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斬首為什麼都要選擇在秋後,午時三刻問斬呢?

今天我們說的話題是古代問斬為何等到秋後午時三刻才執行呢?

悅悅就帶大家來談談古人為什麼要這樣規定,歡迎有不同見解留言一起討論。

首先我們要知道午時三刻到底是什麼時間,古代的時間和我們的計時方式完全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的計時是一天24小時,而古代的人們計時一天是12個時辰,他們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子時——23點至1點,丑時——1點至3點,寅時——3點至5點……以下以此類推,亥時是現時的21點至23點。 也就是我們今天的2小時在他們來說就是一個時辰,而一天24小時分為100刻,一刻就相當於今天的14。4分鐘。所以我就能知道,午時三刻按照這個順序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的中午11點45分左右,午時三刻大概就是正中午。

古人斬首為什麼都要選擇在秋後,午時三刻問斬呢?

網路素材

我們都知道犯大罪者當斬首示眾,與郊野鬧市問斬。這是在很多影視劇當中經常出現的情節。囚犯頭戴枷鎖,身披鐐銬,跪坐在囚車之中,穿過熙熙攘攘的大街,被圍觀群眾扔了一身菜葉的臭雞蛋,然後被拉到菜市場,在眾目睽睽之中被劊子手砍掉腦袋斬首示眾,是統治者常用的手段,能起到宣傳教化震懾百姓的作用。而不像現在的我們,一顆子彈或者用藥物執行死刑。如今的我們執行死刑的也並沒有古代那麼多人參與,一般都是家人或者執法者參與。所以為了震懾百姓,效果最大化,法場的佈置和流程也很有講究,不高臺名擂鼓行刑官高居刑案,劊子手不怒自威,整個法場充滿了恐怖的死亡氣息。到時間時監斬官從簽訂筒中取出一枚籤,中氣十足的大喝一聲斬!劊子手雙手握刀高舉過頭頂,人犯便身首異處了。其實想想也挺血腥哦!但是相對古代斬首處罰來說個人感覺還是沒有那些惡毒的刑罰殘忍。

古人斬首為什麼都要選擇在秋後,午時三刻問斬呢?

網路素材

那麼古人為什麼會選擇這個時間問斬呢?其實主要還是因為封建迷信思想。古時候人們不能正確解釋某種現象,便將事件的起因歸結於鬼神,認為災害都是上天賜予的,而人的行為要順應天意。固有皇帝自稱為天子一說,而午時3刻,接近正午的12點,太陽掛在天空中央,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候,所以古人認為此時陽氣最盛。而中國自古至今都一直有陰陽學說,活人為陽,死人為陰,人間即為陽間。地府是陰間,殺人是一件陰氣很重的事情,犯人的鬼魂總是會來糾纏做出判決的法官監斬官以及劊子手等等。在此時行刑可以壓制鬼魂,犯人的鬼魂便不能作祟。而且在午時三刻,人的精力最為蕭索,處於伏枕的邊緣,也就是比較容易犯困的時刻。所以此刻處決犯人可以大大的減少犯人的痛苦,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也許有體諒犯人的考慮吧。

古人斬首為什麼都要選擇在秋後,午時三刻問斬呢?

網路素材

那接下就說說為什麼是秋後問斬而不是什麼夏後,或者春後,冬後之內的了,我們都知道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普通百姓們大部分都是在地裡忙碌,忙著搶收。所以說有些朝代有明文規定秋分是不允許斬首的,如果趕不上的話就只有等到下一年了。據載漢代法津規定,刑殺只能在秋冬進行,立春之後不得刑殺。唐、宋律規定:從立春到秋分,除犯惡逆以上及部曲、奴婢殺主之外,其他罪均不得春決死刑。清代規定,經朝審應處決的犯人,也需在秋季處決。西漢時期行刑的時間在農曆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唐代這一規定一直為後世採用,直到清末。因為古代的死刑一般都在秋季,所以古書上和歷史劇中都經常有“秋後問斬”這樣的話。但是古代的法律並沒有規定是在午時3刻行刑。比如唐宋時的法律規定每年從立春到秋分,以及正月五月九月大祭祀日和大齋戒日以及24節氣日,每個月的素旺和上下弦日,每月的祭殺日都不能執行死刑。還規定與晴夜未明的情況之下,也不能執行死刑,實際上1年當中能夠執行死刑的日子也只有十幾天。唐代的法律還明確規定,只能在未時到申時,這段時間大約是現在的下午1點到5點鐘行刑,到了明清,雖然沿用了唐宋刑法規定,但也從未對行刑的時間做出具體的安排,都是由刑部根據具體情況來做出行刑的安排。

古人斬首為什麼都要選擇在秋後,午時三刻問斬呢?

網路素材

所以大家應該古人為什麼要秋後午時三刻問斬了,其實不是古代還是我們現如今,生命只有一次,請珍惜。我是悅悅,歡迎大家有不同意見和見解留言,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