀書,天賦很高,十歲就能讀懂《春秋》,後又精通《尚書》等儒學經典。他即位後,繼承併發揚了劉秀的中興大業,與民休息,刑理治國,法令分明,整肅吏治,嚴懲不法官吏,堅持后妃外戚不準參政的政策,減輕賦稅,鼓勵農桑,興修水利,執行民族團結政策,很少用兵,設定西域都護,重視教育,還重視佛教,建立中國第一個佛寺——白馬寺,明帝時期,吏得其人,民樂其業,遠近畏服,戶口增強,天下安定,百姓殷富,繁榮昌盛。永平十八年乙亥(公元75年)八月壬子日,明帝去世,在位十九年,壽四十八歲,葬於顯節陵西北,顯節陵,漢明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帝王世紀》在富壽亭西,北去洛陽三十七里。唐號顯宗,尊諡孝明皇帝。生九子:1劉建、2劉羨、3劉恭、4劉黨(一作劉泰)、5劉炟、6劉衍、7劉暢、8劉昞、9劉長。

劉莊(古代名人錄)劉莊[東漢](二八至七五)明帝。光武第四子。建元永平,在位十八年。廟號世祖。雅好圖畫,別立畫室,又創立鴻都學,以積奇藝。詔博洽之士班固、賈逵取諸經史事,命止方畫工圖畫,謂之畫贊。卒年四十八。《後漢書本紀、畫史會要》

八十五世祖 劉 建(孝明帝劉莊長子),千乘王。

封千乘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羨(孝明帝劉莊次子),廣平王,西平王、陳敬王。

初封廣平王,後改封西平王、陳王,博涉經書,有威嚴,與諸儒講論於白虎殿,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去世,諡為陳敬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恭(孝明帝劉莊三子),賜號靈壽王,鉅鹿王,彭城靖王。

賜號靈壽王,封鉅鹿王,章帝末徙封彭城王,敦厚威重,舉動有節度。安帝元初四年丁已(公元117年)去世,諡為彭城靖王。生子:劉酺,(餘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酺(彭城靖王劉恭之子),

劉酺侮慢兄弟之妾,為父閉馬廄中,逃亡又被追回數責,安帝元初三年丙辰(公元116年)自殺。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黨(一作劉泰)(孝明帝劉莊四子),賜號重熹王,樂成靖王(東城靖王)。

明帝永平九年丙寅(公元66年)賜號重熹王,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徙封為樂成王(一作東城王),性急刻不遵法度,以縊殺內侍三人為國相所奏,詔削二縣,和帝永元八年丙申(公元96年)去世,在位二十五年,諡為樂成靖王(一作東城靖王)。後裔未詳。

劉黨(古代名人錄)劉黨[東漢](五八至?)樂成靖王,明帝子。永平四年(六一)賜號重熹王,十五年(七二)對樂成王。聰慧善史書,喜正文字,與肅宗同年,尤相親重。《後漢書·孝明八王傳》

八十五世祖 劉 炟(孝明帝劉莊五子),孝章皇帝,皇后竇氏,妃嬪大、小宋貴人,梁貴人、申貴人等。

生於武帝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丁已日,嗣繼皇帝位,劉炟為人仁厚寬容,好儒學,即位後,勵精圖治,重視農業生產,提出“王者八政,以食為本”,並親耕農田以示鼓勵,平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鼓勵墾荒,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刪簡殘酷刑律五十餘條,實行“仁政”、“寬政”。將儒學系統化、神學化,章帝尤其善草書,後世流傳的“章草”,據說就是由於章帝愛好而形成的一種書體。歷史上將明帝和章帝的盛世。合稱為“明章之治”章帝末年犯了一個最大的也是致命的錯誤,就是對外戚過於寬容,他一改光武帝和明帝嚴格禁止外戚和宦官參預朝政的政策,寵愛皇后竇氏,重用外戚,又優待宦官,使外戚和宦官這兩股腐朽勢力從此登上東漢王朝的政治舞臺,引起了宮廷內部的鬥爭,東漢王朝的開明政治從此結束,轉而進入腐敗和黑暗,漢家天下也從此由盛世走向衰退。章帝於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正月壬辰日去世,在位十四年,壽三十二歲,葬於敬陵,敬陵,後漢章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七十八里。廟號肅宗,尊諡孝章皇帝。生八子:1劉伉、2劉全、3劉慶、4劉肇、5劉壽、6劉開、7劉淑、8劉萬歲。

劉烜([東漢]古代名人錄)劉烜[東漢](五八至八八)肅宗孝章皇帝,顯宗第五子。少寬谷,好儒術。舊得章草本漢章帝書,淳化官帖有“海鹹河淡”,其書為後世章草宗。卒年三十一。《後漢書本紀、法書要錄》

八十六世祖 劉 伉(孝章帝劉炟長子),千乘貞王。

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封為千乘王,和帝劉肇即位後,對長兄劉伉甚為尊敬和禮貌。和帝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去世,諡為千乘貞王。生子:劉寵。(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寵(千乘貞王劉伉之子),樂安王。

封樂安王。生子:劉鴻。(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鴻(樂安王劉寵之子),勃海王。妣陳氏。

封勃海王。生子:劉纘,(餘未詳)。後蠡吾侯劉翼之子劉悝過繼承嗣。

八十九世祖 劉 纘(勃海王劉鴻之子),孝質皇帝,

生於永和三年戊寅(公元138年)正月甲子日,衝帝死後,梁太后為了長期掌權,於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正月丁巳日,擁立劉纘為帝(漢質帝),質帝即位後,朝政仍由梁氏家族把持,劉纘即位時雖不懂事,但這位少年皇帝卻天性聰明伶俐,對梁冀的專橫跋扈極為不滿,某日上朝時,小皇帝竟當著滿朝文武大臣,指著梁冀說:“此跋扈將軍也”。梁冀大為惱怒,擔心質帝成年後難以控制,就於本初元年丙戌(公元146年)閏六月甲申日,將漢質帝劉纘毒死。質帝在位才一年多,年僅九歲,葬於靜陵,靜陵,漢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六十三里。諡為孝質皇帝。無子嗣後。

八十六世祖 劉 全(孝章帝劉炟次子),平春王。

封平春王。後裔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慶(孝章帝劉炟三子),清河孝王。妣左娥等。

生於章帝建初三年戊寅(公元78年),建初四年已卯(公元79年)劉慶一歲時立為太子,建初七年壬午(公元82年)因母宋貴人失寵而被廢,貶立為清河王。安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劉慶去世,壽二十九歲,葬於廣丘。諡為清河孝王。後安帝追尊為孝德皇,尊劉慶廣丘之陵曰甘陵,甘陵縣,漢置厝縣,後漢安帝以孝德皇后葬於厝,故曰甘陵,移清河國治此,故城在今山東清平縣南或雲在河北清河縣東南,晉改曰清河縣東南,晉改曰清河。廟曰昭廟,置令、丞,設兵車周衛,比章陵。生子:1劉祜、2(名未詳,嗣封清河王),(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祜(清河孝王劉慶長子),孝安皇帝,皇后閻氏,李貴人等。

生於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七月庚子日,左娥生,耿妃撫養,生時數有神光照室,赤蛇盤於床第。殤帝死後,鄧太后立年僅十三歲的劉祜為帝(漢安帝),自己則繼續臨朝聽政.鄧騭仍為輔政大臣,朝政仍由外戚鄧氏把持,直到建光元年辛酉(公元121年)鄧太后去世,他才親理朝政,劉祜親政後,聯合部分宦官和新的外戚,排斥、殺逐鄧氏家族,鄧騭等七人被殺,鄧氏家族外戚擅權干政局面至此結束。但安帝大量啟用宦官和新的外戚,政局未能改觀。朝政腐敗,社會黑暗,奸臣當道,賢良遭難。史稱安帝之世,全國多地震,水旱蝗災頻繁不斷,內外交困,社會危機日益加深,劉氏東漢王朝更進一步衰落。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三月丁卯日,劉祜病逝於南巡途中,在位二十年,壽三十二歲,葬於恭陵,恭陵,後漢安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北。廟號恭宗,尊諡孝安皇帝。皇后閻氏無子,李貴人為安帝生了獨子劉保。

八十八世祖 劉 保(劉祜之子),孝順皇帝,皇后梁氏,虞貴人、盧氏、何氏等。

生於元初二年乙卯(公元115年)十一月甲子日,安帝之獨子,初立為太子,因是李貴人所生,後被閻後誣告年僅十歲的劉保謀反,逼迫安帝貶太子為濟陽王,安帝死後,中常侍孫程等十九個宦官在宮中政變,一舉消滅了閻氏勢力,逼太后交出傳國玉璽,迎立濟陽王劉保為帝,劉保便於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十一月丁巳日繼位稱帝。即位後,為了報答大恩,劉保將十九個宦官封侯,致使宦官的權力空前膨脹,劉氏東漢朝政又由外戚轉為宦官擅 權。朝政更加腐敗,時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的民謠,即譏剌時弊之作。建康元年甲申(公元144年)八月庚午日,劉保病逝,在位二十年,壽三十歲,葬於憲陵,寭陵,後漢順帝陵,在今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五里。廟號敬宗,尊諡孝順皇帝。順帝皇后梁氏無子,獨虞貴人生一子名叫劉炳。

八十九世祖 劉 炳(孝順帝劉保之子),孝衝皇帝。

生於漢安二年癸未(公元143年)九月丁亥目,順帝死後,年僅二歲的劉炳被梁太后擁立為帝(漢衝帝),由梁太后臨朝聽政,太后兄梁冀掌管朝政。劉炳於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正月戊戌日夭折,在位五個月,年僅三歲,葬於懷陵,懷陵,漢衝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北二十五里。諡為孝衝皇帝。

八十七世祖 劉(名未詳)(清河孝王劉慶次子),清河王。

嗣封清河王。生子:劉蒜,(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蒜(劉(名未詳)之子,章帝曾孫),清河王。

順帝末嗣清河王,衝帝卒,被徵至京,將議繼帝位。梁冀與太后立質帝,乃罷歸國。桓帝時劉文、劉鮪謀共立蒜,事覺,貶為尉氏侯。徙桂陽,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自殺。後裔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肇(孝章帝劉炟四子),孝和皇帝,字始.妣陰氏(皇后)、妃鄧氏、綏氏、周氏、馮氏等。

生於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二月癸亥日,章帝去世後,劉肇繼位(漢和帝),和帝期間,東漢王朝一直處在外戚與宦官兩大集團的長期傾軋和互相廝殺之中不能自拔,越陷越深,最後終於因此導致滅亡。和帝早年生了十多個兒子,都相繼夭折,他懷疑皇子們是被人謀害,後來便將所生兒子藏匿於民間撫養,以防兒子們被宦官和權臣謀害,和帝於元興元年乙巳(公元105年)去世,在位十八年,壽二十七歲,葬於慎陵,慎陵,後漢和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六十里。尊諡孝和皇帝。和帝去世後,鄧太后便將和帝僅存的兩個兒子從民間接回宮中。長子劉勝,因當時身患疾病,所以鄧太后改封為平原王,另立出生才一百多天的劉隆為帝(漢殤帝)。

八十七世祖 劉 勝(孝和帝劉肇長子),平原懷王。

少有痼疾,殤帝延平丙午(公元106年)封為平原王,安帝永初七年癸丑(公元113年)去世,諡為平原懷王。後裔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隆(孝和帝劉肇次子),孝殤皇帝。

生於元興元年乙巳(公元105年)八月癸卯日,和帝去世後,鄧太后將出生才一百多天的劉隆立為皇帝(漢殤帝),劉隆即位後,由鄧太后臨朝聽政,鄧太后的哥哥鄧騭任車騎將軍,執掌軍政大權,從此,劉氏東漢王朝又開始由外戚鄧氏家族把持。殤帝劉隆在位僅八個月,於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八月辛亥日夭折,年僅二歲,成為中國歷史上年齡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葬子康陵(在慎陵瑩中庚地),康陵,後漢殤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六十里。諡為孝殤皇帝。

八十六世祖 劉 壽(孝章帝劉炟五子),濟北王。

封濟北王。生子:劉懿,(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懿(濟北王劉壽之子),東漢前少帝。

生於安帝元初二年乙卯(公元115年),初封北鄉侯,安帝死後,閻姬與其兄閻顯害怕京師大臣們擁立在京的劉保,便秘不發喪,只說皇帝病重,四天後才扶安帝之屍回宮發喪,自己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任命哥哥閻顯為車騎將軍,儀同三司,掌握軍政大權,太后為了閻氏家族長期把持朝政,便決定擁立年幼不懂事的劉懿為帝(東漢前少帝)。劉懿在位僅七個月,於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十月二十七日辛亥病死,年僅十一歲。無子嗣後。

八十六世祖 劉 開(孝章帝劉炟六子),河間孝王。

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年)封為河閒王(河間王),殤帝延平元年丙午(公元106年)就國,遵奉法度,吏人敬之,順帝陽嘉元年壬申(公元132年)去世,諡為河間孝王。生子:1劉翼、2劉淑,(餘未詳)。

傳下十二代孫:劉通,為河問樂城尉氏劉氏開基祖,(參閱《河南河間尉氏劉氏部份譜序》)。

八十七世祖 劉 翼(河間孝王劉開長子),蠡吾侯。妣郾氏,名明,

封蠡吾侯。生子:l劉志、2劉悝(劉悝過繼劉鴻為子,嗣爵勃海王位),(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志(蠡吾侯劉翼長子),孝桓皇帝,皇后竇氏、鄧氏,繼後鄧氏、梁氏及妃田氏、聖氏等,

生於陽嘉元年壬申(公元132年)八月庚子日,質帝死後,梁太后擁立年僅十五歲的劉志為帝(漢桓帝),梁太后繼續臨朝聽政,大將軍梁冀仍舊掌握朝政大權,和平元年庚寅(公元150年)梁太后病死,桓帝正式親政,大權仍由梁冀把持。延熹二年己亥(公元159年)八月,忍無可忍的桓帝與宦官單超等五人合謀,發動御林軍一千多人包圍梁府.一舉消滅了梁氏集團,梁冀夫婦被逼自殺,梁家被抄,家產被沒收多達三十多億,外戚梁氏數十年的專政從此結束。桓帝依靠宦官消滅梁氏,為了報恩,上臺後封單超等五個宦官為侯,史稱“宦官五侯”,東漢政權又從外戚轉到宦官手中。劉志平庸無能,又不聽忠良之言,結果受制於宦官,毫無建樹作為。永康元年丁未(公元167年)十二月丁丑日,劉志去世,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六歲.葬於宣陵,宣陵,漢桓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南六十里。尊諡孝桓皇帝。桓帝皇后竇氏和其他眾多妃嬪都沒有為他生下一個兒子。無子嗣後。

八十八世祖 劉 悝(蠡吾侯劉翼次子),瘻陶王,勃海王。

原系蠡吾侯劉翼之子,桓帝建和元年丁亥(公元147年)過繼承勃海王劉鴻嗣.襲爵勃海王(勃海國即河北南皮縣)。桓帝延熹八年乙巳(公元165年),因劉悝素行險僻,多僭傲不法,史弼上書有司請廢之,桓帝詔書貶為瘻陶王,桓帝臨去世前,遺詔復劉悝勃海王,後被宦官中常侍王甫誣奏劉悝有奸,靈帝詔書收捕劉悝,靈帝熹平元年壬子(公元172年)劉悝自殺,在位二十五年。後裔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淑(河間孝王劉開次子),解瀆亭侯。

受封解瀆亭侯,孫劉宏立為靈帝時,追尊為孝元皇帝。生子:劉萇,(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萇(解瀆亭侯劉淑之子),妣董氏,解瀆亭侯。

襲封解瀆亭侯,子劉宏立為靈帝時,追尊為孝仁皇帝。生子:劉宏,(餘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宏(解瀆亭侯劉萇之子),孝靈皇帝。皇后宋氏、何氏、竇氏,妃嬪王氏等。

生於永壽二年丙申(公元156年)八月庚午日,桓帝死後,竇太后於建寧元年戊申(公元168年)正月庚子日,擁立劉宏為帝(漢靈帝)。靈帝即位時,東漢王朝己百孔千瘡,危機四伏,處於風雨飄搖之中,當時竇太后臨朝聽政,欲振興劉氏天下,挽大廈於將傾,遂任太傅陳蕃主持朝政,重新徵用李膺等天下名賢參與政事,並準備消滅宦官腐朽勢力,不料宦官先發制人,於建寧二年己酉(公元169年)劫持漢靈帝和竇太后,奪取璽綬,誅殺陳蓍和竇武、李膺等,這便是歷史上的第二次“黨錮之禍”,至此,賢能忠義進步勢力遭到徹底打擊.靈帝昏庸無恥,宦官橫行無道,奸佞小人得志,政府橫徵暴斂,豪強欺壓百姓,導致國家府庫空虛,民窮財盡,民怨沸騰,社會矛盾激化,終於引發黃巾軍大起義,劉氏王朝危在旦夕.中平六年己巳(公元189年)四月丙辰日,靈帝病死於洛陽宮中,在位二十二年,壽三十四歲,葬於文陵(河南洛陽市東北),文陵,漢靈帝陵,在河南洛陽縣東北十里。尊諡孝靈皇帝。靈帝皇后何氏、妃嬪王氏等,本生有多個兒子,但大多夭折。僅留有二子:長子劉辮、次子劉協。

劉宏(古代名人錄)劉宏[公元一五六年至一八九年]劉宏是漢章帝劉炟的玄孫。生於桓帝永壽二年,卒於中平六年,竇太后與諸臣議定,迎宏為帝。宦者曹節等殺陳蕃、竇武,遷太后於南宮,宏封節等六人為列候。復治黨案,殺李膺等百餘人,海內義士無一倖免。宏作文學,置鴻都門學生,然皆市井小人,士君子恥與為列。宏每笑桓帝不能作家,無私財,乃開邸舍西園賣官。又作店肆於後宮,使諸宮女販賣,宏最著商人服和她們作樂。又築裸遊館,四周繞水,中植夜舒荷,蓮大如蓋,長一丈,其葉夜開畫卷。宮女靚妝解上衣,或全裸浴於其中,以為嬉樂。中平初,(公元一八四年)黃巾賊起,旬月之間,天下響應。在位二十二年,卒,諡靈帝。宏亦善作詩,他的《招商歌》,今尚存《古文苑》中。

劉弘(古代名人錄)劉弘二、[東漢](一五六至一八九)孝靈皇帝,肅宗玄孫。好學。自造羲皇篇五十章,因引諸生能為文賦者,諸為尺牘及工書鳥篆者,皆加引召,遂至數十人。卒年三十四。《後漢書本紀及蔡邕傳》

九十世祖 劉 辨(孝靈帝劉宏長子),東漢後少帝,妣唐妃。

生於熹平二年癸丑(公元173年),中平六年己已(公元189年)四月靈帝死後,何皇后擁立年僅十七歲的親生兒子劉辯為帝,即位後,由何太后臨朝聽政,舅父大將軍何進執掌朝政大權,當時,天下已經大亂,群雄競起,而朝廷內部的流血鬥爭又一次爆發,何進等宦官被殺,諸侯袁紹、袁術、董卓等軍隊湧入京城,光熹元年己巳(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廢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貶封劉辯為弘農王。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正月,董卓派李儒將劉辯毒死,劉辯在位六個月,壽僅十八歲,葬於洛陽城外。稱為東漢後少帝。無子嗣後。

九十世祖 劉 協(孝靈帝劉宏次子),孝獻皇帝,字伯和,皇后曹氏,妃嬪等。

生於光和四年辛酉(公元181年)六月戊子日,初封陳留王,光熹元年己巳(公元189年)九月,董卓廢少帝后,擁立劉協為帝。朝政由董卓把持,董卓進入洛陽後,殺死少帝生母何太后,又免了司空劉弘,自任司空,執掌軍政大權,然後挾天子以令諸侯,橫行天下。引起群雄競起,軍閥割腒,互相廝殺混戰的局面。董卓被誅後,鎮東將軍曹操這位野心很大的一代奸雄,看中了劉協這個傀儡皇帝,勸劉協遷都許昌,把劉協控制在自己的地盤中,獻帝又成為曹操的傀儡。延康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曹操死後,其子曹丕於十月乙卯日自立為皇帝,廢漢獻帝為山陽公,劉協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在河南修武縣東北),魏青龍二年甲寅(公元234年)三月庚寅日,漢獻帝劉協病死,在帝位三十一年,享壽五十四歲,葬於禪陵(河南修武縣北小鳳村),尊諡孝獻皇帝。生五子:l劉馮、2劉熙、3劉懿、4劉邈、5劉敦。

九十一世祖 劉 馮(孝獻帝劉協長子),

早卒,生一子:劉康,(餘未詳)。

九十二世祖 劉 康(劉馮之子),山陽公。

魏受禪後,繼為山陽公。生子:劉瑾,(餘未詳)。

九十三世祖 劉 瑾(劉康之子),山陽公。

繼為山陽公。生二子:1劉秋、2劉阿知(一作阿智)。

九十四世祖 劉 秋(劉瑾長子),山陽公。

繼為山陽公,西晉永嘉(公元307年——312年)大亂,遇難四處逃散。後裔未詳。

九十四世祖 劉阿知(一作阿智)(劉瑾次子),又稱阿知使主,“東漢使主”,

劉阿知於晉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九月朔日,為避晉亂,率其子劉都賀、劉濤子、劉潔子、族人劉國鼎、劉鶴明等男女2040人,離開中國國土,從帶方郡(今朝鮮,原為漢土)飄洋過海,幾經艱難,東渡日本,於日本應神天皇二十九年九月五日到達日本,被神應天皇賜姓為“東漢使主”,定居於太和國高市郡檜前村。在今天日本的奈良縣檜前村和岡山縣倉敷市妙見山頂,現在都有“阿知宮”,是後人祭祀阿知王的場所。後又賜姓為“坂上”、高橋”、“大藏”,於公元1131年定居於原田,被朱雀天皇賜姓為“原田”,阿知就是這些家族的祖先。阿知的後裔在日本繁衍蓉盛,請參看日本的有關書籍記載。

九十一世祖 劉 熙(孝獻帝劉協次子),濟陰王。

封濟陰王。後裔未詳。

九十一世祖 劉 懿(孝獻帝劉協三子),山陽王。

封山陽王。後裔未詳。

九十一世祖 劉 邈(孝獻帝劉協四子),濟北王。

封濟北王。後裔未詳。

九十一世祖 劉 敦(孝獻帝劉協五子),東海王。

封東海王。後裔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淑(孝章帝劉炟七子),城陽懷王。

封城陽王,和帝永元六年甲午(公元94年)去世,諡為城陽懷王。後裔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萬歲(孝章帝劉炟八子),廣宗王。

封廣宗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衍(孝明帝劉莊六子),下邳惠王。

封下邳王.有容貌,章帝即位,常在左右,安帝延光四年乙丑(公元125年)去世,諡為下邳惠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暢(孝明帝劉莊七子),汝南王,梁節王。

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為汝南王,章帝建初四年己卯(公元79年)徙封為梁王,自少驕貴,不遵法度,信占卜,妄信神言己當為天子,心喜,和帝永元五年癸巳(公元93年),豫州刺史梁相舉奏暢不道,削成武、單父二縣,暢懼,上疏謝,得自全,和帝永元十五年癸卯(公元103年)去世,諡為梁節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昞(孝明帝劉莊八子),常山王,淮陽頃王。

初封常山王,後徙封淮陽王,章帝章和元年丁亥(公元87年)去世,諡為淮陽頃王。後裔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 長(孝明帝劉莊九子),濟陰悼王。

明帝永平十五年壬申(公元72年)封為濟陰王(一作濟陽王),章帝時,以東郡之離孤、陳留之長垣益濟陰國。章帝元和元年甲申(公元84年)去世,諡為濟陰悼王。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康(光武帝劉秀五子),濟南安王。

封濟南王,不遵法度,交通賓客,謀議不軌,削五縣。又奢侈恣欲,遊觀無節,和帝永元十一年己亥(公元99年)去世,諡為濟南安王。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蒼(光武帝劉秀六子),東平公,東平憲王。

東平王族的開基始祖劉蒼,是漢明帝劉莊的同母弟弟、光武帝劉秀和陰麗華皇后所生的第二個兒子(總排行第六)。建武十五年己亥(公元39年),受封為東平公,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晉封為東平王,定都無鹽(山東東平縣東),永平五年壬戌(公元62年)正式就國,遂從洛陽徙居無鹽,開東平藩王一族。在光武帝劉秀的十個藩王中.東平憲王劉蒼是最優秀傑出的一個。史稱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智慧頗高,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便對這位親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后,對劉蒼更加器重,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劉蒼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成為東漢時期地位最高、權勢最大的藩王。劉蒼是一位極賢良的藩王,漢明帝曾問他處家何等最樂,劉蒼曾以“為善最樂”四字作答,劉蒼還頗富文才,曾作《光武受命中興頌》,其文典雅,大學者賈逵為它作注。又撰有書、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等多篇。建初八年癸未(公元83年)劉蒼去世,在王位四十五年,漢朝廷為他舉行隆重的喪禮。諡為東平憲王。生子:劉忠,(餘未詳)。

劉蒼(古代名人錄)劉蒼一、[公元?年至八三年]劉蒼為漢光武帝劉秀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漢章帝建初八年。建武十五年,(公元三九年)封東平公十七年,進爵為王。少好經書,雅有智思。為人美鬚髯,腰帶十圍。兄明帝甚愛重之,及即位,(公元五八年)拜為驃騎將軍,置長史掾,史員四十八 ,位在三公之上。永平中,修禮樂,定製度,蒼都主持其事。帝每巡狩,蒼常留都。尋上疏辭歸。帝賞問:“處家何等最樂?”蒼答言:“為善最樂”帝以其言至大,副是腰腹。章帝時,尊重恩禮,窬於前世,諸王莫與為比。在位四十五年,卒,諡憲王。蒼所著章奏、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詞很多,有集五卷,(《後漢書》本傳及《補續漢書藝文志)傳於世。

八十五世祖 劉 忠(東平憲王劉蒼之子),東平王。

嗣東平王位。生子:劉敞,(餘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敞(東平王劉忠之子),東平孝王。

嗣東平王位,諡為東平孝王。生子:劉端,(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端(東平孝王劉敞之子),東平頃王。

嗣東平王位,諡為東平頃王。生子:劉凱,(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凱(東平頃王劉端之子),東平王,崇德侯。

嗣東平王位,在位四十一年,曹丕篡漢稱帝時,東平王國被廢,劉凱被貶為崇德侯。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延(光武帝劉秀七子),阜陵王。

封阜陵王。生子:(名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名未詳)(阜陵王劉延之子),阜陵王。

嗣封阜陵王(第二代阜陵王)。生子:(名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名未詳)(第二代阜陵王之子),阜陵王。

嗣封阜陵王(第三代阜陵王)。生子:劉代,(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代(第三代阜陵王之子),阜陵王。

嗣封阜陵王(第四代阜陵王)。劉代於漢衝帝永嘉元年乙酉(公元145年)去世。生子:劉普,(餘未詳)。

八十八世祖 劉 普(阜陵王劉代之子),

阜陵劉氏憑藉著皇族的身份,家族仍然興旺,被當地人視為“高族”。

生二子:l劉渙、2劉曄。

八十九世祖 劉 渙(劉普長子),

後裔未詳。

八十九世祖 劉 曄(劉普次子),字子揚,大鴻臚,太中大夫,東亭景侯。

三國魏淮南成德人,曹操闢為司空倉曹掾,從徵張魯,為主簿,時乏軍食,操欲退兵,曄力諫,遂取漢中。魏文帝立,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為侍中,賜爵關內侯。明帝時進爵東亭侯,累遷大鴻臚、太中大夫。蜀漢建興十二年甲寅(公元234年)去世,諡為東亭景侯。生二子:l劉寓、2劉陶。

九十世祖 劉 寓(東亭景侯劉曄長子),東亭侯。

嗣封東亭侯,後裔未詳。

九十世祖 劉 陶(東亭景侯劉曄次子),字季冶,部選郎,平原太守。

劉陶為人有才華,善於辯論問題,喜歡談天下大事,品評人物,被時人推重。官任部選郎,深得曹爽器重。魏正始九年戊辰(公元248年)曹爽失敗後,作為曹爽親信的劉陶也開始受到重新上臺的司馬集團的排擠。魏高貴鄉公曹髦正元二年乙亥(公元255年),母丘儉在壽春(安徽壽縣)起兵反抗司馬氏專權,大將軍司馬師向劉陶詢問對策,劉陶回答時含含糊糊,司馬師大怒,認為劉陶對自己不忠,於是將他調出朝廷,派他到平原郡當太守。不久,司馬氏集團又藉故將他處死。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荊(光武帝劉秀八子),廣陵思王。

封廣陵王,廣陵王族的開基始祖劉荊,是光武帝和陰麗華皇后所生的第三個兒子(總排行第八),在光武帝的眾多皇子中,廣陵王劉荊是一個有名的驕縱不法之徒。史稱劉荊“有才能而喜文法”,但生性陰狠刻毒,喜用卑鄙手段害人,劉荊原本受封為山陽王,父皇劉秀去世後,劉荊不但不盡孝哀悼,還冒稱東海王劉強的舅父大鴻臚郭況,給東海王寫了一封信,慫恿劉強起兵叛亂,取代明帝劉莊。事情敗露後,漢明帝念及親兄弟之情,不忍將他處死,只是“秘其事,遣荊出止河南宮”。但劉荊不思悔過,反而勾結一班術士巫師,企圖乘西羌叛亂之機謀反,事情敗露後,劉荊於永平元年戊午(公元58年)八月,被漢明帝貶為廣陵王,

並派遣到藩都廣陵(江蘇揚州市西北蜀岡上)上任。但此後劉荊仍屢教不改,多次圖謀不軌。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年)二月,劉荊終因犯“祝詛”皇上罪畏罪自殺,在王位二十九年,諡為廣陵思王。廣陵王劉荊的後裔,主要分佈在江蘇揚州市地區,並形成後世劉氏著名宗族——廣陵劉氏和臨淮劉氏。生四子:1劉元壽,2、3、4(名未詳)。

八十五世祖 劉元壽(廣陵思王劉荊長子),廣陵侯。

永平十四年辛未(公元71年),漢明帝封劉荊的嫡長子劉元壽為廣陵侯,食邑六個縣,又封他三個弟弟為鄉侯。生子:劉商,(餘未詳)。

八十六世祖 劉 商(廣陵侯劉元壽之子),廣陵侯。

嗣位為廣陵侯。生子:劉條,(餘未詳)。

八十七世祖 劉 條(廣陵侯劉商之子),廣陵侯。

襲爵為廣陵侯,劉商的後裔世襲廣陵侯爵,但興衰廢亡情況,史書不曾記載。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衡(光武帝劉秀九子),臨淮王。

東漢南陽蔡陽人,立為臨淮公,未及進爵為王,建武十七年辛丑(公元41年)去世,追諡為臨淮王。無子嗣後。

八十四世祖 劉 焉(光武帝劉秀十子),左翊王,中山簡王。

東漢南陽蔡陽人,初封左翊王,為郭太后所生少子,獨留京師.徙封中山王,和帝永元二年庚寅(公元90年)去世,諡為中山簡王。後裔未詳。

八十四世祖 劉 京(光武帝劉秀十一子),琅琊孝王。

東漢南陽蔡陽人,封琅琊王,都莒,好修宮室,殿館壁帶皆飾以金銀。章帝建初六年辛巳(公元81年)去世,諡為琅琊孝王。後裔未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