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石郎可是無長慮,直割燕雲十六州”。燭影斧聲以後,宋太宗趙光義繼承大統。他很快就發動了雍熙北伐,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燕雲之地的戰略位置太過於重要,是河南的北大門,而鑰匙卻在契丹人手中;其次,那裡是傳統的中國地,而且還是漢唐以來的養馬地;再次,自己上位大家都對此充滿著驚詫,急需一場戰爭,來樹立自己的威望,同時也能夠起到轉移內部矛盾的作用。

不過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竟然輸的一敗塗地。其實早在太平興國年間,太宗就發動過北伐。而他本人受了傷,乘坐驢車逃竄。喜獲“高粱河車神”的美譽。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一)、旌旗蔽空向北國,世事難料反被啄

“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敵手。爾後屢敗,契丹均以誘敵深入、聚而殲之的辦法,宋人終不省”。當時遼景宗去世,蕭太后主政,趙光義認為正值遼國主少國疑之際,她一介女流難堪大任,倒不如出其不意,直取幽州。

同時,蕭太后還很寵信韓德讓,以至於其二人的緋聞,傳的鋪天蓋地。太宗皇帝聽聞大喜,認為這就是遼國亡國的徵兆。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1。 兵分三路,出師告捷

宋太宗是一個擅長吸取教訓之人,此前大軍直接攻取幽州的做法,有些唐突,所以他在雍熙年間制定了三路攻遼的策略。

其中,以東路軍為主,曹彬為主帥。而西路軍,則是潘美為主帥,老令公楊業為副主帥,像田重,崔彥進還有米信這樣的大將均在北伐主力之列。

“曹彬與契丹兵戰固安南,克其城,又敗契丹於涿州南,殺其相賀斯”;“田重進戰飛狐北,獲其西南面招安使大鵬翼”;“潘美轉攻應州,其節度使艾正觀察判官宋雄舉;潘美克雲州,斬首千級”;“又將五千騎援米信,因率勁騎追至新城北,大敗之,斬其酋賀恩相”。

這一路下來,北伐軍可以說是捷報頻傳,大有將契丹人趕回北方之意。遼軍方面,接連丟失數城。蕭太后帶著幼子親自坐鎮,仍然無濟於事。如果事態照這樣發展下去,想必北宋給人的印象,就不會是國富軍弱,以後也不會任人欺凌。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2。 突然反轉,大敗乃還

在出發之前,太宗皇帝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持重緩行,毋貪小利以要敵”。千萬不可貪功冒進。也正是在這樣的計劃之下,北伐三軍才能夠一路勢如破竹。分兵作戰,需要的就是互相配合的能力,如果有一路出現意外,很可能導致滿盤皆輸。

東路軍,求功心切,不顧太宗指令,一昧的向前進攻。但是戰線拉的太長,後勤補給根本就上不來。同時,大家各司其職,主攻自己的地方,根本不會有後援到來。而北宋國內,剩下的兵力已經不多,短時間內也不可能全部調入北方戰場。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所以,北伐有一次的失敗了。不過這次讓遼國人看透了北宋的實力,認為這就是一隻紙老虎,根本不足為懼。他們後來才敢冒然興兵入河南,這才有了“澶淵之盟”的簽訂。

同時,党項人也察覺到了北宋的脆弱,元昊上位之際,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稱帝,與大宋為敵。

那麼,這場戰爭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轉折?宋軍失利的背後還有什麼深層次的原因?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二)、君臣無主見,何以定江山

東西中這三路軍裡,以曹彬為首的東路軍是主力部隊。如若不是他們先潰敗,想必不會出現以後的情況。

同時,宋太宗又拿不出什麼好的主意,在失利以後,經常是朝令夕改。雍熙北伐失敗的第一個原因就是宋軍之中缺乏有勇有謀的將領再加上皇帝一昧的瞎指揮。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1。 潰退不曾告友軍,貪功冒進大敵臨

就在北宋軍隊接連勝利之際,遼國方面也沒閒著。耶律休哥知道北宋長途奔襲,糧草運輸跟不上,所以切斷了東路軍的補給線。數十萬大軍困在涿州城裡,寸步難行。而沒有辦法的曹彬,只能選擇“乃退師雄州以援供饋”。

曹彬那是三朝元老,自後周時期就身居高位,後幫著太祖皇帝平定江南。他的地位很高,也正因如此,有些承受不了失敗。他身經百戰,卻被小小的耶律休哥所鉗制。其部下也是將星雲集之輩,眼看著西路軍的潘美春風得意,他們心中充滿了不忿和對勝利的渴望。

退敗以後,大家商議著“乃裹五日糧,再往攻涿州”,他們抱著一雪前恥的心態,勢必要奪回涿州城。但是“時方炎暑,軍士疾乏,所賚糧不繼”,而遼軍方面以逸待勞,宋軍根本堅守涿州城。就這樣苦苦支撐了幾日,他們再度選擇了撤退。

“師與曹彬、米信戰於歧溝關,大敗之,追至拒馬河,溺死者不可勝紀”。最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宋軍能夠安然還朝。東路軍的潰退,是整個雍熙北伐失敗的起點。主要責任,還是在曹彬身上。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2。 朝令夕改,遊移不定

宋太宗作為皇帝和這場戰爭的最高長官,不論哪方失利,他都得佔據主要責任。其實當初曹彬選擇從涿州撤退,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糧草跟不上,久而久之很可能會引起譁變。帶的那些糧食,還不夠十萬人吃十天的。

人在飢餓交困的時候,可不會管什麼軍紀王法。他們可能開城投降,也可能擄掠百姓。平日裡個個都是忠君愛國,但到了危機關頭這些戰爭機器,很難控制。顯然,宋太宗對於這個做法十分不滿,他驚訝道“豈有敵軍在前,不顧而退軍,待軍糧的道理”。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顯然,太宗對於曹彬的退兵十分不滿。但是他接著又遣使讓曹彬趕緊撤退,不要再進攻或者堅守,還是要儘快的與西路軍匯合。這個命令是自相矛盾的,太宗指責曹彬撤退,意思是讓他繼續駐守,同時又讓他撤退。

就在這一來一回之間,戰績貽誤,士兵體力損耗也極大,即使後來又奪回了涿州,也無法應對敵人猛烈的進攻。太宗和曹彬君臣二人的這些“騷操作”,直接導致了雍熙北伐的失敗。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三)、用人且疑,疑人還用

宋太祖趙匡胤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得位,因此他自然的認為其他人也可能有樣學樣,攛掇了大宋江山。故而,他實行崇文抑武的政策,全方位的壓制武將。

而都監,就是手段之一。“都監監壓以奪其兵:立倉場庫務之官,以奪其財”。他的作用,就是替皇帝在戰場上監督武將,以防重現黃袍加身之事。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1。外行指揮內行

《楊家將》把潘仁美描述的一無是處,將他刻畫成奸佞小人。而他的原型,其實就是潘美。其實對於大宋而言,潘美比楊業重要的多,前者為自己統一天下,而後者不過是北漢的降將。演義不能當歷史,老令公的死,潘美只佔據了次要責任,主要責任還是監軍王侁。

雖然潘美和楊業,一個是西路軍的主帥,一個是副帥,不過他們都要受到監軍的管轄。王侁雖然軍職不高,但是實權很大,畢竟他是皇權在軍中的化身,是一言九鼎,莫敢不從的人物。正是他輕敵冒進,貪功心切,才導致了楊業被俘。

而潘美作為最高軍事主官,沒能夠制止這種情況的發生,當然要擔負責任。當時東路軍潰敗以後,宋軍開始準備撤退。可遼國人,又開始窮追不捨。“契丹國母蕭氏與其大臣耶律漢寧、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隱領眾十餘萬,復陷寰州。”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2。一意孤行失大將,全線潰敗宋落

“先遣人密告雲、朔州守將,俟大軍離代州日,令雲州之眾先出。我師次應州,契丹必來拒”。楊業提出了很好的應對之策,他先向各處的軍隊求援,而後讓百姓先走,他帶著弓箭手伺機埋伏,為大部隊的撤退贏得時間。

而監軍則認為,楊業這就是貪生怕死的表現,大宋兵力強盛,豈能因此丟了顏面。在他的堅持下,楊業不得已主動出擊,還定好了策略。“為左右翼以援,俟業轉戰至此,即以步兵夾擊救之,不然,無遺類矣”。

如果王侁能夠按照計劃,配合楊業的軍事行動,想必也不會敗的那麼悽慘。但是遼國人用了一計,假意撤退,引得宋軍來襲。如此,楊業就只剩下了孤家寡人,必定寡不敵眾。果不其然,他帶著寥寥無幾的人面對成建制的遼軍根本無以為繼。

在親手斬殺了一百多名遼軍士兵後,他筋疲力盡,被人俘虜。在遼國大營中,義正言辭的拒絕了他們招降的請求,絕食三天三夜,最後體力不支,永遠的倒在了遼國的土地上。

雍熙北伐:令太宗皇帝不曾料到的是,這場大戰會輸得一敗塗地

結語:

雍熙北伐失敗的原因非常明顯,首先,東路軍的曹彬指揮有誤,而宋太宗的命令下達的自相矛盾,導致大軍根本不知何去何從,只能自行決斷。當東路軍失敗的那一刻,北伐就已經結束了;而西路軍矛盾更加明顯。不懂任何軍事的王侁,來指揮身經百戰的潘美和楊業,他只知道一心求勝,根本不會判斷局勢。

參考文獻: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