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漢朝是華夏族真正成為“漢族”的開始,這一朝中國的疆域向西北得到擴充套件,襲擾多年的匈奴問題得到了解決,奠定了中國近兩千年的基本版圖,是中華民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強盛帝國。

漢朝也歷經了興衰,但值得稱道的是,西漢滅亡後,短短几十年內,西漢皇室宗親就實現了“匡扶漢室”的理想,建立了東漢王朝。東漢王朝在皇帝繼承人、政治制度、經濟制度上實現了完全復國。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十分罕見的。但東漢和西漢還是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國都換了!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西漢的國都是長安,而東漢的國都是洛陽。東西兩漢名稱也是因為國都東西方位不同而來。西漢定都長安,屬於關中地區,本來就是藉助秦朝國都咸陽發展的基礎(長安和咸陽很近)。王莽也在長安定都,

但全面復國的東漢為啥換了國都呢?

原因是多方面的。

定都長安時機未到

《後漢書》記載:

(建武元年)冬十月癸丑,車駕入洛陽,幸南宮卻非殿,遂定都焉。

也就是說,劉秀在建武元年就定都洛陽了(當然,已經即位稱帝豈能沒有國都?)。但當時劉秀還沒一統天下,過了三年才把關中的地盤收入囊中,那時候才具備定都長安的條件。而劉秀是在建武三年才獲取關中,那麼在未能平定關中的建武元年,他又如何能夠建都長安呢?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只好先選個地方湊合著。

大家可能會說,當劉秀奪取關中地區後,也可以遷都啊?

這就和以下方面有關了。

從軍事方面來看,定都洛陽是安全的考慮

所謂根據地,就是軍事根基深厚,穩定的大後方。《後漢書》曾記載了光武帝劉秀說的一段話:

河北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北。

在劉秀看來,河北就相當於老祖宗劉邦的根據地關中一樣,可見河北對於劉秀的重要性。當年劉秀昆陽一戰成名,形單影隻來到河北。沒想到在這裡空手套白狼,降服了河北數十萬銅馬農民軍,一下子變得兵強馬壯。待時機成熟之時,於河北鄗城黃袍加身,即皇帝位。可見,河北是劉秀的福地,也是所有軍事力量駐紮的地區。況且此時的關中地區,

三面有敵

(公孫述,隗囂勢力,北面還有聯合匈奴的盧方),定都在長安肯定如坐針氈。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河北屬關東地區,與老家南陽也交相呼應,而洛陽正處關東地區的腹地,算是劉秀老家和發家之處附近的大都市,是自己的勢力範圍,定都與此自己的身家性命是相對安全的。

從政治方面來看,劉秀需要尊重關東豪強的意見

眾所周知,東漢豪強勢力強大,劉秀更是藉助豪強勢力建國,在政治上也相對縱容豪強家族,《後漢書》記載有大臣看不下去了,曾向光武上奏:

選補眾職,當簡(揀)天下賢俊,不宜專用南陽人。

從側面也可見劉秀對關東豪強的依仗,因此在定都問題上劉秀也充分關照了關東豪強家族利益。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豪強家族產業多在關東

劉秀從起家時,就在關東地區打轉轉,依託的豪強多數為關東豪強。特別是功臣“雲臺二十八將”中,大多數都是關東豪強。而關東豪強們都有極為豐厚的產業,動不動就房屋百間、良田千傾、部眾數千。定都在洛陽,這些豪強們不用放棄家族產業,自然心安理得。

豪強大戶強烈反對遷都長安

在建武十八年的時候,光武帝曾西巡長安,名義上是祭祀下西漢諸位先帝。在轉了一圈回到洛陽後,不知道是光武喜新厭舊的毛病犯了,還是西漢諸位先帝託夢給他了,他似乎動了遷都長安的念頭,還開始著手遷都的準備。《後漢書》記載,第二年的時候,光武帝下了一道詔書:

復置函谷關都尉,修西京宮室。

這意圖似乎很明顯了,要把函谷關這一屏障加固,還要修繕長安宮殿,幾乎是定下條件成熟後遷都了。不僅咱們這樣想,當時人們更是看出皇帝的心思。為了迎合皇帝,有人還寫了篇《論都賦》,說遷都長安的諸多好處。不過,這一下子捅了關東豪強們的馬蜂窩。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關東豪強們紛紛上書反對遷都,在野的關東豪強文人們也寫文章反駁《論都賦》一文。《後漢書》記載:

“關中耆老猶望朝廷西顧……乃上《兩都賦》,盛稱洛邑制度之美”。

眼看豪強如此反對,劉秀也只好不了了之。

從經濟方面,洛陽更適合作為國都

關中地區遭受嚴重破壞

在秦朝和西漢、新朝三朝,國都都在現在陝西中部的關中地區。特別是在新朝末年,歷經十數年的戰爭,長安被攻佔了好幾次,關中地區淪為核心戰場。雖然關中地區農田肥沃,但經過多年戰亂,經濟已遭到嚴重破壞,這是顯而易見的。

中原經濟重心東移

其次,隨著多年戰亂,天下的整體經濟重心確實有一個東移的跡象,關東地區和江東地區的農業、經濟、商業等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發展。定都洛陽有利於對這些地區進行掌控。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洛陽漕運更加方便

如果我們看看洛陽地圖,就會發現洛陽還有個好處,就是距離東部黃淮大平原與江東地區更近,漕運更加方便。在東漢那個年代,能用上漕運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和陸運相比,漕運有著先天優勢。一是運輸成本低,不用數以萬計的民工參與搬運,二是運載量大,運輸效率極高。在東部經濟得到充分發展的情況下,賦稅和糧草運往洛陽將比運往長安方便的多,王公大臣們可以更好的享受天下滋養,相信這一點光武帝也考慮到了。

全面復漢的東漢王朝為什麼換了國都?原因是多方面的

結語

總而言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各方面,洛陽在東漢之初特定的背景環境下,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成為國都的首選。這也是自東周之後,洛陽再次成為國都。此後近兩千年間,洛陽數十次成為國都和陪都,

成為中國歷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都城。

參考史料:《後漢書》

《資治通鑑》

《東觀漢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