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原創

(緊接上期)

大家都知道董卓是被呂布刺死的,但那只是結果,文官集團暗殺董卓的行動一直在進行,可說是前赴後繼義無反顧,只不過前面幾次失敗,沒能引起大家的關注而已。

刺殺董卓是一個異常艱難的行動,最終在獻帝君臣合謀之下才得以完成,可謂驚心動魄。

第二節 三刺董卓

董卓遷都長安,遠離了關東盟軍,真的就能高枕無憂嗎?

袁紹統領的關東盟軍使用外部武力對抗董卓的行動沒有取得預料中的效果,並不等於袁紹代表計程車人集團就放棄了對董卓的抵抗,恰恰相反,袁紹安插在朝廷內部的反董人士利用暗殺手段取得了驚人的成功。

首次暗殺來自於越騎校尉汝南人伍孚。這個人的生平資料不詳,但以其與袁紹同鄉的背景來看,應該與袁紹有聯絡,有人認為他也是袁紹的奔走之友之一,同夥有荀攸、何顒、種輯、鄭泰等。

具體刺殺行動由伍孚施行。有一天,董卓召集朝會,伍孚上朝時將佩刀暗藏在朝服內,然後託事去見董卓。事情談完後,董卓送他出門,為表示親近,董卓還用手把著他的背,邊走邊聊。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伍孚趁機拔刀行刺,誰知一擊不中。董卓行伍出身,身手敏捷,趕緊奮力跳開,同時呼叫衛兵抓住伍孚。董卓大罵伍孚:“你要造反嗎?”伍孚大聲回答道:“你不是我的君主,我不是你的臣子,何反之有?你亂國篡主,罪盈惡大,今天是我死的日子,特來誅殺你這個奸賊,恨不得把你五馬分屍,答謝天下。”

第一次暗殺失敗,伍孚被殺。此事後,荀攸、何顒被抓下獄。有學者認為應該不是因行刺同謀被抓,而是其他事情引起的,因為參與此事的其他人安然無恙。

荀攸後來被釋放,但何顒卻在獄中自殺了,不清楚自殺的原因,估計還是和這次刺殺行動有關,何顒參與其中,而何顒是袁紹的生死之交,又成功謀取了董卓的長史之位,知道的秘密太多,自知難以倖免,乾脆選擇了自殺。一代奇人,死得不明不白,真是可惜。

第二次暗殺計劃。王允、黃琬、鄭泰等人向董卓提出,以護羌校尉楊瓚為左將軍,執金吾士孫瑞為南陽太守,帶兵出武關討伐袁術,實際上是想倒戈武裝討伐董卓,趁機帶獻帝返還洛陽。

董卓才被周毖、伍瓊安排士人外出任職而聯盟起兵的事情坑了,不再敢讓這些人擁有武裝,堅決不同意這事。第二次計劃胎死腹中。(嚴格地說這次不能算暗殺計劃,算暗算比較恰當)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第三次暗殺計劃。主謀是王允,同謀的依然是士孫瑞、楊瓚等人,利用的物件是董卓的心腹愛將呂布。

三國時期,文臣武將裡各有一個最大的奇葩。文的是賈詡,武的就是呂布。

二人的共同特徵是同為邊陲之人,賈詡是武威郡姑臧人(今甘肅武威),呂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今內蒙古包頭九原區)。一個深具文韜,一個富有武略,幾乎是同時一頭扎進板蕩不已的中原大地。

二人都曾運用自己的能力興風作浪,掀起過一陣陣腥風血雨。但奇怪的是二人都沒有明確的政治目標。如果說賈詡是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作所為都是在為自己尋找最大最好的保護傘,為自己的餘生遮風擋雨,還稍微可以理解的話,呂布的行為則讓人摸不著頭腦。他似乎就是來廝殺的,就像他的綽號飛將軍一樣,飛來飛去地只為了廝殺,臨死時想的仍然是廝殺。

更為神奇的是,他不是個隻字不識的魯莽武夫,而是個頗有文化的人。他的第一個官職是丁原主管文書的主簿。從他縱橫淮河流域時寫給在莒縣的琅邪相蕭建的信來看,還是個很有文采的文青。

他被殺後,在他的住所裡還發現大量的藏書。讀書破萬卷,仍然沒能給自己規劃出一條人生道路,也不知道他究竟從這些書裡領悟出了什麼道理,人生在他眼裡就只剩下了廝殺。他是個戰神,但也僅僅是個戰神。

王允深得董卓信賴,朝廷軍權在董卓手裡,而大部分行政權卻在王允手裡。(真是個無間道高手)呂布是騎都尉,封都亭侯。董卓知道自己得罪人太多,對自己的安保問題非常重視,就讓呂布作自己的貼身護衛,臥室內外都由呂布負責守衛。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董卓是一介武夫,脾氣暴躁,曾經因為一件小事情對呂布發火,憤怒地拔出隨身攜帶的小戟(相當於匕首)擲向呂布,幸虧呂布身手敏捷躲避得快才沒擲中。呂布趕緊道歉,董卓才息氣。由於呂布經常在董卓臥室外值守,與董卓的侍婢有了私情。(侍婢地位很低,可以和主人同房,但沒有名分,與主人的關係比較特殊。袁紹的母親就是個侍婢)呂布害怕偷情的事情比董卓發現,心裡經常提心吊膽惴惴不安,有些壓力山大。

王允和呂布是幷州老鄉,又經常在一起共事,來往比較頻繁。王允就有意識地接近呂布,給呂布送禮,請呂布宴飲,逐漸建立起比較好的私人關係。有次呂布和王允談起自己差點被董卓刺死的事情,王允就趁機策反呂布,讓呂布作內應。呂布最初還有些猶豫,說:“我和他就像父子一樣,怎麼做得出這樣的事情呢?”王允說:“你姓呂,他姓董,本來就不是親生骨肉。現在你連憂慮自己什麼時候會死的時間都沒有,哪來的什麼父子關係?”(以董卓以小戟投擲呂布的事情為由。言下之意是你連什麼時候董卓會殺你都不知道)

呂布哪裡經得起老謀深算的王允的誘導,當場同意。王允召集同謀,秘密策劃了一個暗殺計劃。

第三節 君臣合謀 刺殺成功

第二天,未央宮裡的獻帝就生病了。沒過幾天又好了。為表示慶賀,就在未央殿裡大宴群臣。董卓自然是宴請的重要貴賓。呂布讓自己同郡的老鄉騎都尉李肅帶領秦誼、(此人後來的老婆就是關羽日思夜想被曹操奪去的杜夫人)陳衛、李黑等十幾位親兵偽裝成衛士持長戟守衛在北掖門內等待董卓的到來。

董卓也是該死。出門登車時馬驚了,董卓摔了一跤,把朝服弄髒了,董卓進門換衣服,小老婆認為這不吉利,勸他不要去了。董卓不聽,但還是加強了戒備,在朝服裡穿上軟甲,從住地到未央宮沿途加強警戒,左邊步兵,右邊騎兵結陣防衛。道路兩邊佈滿兵士,身穿朝服的官員在前面導引,呂布等武將在身邊跟隨。走了一陣後,馬又不走了,董卓覺得奇怪,呂布勸他放心,有自己護衛,只管前去就是。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走進北掖門,偽裝成衛士的呂布親兵一擁而上,一些用長戟叉住馬,一些叉住車。李肅持戟直刺董卓。董卓軟甲護身,沒有受到重創,但沒有護甲保護的手臂受傷,掉下車來,急得大聲呼喊“呂布在哪裡?快來救我!”誰知呂布竟然從懷裡拿出一份詔書來,說:“有詔書殺董卓賊臣!”氣得董卓大罵:“狗奴才,你竟然敢這樣做!”呂布持戟刺傷董卓,手下親兵一起動手殺了董卓。董卓的主簿田儀和管家跑去搶董卓的屍體,也被呂布殺死。

董卓一死,整裝待發的皇甫嵩迅速帶兵趕往郿塢,剿殺董氏一門,董卓九十多歲的老母,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其他親屬、隨從、家奴都被殺了。從郿塢中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堆積如山的綾羅綢緞、奇珍異寶和大量的糧食。

暗殺成功。從事件的發生經過來看,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暗殺行動。上至皇帝,下至騎都尉都參與其中。計劃得十分精密緊湊,策反呂布成功後,王允立即秘密告訴了獻帝,取得獻帝同意。於是獻帝就生病了,為暗殺計劃的實施爭取時間和藉口。在獻帝生病期間,王允、士孫瑞、呂布等人開始行動安排。召集人馬,起草詔書。為了不洩露機密,誅殺董卓的詔書也不由獻帝在宮內親筆書寫,而是叫士孫瑞自己寫好交給呂布。聯絡皇甫嵩秘密集結隊伍。這些事情都不是一二天可以完成的。等到所有細節都安排妥當,獻帝的病好了。

於是出現了上面那一幕。

不可一世的董卓飛揚跋扈了不到三年就死於非命,並且是死在自己最親近的人手上,真應驗了多行不義必自斃的話。

朝廷論功行賞,司徒王允錄尚書事,總攬朝政。王允以呂布為奮武將軍,假節,儀同三司,(享受三公的禮儀待遇,但不能開府)並把自己的溫侯爵位轉封給呂布,共同執政。派出使者張種到關東撫慰各路諸侯。然後誅殺董卓三族,以及黨附董卓的官員。(其中王允殺蔡邕一事讓人嘆息)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長安市民欣喜若狂。董卓是個肥胖子,守衛屍體計程車兵就在他的肚臍裡埋進燈芯線,用火點燃,燃燒了一天一夜。市民們紛紛買酒慶祝,有些婦女甚至變賣首飾來買酒,長安酒價暴漲。袁氏門生故吏則忙於將被埋在郿塢的袁氏族人的屍體取出重新安葬,並且把被殺的董氏族人的屍體燒成灰來祭奠袁氏族人。

長安城裡,官員彈冠相慶,百姓沽酒狂歡,一片喜慶,似乎朝廷又撥亂反正迴歸正道,天下即將太平。

事情看起來好像是這樣子的,但恰在此時,那個最大的文奇葩出來了,他只是輕飄飄的說了幾句話,又把長安、把朝廷、把天下帶入了萬劫不復之中。

第七章 同室操戈

第一節 關西集團與關東集團的差異

董卓一死,關西集團立即呈現出瓦解之勢,關東集團呢?

關東集團與關西集團相比,就幾乎是一盤散沙。這兩個集團截然不同,有著十分明顯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關西集團天然地比關東集團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反過來說就是關東集團天然不具備凝聚力。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先來看看這些差異:

第一,組成人員的差異。關西集團成員主要是武將;關東集團成員主要是由文臣轉為武將的。這種差異導致關西集團的戰鬥力遠高於關東集團,這也是關東集團都不敢輕易與關西集團交戰的原因之一。(曹操當時還是個愣頭青,自恃有作騎都尉時與黃巾軍交戰的經歷貿然出擊,結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第二、領袖的差異。關西集體的領袖是董卓。集團以涼州軍為主,幷州軍為輔。涼州軍裡的主力是董卓的三千親兵,主要將領長期跟隨董卓在西部作戰,對董卓的忠誠度相當高。幷州軍在呂布的統率下依附於董卓,雖然忠誠度相對涼州軍較低,但仍然忠實於董卓。

董卓是關西集團唯一的領袖。關東集團的領袖是袁紹。集團以州郡兵為主,各自忠實於自己的州牧郡守。主要將領雖然與袁氏家族多少有些關係,但並沒有長期跟隨袁紹,忠誠度比較脆弱。在集團凝聚力上還有個致命的漏洞,就是袁氏兄弟不和,出現兩個都以袁氏家族的人為中心的不同陣營。如果袁紹兄弟同心的話,漢家天下還真的非袁氏莫屬。

第三、政治目標差異。關西集團成員幾乎沒有什麼明確的政治目標。這與他們的政治水平、文化層次、地域限制和職業身份有很大的關係。這些人主要是在戰場上拼殺出來的,沒有受過什麼教育,長期在西北戍邊征戰,對政治執行、行政管理幾乎是一竅不通。

董卓自任相國,卻不取消擁有實際行政權力的司徒、錄尚書事,使得王允擁有充分的行政權力暗地裡對付董卓。董卓外放文官出任州牧郡守,內任文官擔任朝廷重臣,造成他們擁兵自重,拉幫結夥,共同反對自己的現象,其根源就在於董卓不懂朝廷行政執行的程式,手下也沒有治理國家、地方的人才。他們的目標就只是低層次的、原始本能的姦殺擄掠,最高境界也不過如董卓造郿塢,希圖做一輩子土老財。

關東集團的成員則多是儒學之士,生長於仕宦之家,受教於飽學鴻儒,對帝國的政治關係、執行程式瞭如指掌。時局的變遷使他們從士人轉化成武將,而擁有武裝的現實無疑使他們在亂世中有了非分之想,他們的政治目標是很明確的。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第四、社會認同。關西集團邊陲武將和甚至帶有羌胡血統的身份很難得到社會的認同。朝廷歷來對武將都有所壓制和戒備,非我族類,其心必異,華夷大防的主流社會思潮,既是他們主政的外在社會障礙,也是他們自身內在的心理障礙。

關東集團則大多是根紅苗正的紅幾代,不論是外在社會和內在心理,都有很高的認同度。他們有建構自己理想社會的思想和能力,社會也普遍認同和服從他們的治理。

因此,關東集團自成立時起就是個各自心懷鬼胎的假聯盟。與其說他們是反對董卓,擁護袁紹,不如說他們是借這個名義獲取自身行為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很難想象各擁數萬人馬的盟軍都不出擊,就算是害怕並涼勁卒的戰鬥力,不敢正面交鋒,起碼也應該接受曹操的建議,緊逼洛陽,堅壁清野,促使董卓做出或戰或走的戰略決定。如果不是白波軍的活動有隨時切斷董卓與涼州的通道威脅的話,董卓不遷都,盟軍也不能把他怎麼樣。孫堅再威猛,也不能僅憑一支部隊就能消滅並涼兵團。

有一些學者為了誇大孫堅的反董鬥志和勇猛過人,認為是孫堅的進攻迫使董卓遷都,這種說法,從歷史的真實性來看是牽強的,從動機上看是譁眾取寵不負責任的。董卓是主動遷都,為了保障與涼州的通道暢通無阻,並不是迫於孫堅的壓力。

第二節 盟友之間的恩怨情仇

關東有義士,興兵討群兇。初期會盟津,乃心在咸陽。

軍合力不齊,躊躇而雁行。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

淮南弟稱號,刻璽於北方。鎧甲生蟣蝨,萬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這是曹操寫的著名詩歌《蒿里行》,非常準確、生動地描述了關東集團興起、分裂、造成的後果的原因和過程,既是膾炙人口的經典詩歌,也是珍貴的歷史資料。

長篇連載:前三國之《亂世群雄》(十一)——暗殺董卓·聯盟內亂

“勢利使人爭,嗣還自相戕。”曹操一針見血地指出了關東集團分崩離析的根本原因。所謂勢利,就是勢力與利益。擴大勢力,從而獲得更多的政治、軍事、社會利益,成為獨霸一方的諸侯,甚至雄踞天下的帝王。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各路諸侯不惜同室操戈手足相殘。

第一個對盟友痛下殺手的是孫堅。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今浙江杭州市富陽區富春街道),生於漢桓帝永壽元年(155年),是富春孫氏家族亂世崛起,繼而稱霸江東、圖謀天下的肇始人。

史書記載孫堅是春秋時著名軍事家孫武之後,這和說曹操是漢相國曹參之後、劉備是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諸葛亮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之後一樣,都是附會之說,不必信以為真。這是古代史書中慣用的已經程式化了的為強化君權天授和將相有種的宿命論、血統論的宣傳方式。

那麼,孫堅究竟出身於什麼家庭呢?他又殺了哪些盟友呢?下期再聊。

(未完待續)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