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此人堪稱荊州雄主,實力不亞於董卓袁紹?結果卻成曹操爭霸陪襯!

文:立早閒人(白馬晉一原創團隊成員)

劉表,出身於龍血鳳髓的漢室宗親,在世道紛雜的東漢末年裡做出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舉動,造成世人的誤解,引起後人的猜測。

劉表,在《三國志》裡,與董卓、袁紹、袁術合為一傳,即《魏書六·董二袁劉傳》;在《後漢書》中,劉表與袁紹併為一傳,即《卷七十四·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三國志》是紀傳體國別史,而《後漢書》是紀傳體斷代史,與紀傳體通史《史記》及紀傳體斷代史《漢書》一起被後世史學家尊稱為“中華史學名著前四史”。

三國此人堪稱荊州雄主,實力不亞於董卓袁紹?結果卻成曹操爭霸陪襯!

其一,格局安排。

三國此人堪稱荊州雄主,實力不亞於董卓袁紹?結果卻成曹操爭霸陪襯!

其二,實力相當。

在《三國志》中,特別是《魏書》六、七、八三卷都是為漢末14個割據諸侯立傳,即《魏書六》有董卓、袁紹、袁術劉表四人;《魏書七》有呂布、張邈、臧洪三人;《魏書八》有公孫瓚、公孫度、陶謙、張揚、張燕、張繡、張魯七人。在為這十四人立傳的同時,還對關聯密切(如心腹愛將、子、孫)十人進行立傳。在對十四位割據諸侯進行立傳,通常是按實力強弱進行排序,如《魏書六》為一流實力,《魏書七》為二流實力,而《魏書八》就是三流實力。董卓的實力雖在《魏書六》未有明確記載,但對其部將李傕的實力反有“比至長安,眾十餘萬”的記錄。李傕的實力是在董卓被殺,呂布、牛輔、李肅等人內訌後才收集到的兵卒。由此可見,董卓全盛時期的實力有多麼強大。《魏書六》對袁紹、袁術及劉表的實力都有明確記載,如以“

眾數十萬……簡精卒十萬,騎萬匹,將攻許

”來形容袁紹的軍力;以“

南陽戶口數百萬

”來暗示袁術的實力;以“

地方數千裡,帶甲十餘萬

”來表示劉表的兵力。反觀同一時期的曹操,其實力明顯弱於董卓、袁紹、袁術、劉表之流,甚至在官渡之戰前都不得不依附袁紹而生存。

三國此人堪稱荊州雄主,實力不亞於董卓袁紹?結果卻成曹操爭霸陪襯!

其三,評論客觀。

陳壽在本傳文末有一段較中肯的評論。這些評論極明顯地體現出董卓、袁紹、袁術和劉表四人合傳的用意:董卓等四人雖然都完全具備爭奪天下的實力,但是由於各自原因而導致失敗。董卓因“

狼戾賊忍,暴虐不仁

”,袁術則因“

奢淫放肆,榮不終己

”而自取滅亡;袁紹、劉表兩人空有“

鹹有威容、器觀

”的好口碑,卻由於 “

外寬內忌

”愛面子、“

好謀無決

”誤良機、“

有才而不能用

” 失人才、“

聞善而不能納

”偏聽信及最根本原因“

廢嫡立庶,舍禮崇愛

”繼承人之爭而最終導致覆滅。董卓、袁紹、袁術和劉表四人滅亡,正是史書當中成王敗寇體裁一個標準案例,也就是對魏武帝曹操成功的反襯,成為其霸業的背景牆。

劉表,這個名噪一時的荊州之主,與董卓、袁紹、袁術合傳,嚴格遵照史書記載 “時代大抵相同且行事大致關聯”的人物合為一傳的原則。

筆者按:怪異,指奇特,與眾不同。劉表,以單騎入荊州為分界線,前後行事截然不同,極其奇異反常,引起諸多誤解。特別在《三國志》裡,劉表傳記與董卓、袁紹、袁術合為一傳,並歸在《魏書》中,更有些丈二和尚的感覺。正所謂:存在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