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上期我們以五嶽劍派合併對比華夏民族融合,總結了三個階段的對應關係: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本期我們開始講述第一個階段:上古三皇時代的民族融合準備期,也是華夏各族群聯盟時期,對應於五嶽劍派聯盟階段。

上古三皇時代的民族融合準備期(五嶽劍派聯盟階段)

大約在一萬年前華夏大地上的各族群陸續續續進入了新石器時代,這裡需要加點旁白,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地區,是不是先自豪一下。

新時器時代相對於舊石器時代有什麼進步?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有多大?

只有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才能搞明白為什麼8000年前的伏羲時代有了最早形式上的政權,也就是部落聯盟,而不是更早的兩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或一萬年前新石器時代初期。

舊石器時代,人們直接從自然界撿石頭或者撿棍子使用,用來狩獵動物或者採摘野果,這種狩獵或採摘的生產模式,完全靠天吃飯,生產力不高,養活的人類數量必然有限。人口數量稀少,部落與部落之間就沒有資源爭端,大家完全自治就行,也不會有什麼大的衝突。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新時器時代人們學會了加工和製造工具,可以改造自然條件了,學會了種植糧食和圈養家畜,這樣就進入了農耕和畜牧的經濟模式,由依賴自然的採集漁獵經濟躍進到改造自然的生產經濟。生產力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必然增加大量人口,部落規模會逐漸增加,部落與部落之間就會有資源爭端。為了避免爭奪資源而導致的無休止廝殺,協調資源利用,共同生存,於是有了部落聯盟。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當然這個過程要經歷很長時間,中國歷史上偉大的“上古五氏”也就是在這一時期,逐漸發明了種糧食、養殖、蓋房子、生火、織布等技能,這些是人類社會進入文明萌芽期的必要條件,這些技能的發明也極大程度的改變著當時人們的生活水平。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經歷了一定的時間,人口增長到了一定規模,為了避免華夏大地發生大規模衝突,或者共同抵禦自然災害,應付生存危機,為了共同生存,需要有一個居中全面協調的角色,這個角色是華夏大地部落聯盟的盟主,名字叫“王”。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在一萬前已經進入新石器時代,經歷了兩千年的人口緩慢增長才達到了量變到質變的視窗期,8000年前才誕生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歷史由此進入到了伏羲時代,也是部落大聯盟時代。

《笑傲江湖》中五嶽劍派聯盟的誕生是一樣的道理,都是為了應付生存危機,江湖新秀五嶽劍派相比較古老的少林、武當、崑崙等門派,顯得稚嫩而又弱小,面對日月神教的崛起,必須要抱團取暖,才能避免滅亡,所以才有“五嶽劍派,同氣連枝,一方有難,四方來援”,所以五派之內的人士才會以師兄弟相稱,這時的聯盟首先是生存的需要。

不管是華夏部落聯盟還是五嶽劍派聯盟,都不是一下子就產生的,也都需要一步一步發展而來。

五嶽劍派的每一派都是獨立誕生的,其劍法、心法都是獨立發展,自成一系的,這個階段各門派並沒有坐在一起商量著來。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人類社會的發展也一樣,首先是區域內的部落先進行聯盟,他們具備相近的自然條件、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需要面對相近的自然災害,他們發展出了類似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器物製造方式等,這就是最早的區域性文化: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紅山文化等。

各個區域文化的發展持續了漫長的時間,按照東、西、南的方位,階段性的融合形成了三大上古族群:古羌族群、東夷族群和苗蠻族群(史書稱三苗)。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當然華夏大地上不是隻有這三大族群,而是這三大族群影響最大,也最典型,在我們今天的漢民族中,這三大族群所佔的成份最大。

為什麼三大上古族群沒有中原原生族群呢?這是因為中原地處各族群衝突最激烈地區,民族融合的巨大浪潮掩蓋了中原原生族群的特點,也只能以融合後新生的華夏族的名義存於世間,華夏本身就包含著中原原生族群。而三大上古族群的核心地域都在偏遠地區,總有後裔會長期存在,我們也能根據其後裔來溯源其上古資訊,而中原原生族群,已經做不到這一點了。

關於中原之於中國,可以類比中東之於西方,中東地區的兩河流域和古埃及一帶,是西方文明融合和族群融合最激烈的地區。這一地區中,古埃及人、古巴比倫人、蘇美爾人、亞述人在今天還能找到他們的後裔嗎?不能,不僅找不到他們的後裔,就連他們的文字也早早地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了。

三大上古族群是區域性地方部落大融合的階段性結果,顯然,融合還會繼續,在三大上古族群地理上的結合部位-中原地區及其周邊(華北平原),逐步融合形成了胎兒階段的華夏族。

之所以是胎兒階段,是因為這時華夏族沒有正式誕生,而是在孕育的過程中。這時的各大族群並沒有發生比較深入的融合,仍然保持了各自鮮明的特點。相對的例外發生在上古三大族群地理上的結合部位,因為大家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區別,會導致比較多的爭端,不過,應該也是有限度的爭端。

恰恰這個地理結合部位又是中國農業生產條件最好的、面積最大的區域-華北平原,誰都想在這個黃河中下游沖積平原的肥沃土地上爭得一席之地,相應的加劇了爭端。而爭端是融合最好的催化劑,這也是華夏民族會形成於中原地區的最直接原因了。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有相對其它區域更多的爭端,這就更需要“王”來協調爭端,甚至需要“王”來長期駐留。伏羲和炎帝最初的都城都在宛丘(陳地),這地方剛好就處在三大上古族群交匯的點位上,這不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時的華夏部落盟和王嶽劍派聯盟何其相象,同氣連枝但沒有合併,但可以“一方有難,四方來援”,遇到巨大自然災害,各族共同面對,比如女媧治水;有了發明創造,在各族間廣泛傳播,比如“上古五氏”的發明創造,共同提高各族群的福祉。

這個時期的主旋律是文明要素的發明創造,華夏先祖們面對自然環境,從來沒有聽之任之,也不祈求神的恩賜,而是靠自己的智慧和雙手來創造奇蹟,後們把他們的偉績形成了一系列神話故事:盤古開天、后羿射日、愚公移山、女媧補天、燧人取火、精衛填海、女媧治水、有巢構木等等。總之,這個時期並沒有發生特別大的衝突,沒有歷史記載的戰爭,也沒有神話傳說的大戰。

古籍中記載三皇時期的“王”都是德才兼備的大賢,伏羲有神聖之德、女媧有好生之德、神農有厚土之德。他們的賢德廣佈天下,他們的發明創造廣傳天下,讓當時的人們終於有了尊嚴的生活,人們感念他們的功德,華夏大地上的各族群共尊“三皇”為的創世之神、正神。

以五嶽劍派整合視角解讀華夏民族形成的滄桑史(二)

在流傳於世的傳說中,“三皇”的活動範圍都很大,伏羲、女媧、炎帝都曾經活動於陝西、湖北、湖南、山西、甘肅、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河南淮陽有太昊陵、甘肅天水有伏羲廟、山東濟寧有伏羲廟、河南駐馬店有伏羲帝陵、湖北襄陽有伏羲摩崖石刻、甘肅天水有女媧廟、山東濟南有女媧廟、遼寧牛河梁有女媧廟、湖南長沙有炎帝廟、陝西寶雞有炎帝陵、山西高平有炎帝陵,河南商丘有炎帝陵,湖北隨州有炎帝陵、湖南會同有常羊山、河南沁陽有神農山、湖北張家界有神農架等等。

“三皇”活動範圍廣的原因,有部落遷徙的可能,有躲避天災的可能,有戰爭的可能等等,最大的可能他們根本不是同一個人,而是一個部落的不同時期首領的共同稱呼,甚至也不是一個部落,而是同一個帝號南北族群都在用。

不管什麼原因,他們的活動軌跡沒有超出古羌、東夷、苗蠻(三苗)三大上古族群的地理範圍,三大上古族群共尊三皇為祖先、創世正神,不正是他們惠及天下的仁德所致。各個族群有了共同的精神支柱,這就為民族融合創造了很好的基礎條件。

結合中國上古神話傳說,這一過程從8000年前的伏羲時代開始,到最後一任炎帝神農氏結束,持續了3500年左右的時間。

在這段時期內完成了華夏文明最初的構建,也為民族融合完成了準備條件。

伏羲、女媧和神農在三皇時代團結了華夏各個部落,使華夏各部有了密切的交流,這時期開始有了都城,開始了最早的封禪泰山。

這時期創立了共同的民族圖騰-龍:取蟒蛇的身,鱷魚的頭,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紅鯉的鱗,巨蜥的腿,蒼鷹的爪,白鯊的尾,長鬚鯨的須。

這時期制定了人類的嫁娶制度,實行男女對偶制,用鹿皮為聘禮。並以所養動物為姓,或以植物、居所、官職為姓,以防止亂婚和近親結婚,使中華姓氏自此起源,綿延至今。

這時期有了最早的文字元號,結束了結繩記事的原始記錄方式,也方便了族群之間的交流和知識傳遞,向文字形成的方向前進了一大步。

這時期制定了曆法,有了指導農業生產的時令節氣,有了統一的時間概念。

這時期確定了五穀種植、馴化家畜、織布做衣、開闢市場、確定五音始有音樂、武器製造、陶器製造、開始有了中醫草藥……

這個時期的所有發明創造中,最偉大的是伏羲所創的“先天八卦”,其重要性怎麼形容都不為過,華夏古代文明所有可以站在人類巔峰的智慧皆是從此開始,甚至可以說中國之所以稱之為中國,也是從伏羲的“先天八卦”開始。

總之,這個時期華夏大地上的各個族群,逐漸開始有了共同的文明特徵,結束了各自獨立發展的草莽時代,進入了文明曙光的時代,開始有了共同的首領、共同的圖騰、共同的歷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始終會迎來族群大融合的歷史時期。

《笑傲江湖》的武俠世界裡五嶽劍派開始成立了聯盟,有了共同的盟主,共同應對了幾次日月神教的大舉進攻,共同度過了危機階段,之後華山派因為內亂實力大衰,聯盟領導權從華山派過渡到了嵩山派,一家獨大的現狀讓左冷禪開始按捺不住內心的慾望,開始有了合併五嶽劍派的想法。

本期結束,下期將介紹華夏形成第二階段:上古五帝時代的華夏民族形成期(五嶽派初步整合期),敬請期待。

(注: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感謝網友們,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