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朱棣寵信的五大太監之一,宦官中的清流,為何不得善終?

這位宦官是明成祖時期五大太監之一,同時也是世界航海史上傑出航海家。

他就是王景弘。

王景弘是福建漳平人。洪武年間,入宮為宦官。

誰也不曾想到,這位宦官和歷史上其他大奸大惡的宦官完全不同,他乾淨正義得宛如一張白紙,反面指數完全為零。

永樂三年六月,王景弘偕同鄭和等人首下西洋,與鄭和同為正使,人稱王三保。他同鄭和一樣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航海家、外交家。

他是朱棣寵信的五大太監之一,宦官中的清流,為何不得善終?

鄭和的偉大航海事業離不開王景弘這位非常重要的助手,每一次的重大活動,王景弘必定在場,但是史書對於王景弘的豐功偉績不過隻字片語,遠遠不如鄭和名氣響亮。

作為鄭和的首席助手,他的身世儼然是個謎。不過,在清代《龍巖州志》中有一條關於王景弘身世的描述:

王景弘,龍巖集賢里人,後分屬寧陽;永樂間隨太宗巡狩,又擁立皇儲功,賜嗣子王禎世襲南京錦衣衛正千戶。

福建自唐代以來便盛產宦官,方誌多諱言這一點正是使王景弘得以參加鄭和的遠航,併為鄭和的船隊聘請了許多閩南籍水手、火長,這些人在航海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眾所周知,閩南人在宋元時期是國內最好的航海家,這也是王景弘為何被鄭和及整個船隊所倚重。

他是朱棣寵信的五大太監之一,宦官中的清流,為何不得善終?

在下西洋中,鄭和航海知識與經驗較淺,王景弘就主要負責航海的線路與管理船隊,側重於船舶的製造、航海人員的選拔,航路的確認等一系列工作。

七下西洋年份分別為:1405-1407年、1407-1409年、1409-1411年、1413-1415年、1417-1419年、1421-1422年、1431-1433年。在第二次下西洋時,王景弘曾出使占城。宣德八年,七下西洋,鄭和病逝於印度古裡。王景弘率隊歸返,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王景弘之所以得到倚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總是跟對主。

當時,明仁宗還是太子的時候,曾受到兩個弟弟的攻擊,地位十分不穩,明成祖幾次想撤換他,幸虧大臣和內臣多支援他,幾次度過危機,最終繼承大統。王景弘應為明仁宗的支持者之一,因此明仁宗繼位後,對他十分信任,派他與鄭和掌管南京宮廷內務,地位顯要。

明仁宗還將修宮殿這件重要事交給王景弘,而非鄭和。修宮殿為太監執掌內的大事,從這裡可以反映明仁宗對王景弘信任之深。

他是朱棣寵信的五大太監之一,宦官中的清流,為何不得善終?

不過,明仁宗早亡,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他在南京官吏的簇擁下,迅速奔赴北京,一舉奠定皇位。所以,南京內外官吏在這次皇位嬗替之際立下大功。

作為南京內官中僅次於鄭和的人物,王景弘顯然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他得以蔭子孫為“千戶”。此後,皇帝對他的寵信不衰,在第七次出洋前,他和鄭和一樣得到明宣宗的賜詩。

在這一時代,內臣能得到皇帝賜詩,是天大的榮耀。

在第三次遠航時,王景弘已是與鄭和並列的正使太監。

由此我們可以領會為什麼《明史》稱王景弘為鄭和的“同儕”,因為,他們本是平級的,也就是說,還在第一次遠航時,王景弘即可能是與鄭和平級的人物,他一直是和鄭和一起領導了下西洋的遠航。然而,因其排名在鄭和之後,所以較少被提及,實際上,他對明初遠航的貢獻不亞於鄭和。

晚年王景弘在南京編著有《赴西洋水程》航海專著,此書後流落民間並被輾轉抄錄,成為明清航海人員駕舟出海的導航“秘本”。王景弘為促進中國航海事業發展做出重要貢獻。

他是朱棣寵信的五大太監之一,宦官中的清流,為何不得善終?

1424年,王景弘奉命率兵鎮守南京,為南京守備,政績斐然,翌年鄭和亦擔任相同職務。

王景弘曾擔任南京運輸“總指揮”,將無數江南與海外財物大量輸送到中原,併發配南京諸王的起居需要。

鄭和去世后王景弘仍負責南京水軍的操練。

羅懋登《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和佚名雜劇《奉天命三寶下西洋》,都描述王景弘為文武兼備、擅長兵法的將領。臺灣及南洋華僑多稱王景弘為王三保,傳說他曾到過臺灣施藥,卒於爪哇三寶地,葬於三保洞旁。當地華僑相信王三保可保祐海商和當地華僑,不少人到三保洞參拜,香火頗盛。

可以看出,朱老四手下五大太監:鄭和、王景弘、侯顯、亦失哈、劉永誠,個個都是人傑,個個都為中華文明的發展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所以說,太監是好是壞,看的不是這個職業,而是取決於用這個職業的人。