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01

封建制,只在西周這一朝出現過

在我們的印象中,封建制可能不是一個好制度。

封建制,其實就是封建制度,這裡可不是我們常唸叨封建制啊,是分封建制的意思,就是把疆域一層一層分封出去,分到的人建立一個較為獨立的建制政府。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歷史課習慣把鴉片戰爭之前的古代歷史叫作封建社會,從學術角度來說,這其實不準確。

嚴格意義上的封建制,在中國只有西周出現過。

《左傳》裡說“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就是把親信分封出去建立諸侯國,來保證周王室的權威。

這種封土建邦、分封割據的狀態就叫封建。

西周的封建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政治制度。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西周後五百年的亂世,就是因為分封制導致的。

唐代柳宗元就寫過一篇叫《封建論》的文章批評分封制。

他說,

郡縣制比封建制要好,因為他從安史之亂看到了分封制的弊端,地方權力太大,會威脅中央的統治。

但是,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之後,也帶來了新的問題。

權力越來越集中到中央,地方無法與中央抗衡,越來越缺乏應有的活力。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到了明清,士大夫甚至開始懷念西周的封建制。

明朝的大儒顧炎武提出了一個建議:“

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而天下治矣!

為什麼明清計程車大夫,要懷念千年前就已經淘汰的封建制呢?

02

周朝用家國天下,統一了中國

如果從國家整合的角度講,那西周可以算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

因為在它之前,夏商兩朝的政治結構是上下脫節的,上面是個部落酋長式的君主,下面是互不相干的城市,一盤散沙。

到了西周,周天子靠封建制把整個國家整合起來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西周封建大一統的核心就四個字:家國天下

在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共同體:血緣的、地方的、社會的、宗教的、政治的。

什麼樣的共同體最穩定?

除了宗教之外,大概就是血緣了。

西周的封建制最有創意的,就是把政治共同體建立在血緣的基礎之上。

天子、諸侯跟卿大夫,既是親戚,又是君臣,就像一個大家庭。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周天子在西周社會具有雙重身份,從宗法制的角度講,他是族長;從國家層面講,他又是天下共主。

家族統治與君權統治是一體的。

但是,周天子並不是獨裁者,只能說是仲裁者。

周天子在中央的權力更多是象徵性的。

地方上的諸侯和基層的卿大夫有時候權力非常大,大到對自己的封地有獨立的自主權,不受天子的支配。

說白了,西周的封建制,骨子裡就是地方自治。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西周的封建大一統,給後人留下了兩個重要的政治遺產。

第一個是家國一體。

這點跟西方的古羅馬有明顯區別。

在古羅馬法裡,國與家有明確的法律界限。

公法處理國家的公共事務,私法處理家庭的私人事務。

而西周的制度,家和國沒有明確的界限,國就是大家,家就是小國。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個就是倫理政治。

在古羅馬法裡,公是公,私是私,但是在西周,公與私之間、政治與倫理之間的界限非常曖昧。

這種政治可以說是一種“私性政治”。

國就是家,國家的公共事務也被看成是一家姓的私人事務。

一切都被私人化、相對化了。

君與臣、官與民、民與民都是具體的倫理關係,缺少剛性的契約規範。

03

時間久了,血緣也就疏遠了

西周維持了275年,也算一個長命的王朝,但到了周平王遷都洛陽,進入東周的春秋戰國年代,封建制度卻維持不了了。

西周的封建大一統靠血緣維持。

西周天子的家族統治本來和君權統治是一體的。

但是,隨著時間推移,血緣關係稀釋了,天子作為家族族長的權力就不穩固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這等於說,君權控制不住諸侯,血緣關係罩不住地緣關係了。

這就出現了春秋爭霸。

諸侯不聽天子的,連有實力的卿大夫都想當國君。

比如我們熟知的三家分晉,就是晉國三位有權有勢的大夫,把晉國給分了,分別建立趙、魏、韓。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接連500多年的亂世之後,想要再次實現大一統,就要換一種方式。

這才出現了歷史學家說的“周秦之變”。

當時有不少思想家,紛紛建議君主改革,採用新制度來管理國家。

從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來說,變革的主要目的,就是打破一個個封建的土圍子,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員,權力一竿子插到底,有效動員基層社會,重新實現統一。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這些提倡改革的,就是法家。

從某種意義上說,郡縣制取代封建制,就是法家思想的實踐。

周秦之變以後,基層行政組織取代了宗族組織,官僚制漸取代了家族世官制度。

有一個說法叫做,兩千年來,皆秦制也。

秦制就是郡縣制,建立以後,兩千多年來基本沒有變化。

04

郡縣制的負面效應:地方沒有了活力

以前我們學的中學歷史,都把周秦之變,郡縣制代替封建制,看作是歷史的進步。

權力集中在中央,總比權力分散、各自為政好嘛。

的確,作為一個超大規模的帝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輪,有利於天下統一,否則中國早就大卸八塊,像歐洲那樣都是獨立的小國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不過,一個大統的帝國,最難解決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一管就死,一放就亂。

郡縣制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也一樣沒有解決這個難題。

兩宋以後,中央集權的步伐再也擋不住了。

特別是到明清兩朝,權力高度集中在朝廷,君權對封疆大吏嚴加防範,這樣一來,大小官員無不戰戰兢兢。

地方死氣沉沉,沒有活力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要知道,歷史上很多成功的改革都不是自上而下從中央開始的,往往都是自下而上從地方突破的。

地方沒有活力,整個國家的活力也就不足了。

怎麼辦呢?

只能從歷史的倉庫中去尋覓平衡中央集權的武器。

顧炎武、黃宗羲這些明末清初計程車大夫發現:西周的封建制不是很好嗎?

地方諸侯就是父母官,有主動權,對自己的臣民負責,而不是像郡縣制下的官員那樣,只能對上唯唯諾諾,執行上級的命令。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當然,歷史再倒退回西周是不可能的,所以顧炎武才提出“寓封建之意於郡縣之中”,

存郡縣之名,行封建之實。

地方官員可以由中央任命,但要讓他們有職有權,不能只是上級命令的執行者,只對上負責,而要成為一方百姓的真正父母官!

05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保障

封建不完全是我們過去理解的那麼負面,那麼落後。

西周的封建制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成熟的政治制度,造就了第大一統國家,實現了封建大一統。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周秦之變,郡縣制代替了封建制,建立了新的大一統,這是郡縣制大一統。

新的制度雖然有效地把權力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力量好辦事,但也帶來了新的弊端。

天下整齊劃一,地方就死氣沉沉了。

於是,明清計程車大夫就開始懷念封建制的好處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封建制跟現代的聯邦制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多現代的觀念和制度,都能從中國的傳統中找到對應的資源。

那麼對於現代國家來說,是鬆散的封建制(聯邦制)好呢?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好呢?

這個問題,要看從什麼角度去分析。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我們就從商業經濟這個角度吧,賺錢最重要嘛。

從古代的政體來說,集權的大一統天然不利於商業經濟發展,因為帝王把商人看作的對皇權的威脅。

在古代,大一統的國家,並不意味著國內市場的統一,反而是分割的,因為帝王並不喜歡老百姓到處溜達,所以會用武力把各地區分割開來統治。

反而是在分裂的時候,各個勢力為了增強實力,而大力發展商業經濟。

比如兩宋時期,中國的商業經濟就發展得很好,到了明清,朝廷就開始打壓商業了。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而在現代國家,大一統則會更有利於商業經濟。

市場越大,商業潛力越大,這是常識。

在現代國家,發展經濟是第一要務,經濟越繁榮,政權才能長治久安。

所以,疆域龐大的大一統國家的商業潛力非常大。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歐洲是一個個小國組成的經濟體,遇到經濟利益,就會吵架。

中國的人口和疆域,比整個歐洲都大,但因為是統一的國家,能較好地協調內部利益。

印度的人口與中國相當,但實行聯邦制,國家的鬆散程度比同是聯邦制的美國還要高。

所以印度的商業潛力難以得到發揮,邦與邦之間對商業的阻隔,比國與國之間還大。

郡縣制,在古代抹殺活力,在現代,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

全球化的今天,如果一個國家都不能實現內部化,怎麼到外面跟人家競爭呢?

大一統的郡縣制,在古代或許抹殺了中國的活力,但在今天,卻是經濟發展的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